北京時間8月25日,歐洲南方天文臺網站(http://www.eso.org)發布新聞(eso1629),稱在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發現了一顆位于“宜居帶”內的行星!
報道稱:“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望遠鏡和其他設施,發現了一顆行星圍繞著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比鄰星運行的明顯證據。這顆人們搜尋已久的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它以11.2天為周期,圍繞著又冷又紅的比鄰星旋轉,并且具有適合表面液態水存在的溫度。這顆巖石星球比地球更大,是離我們最近的系外行星——也可能是太陽系之外,生命的最可能居所。 這一里程碑式的發現的相關科學論文發表在2016年8月25日的《自然》雜志上。”
比鄰星(左上紅色恒星)宜居帶內的行星示意圖。(圖片來源:ESO)
做出這一發現的“黯淡紅點”(Pale Red Dot)研究項目領導者、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吉列姆·安格拉達-埃斯契德(Guillem Anglada-Escudé)說:“(比鄰星)旁邊可能存在一顆行星的最初線索可以追溯到2013年,但當時的探測結果沒有多大說服力。從那時起,我們就在歐洲南方天文臺及其他天文臺的幫助下,努力通過地面望遠鏡進行進一步觀測。目前‘黯淡紅點’項目已經進行了差不多2年。”
從2016年1月中旬到4月,項目組一直通過“黯淡紅點”網站及社交媒體與公眾分享項目進展,每次報道都引來全球各地專家的各種“跟帖”。項目組通過光譜對比鄰星的視向速度的微弱變化進行了測定,最終確認它周圍存在一顆質量超過地球1.3倍的行星,在大約700萬千米的距離上繞著比鄰星旋轉,只有日地距離的5%,甚至比水星離太陽還要近得多。但因為比鄰星比太陽暗上許多,使得這顆行星也正好位于比鄰星的“宜居帶”中,即表面溫度允許水以液態形式存在(就像地球位于太陽的宜居帶中一樣)。
因為距離主星較近,它可能受到來自比鄰星的紫外線及X射線耀閃的劇烈影響,這比地球所遭受的太陽高能輻射要強烈得多。另外,就像月球總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一樣,它也總是以同一面朝向比鄰星,這在天文學上稱為“同步自轉”,一般出現在兩星相距比較近的情況下。
天文學家目前還不清楚這顆行星上是否真有液態水,如果有的話,可能僅限于日照最充足的區域,即它永遠朝著比鄰星的那一面,或者是赤道帶附近。同步自轉,加上比鄰星的強烈輻射,以及這顆行星的形成歷史,使得那里的氣候與地球全然不同,不太可能擁有季節變化。
詳細報道請見歐洲南方天文臺官方網站:http://www.eso.org/public/news/eso1629
(編譯:《天文愛好者》雜志社 李鑒)
三合星南門二照片,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半人馬座α星A和半人馬座α星B是一對雙星,從地球觀測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離他們約2°,它們共同組成一個三合星系統:半人馬座α,中文名“南門二”。比鄰星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的1/7,約為木星的1.5倍。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8,約為木星的1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