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昂
感謝母校開展的“我和五中的故事”征文活動和庭鋒同學轉發(fā)的關于五中老師和校友們回憶母校的精彩詩文。這些詩文我讀之難以釋手,感觸良多,也喚起了自己塵封數(shù)十載,卻從不曾忘卻的在五中求學時的記憶。
五中是我夢牽魂繞之故鄉(xiāng)的一部分,四十年前我有幸在那里聆聽許多老師的精心教導,從而使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得以啟迪;也在那里得遇許多志趣相投的同學而結經年之友甚或兄弟之情;同時在五中求學時那清苦但規(guī)律的生活,是我學習獨立自律生活的開始:所有這些都成為我其后幾十年人生承蒙祝福的一部分。而且我們那一屆的同學極其幸運,在五中求學時正趕上恢復高考、改革開放和向科學技術進軍伊始之年。雖然我們當時因為年少無知對此感受尚淺,然而回首相望,我們都再清楚不過地知道,伴隨著時代巨變的開始,五中成了我們追夢之旅的起點,由此我們走上了一條與我們父輩迥異的人生之路。
自律的寄宿生生活
在五中的四年,我都寄宿于學校。記得剛進初中部時,初次離開父母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生活,那種空落感和想家的滋味難以言表。其實當時對于學校領導和老師而言,管理我們這些少不更事又正處于玩心很重的年齡的孩子一定也是相當棘手的。他們不僅要當老師,實際上還要承擔起和家長相似的職責。但學校很有經驗,給每個年段的寄宿生都指定了下班老師以對寄宿生的課后生活給予額外的關照。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師與生管、體育老師以及班主任一起,嚴格安排我們的作息時間,讓我們的課外學習生活有序而豐富多彩。
記憶猶新的是那時每天早晨的早操活動。大概每天早上六點半,我們這些寄宿生就要起床做早操,這對于我們這些貪睡的孩子而言是相當具有挑戰(zhàn)性的。特別是冬天的早晨,天氣涼颼颼的,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賴床逃避做早操,而老師們似乎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總有辦法讓我們脫離溫暖的被窩。
記得那時督促我們男生出操的通常是生管王老師和體育部的唐老師。印象最深的是那位王老師,高度近視,帶著一副眼鏡,看上去挺斯文的,但對同學們的要求卻極為嚴格且始終如一。每天清晨,王老師就會用那一連聲清脆的哨聲把還在睡夢中的我們驚醒,不僅如此,緊接著他還親自來到位于工字樓頂頭的宿舍督促大家起床。對于還賴在被窩里的同學,王老師會毫不留情的一把掀開被子,最可怕的是,他記得每個寄宿生同學的名字,因此想要在早操期間從他手下溜號基本沒有可能。我們當時總覺得王老師太嚴厲了,現(xiàn)在想想,應該感謝王老師在不經意間培養(yǎng)了我們自律的習慣,使得我在后來幾十年的生活中,因自律而得益良多。
其實在我們進五中學習的頭兩年,因為學校對于學習課程方面的安排還不算正規(guī),所以我好像一直沒有覺得學習有什么負擔,頭兩年的大部分課余時光都在瞎玩中度過了。此外我還迷上了讀小說,只是當時能拿到手可閱讀的小說種類很有限,我聽說初二同班的一位家住平湖街的同學那里有不少小說,便常常向他家借來書讀。那些書大都不是什么名著,不外乎是一些打仗和奇?zhèn)b類的閑書而已,我也不過是亂讀一番,因此后來也常后悔當時沒有把讀小說的時光花在課業(yè)學習上。但當時這樣隨心所欲地讀書,倒是讓自己沉浸在自我的閱讀時間之中,也頗覺快樂,多少有如林語堂先生所說:“...當他拿起一本書,立刻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到另一個國家、或另一個時代,討論從未想過的問題”。我在后來幾十年生活期間仍能一直堅持閱讀的習慣,也許就是在五中寄宿生活那幾年中信馬由韁讀小說時養(yǎng)成的。
雖然在學校的寄宿生活中偶爾也會發(fā)生髙年級學生欺負低年級學生之類不開心的事情,但更多時候,我們這些寄宿生是相互幫助,一起開心學習和玩耍的。還有學校對寄宿生的規(guī)律生活的組織安排,以及老師們的盡心盡責的態(tài)度,使得我們的寄宿生活既自律又有獨立自由的空間,因此我才得以克服少小離家的困難和孤獨感,在一個陌生但有愛心且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責任感的環(huán)境中成長,這對我而言何嘗不是恩典!
敬愛的五中老師們
在五中有幸得到過許多位良師的教導。他們不僅授業(yè)解惑,更是言傳身教,其敬業(yè)的精神、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學生無私關懷的品質,對我們有著長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到我們日后的為人處事之道。
這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劉琦和李君華這對老師夫婦,他們都當過我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我剛入五中時初一(4)班的班主任,劉老師則是我讀高二時的班主任。可以說他倆是我在五中學習的導師和成長的見證人。
李老師對學生發(fā)自內心的關懷和愛護,想必那時五中初一(4)班的許多同學應該和我一樣感受頗深吧。就是讀初一的那年冬天,有幾天天氣特別的寒冷,天上居然下起了不小的雪,那種天氣在平湖算是罕見的了。看到班上我們幾個年齡較小的寄宿生同學周末沒有回家,且大家沒有象樣的冬衣保暖,李老師于是就把我們幾個叫到她家里去,立起火盆來為我們取暖,并一直陪伴著我們,同我們噓寒問暖,了解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那溫暖的情景我至今都不曾忘卻。李老師還是我的英語啟蒙老師,是她帶我踏入了外語之門,其時不曾想到英語后來居然會成為我安身立命、在異國他鄉(xiāng)討生活的日常語言。
劉琦老師是我的高二班主任兼數(shù)學老師,早就在讀髙二之前就聽高年級的同學說起過他的課講得非常精彩。直到上高二后每天聽他的課,受到他的輔導,才真正感受到——他的課何止是棒,聽他的課簡直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劉老師上幾何學課程時是不用帶圓規(guī)和三角尺的,因為他不但有反手畫圓的本領,而且這本領堪稱一絕,所畫的圓與用圓規(guī)畫出的圓幾無二致。這令我們這些當學生的羨慕景仰不已,私底下我曾多次用正手臨摹過劉老師畫的圓,但都沒有一次畫到與其相近的程度。還有劉老師講解數(shù)列和極限時關于從有限拓展至無限的討論、數(shù)學于嚴謹中而來的美感,對那時的我影響至深。以致我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可以上大學學數(shù)學專業(yè),雖然這個夢想后來因自己的努力不足、學業(yè)不精而末競,但在大學畢業(yè)多年后,當我重新回歸到與數(shù)學有關的專業(yè)且時至今日依然對有限與無限、隨機與確定、函數(shù)與回歸等保持一種探究之心,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劉老師對我的數(shù)學啟蒙。
初識劉老師,覺得他不茍言笑、比較嚴肅,但在劉老師嚴肅的表象之下同樣擁有一顆火熱的關懷和愛護學生的心。(當然不僅僅是劉老師,其實教過我們的許多老師對學生都愛護有加。)讀高二的時候,劉老師就曾與其他多位任課老師一道組織過家訪。他們利用周末時間走了幾十里的山路,到達班級學生所住的每一個山村,訪問每個學生的家庭,了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幫助解決學生的家庭困難,以便解除我們學習的后顧之憂,使我們可以更專注于學習。
老師們對教學精益求精和對學生無私的愛從以上這些例證中可見一斑。
許多老師除授業(yè)解惑之外還相當有才華,他們對琴棋書畫各有所精,而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狀態(tài)也堪稱楷模。記得上高一時,學校舉辦了一屆教師書法展覽,展覽作品就放在工字樓高一(1)班和高一(2)班的樓道上,雖然場地簡陋,但那些展品卻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平時看似嚴厲的陳學敬老師的篆書工謹平正,張光耀老師的行草則流水行云:他們的書法水平少說也應有十來年靜心修習的功力。此外,有多位老師在音樂上還頗有造詣;劉老師的二胡水平就堪比專業(yè);我念高一時候的班主任曾起華老師的歌喉迷人,他常利用課余時間教我們唱歌,他教唱過的幾首歌我至今還記得。
感謝這些敬愛的老師們開啟了我們向往知識的心靈之窗,點燃了我們的好奇心。老師們用他們的學識、經驗、愛心激勵和點撥我們,使我們第一次感受到除我們熟悉的生活之外更有詩和遠方,并為之努力。如果沒有遇到他們,我們的生活雖然可能也會因為改革開放而有所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要比我們已實際走過的平淡得多!
難忘的七九級高二(1)班
五中高中畢業(yè)班從我們那一屆開始分理科班和文科班,還分學習快班和慢班。當時除高二(4)班是文科班外,其他的三個班都為理科班。在理科班中,我們所在的高二(1)班是快班(分快慢班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班上共有40位同學。當年七八級有一位學長考入了大學,對于五中這樣鄉(xiāng)鎮(zhèn)的中學,能有一位同學考入大學,這是讓學校引以為榮的事;對我們這些學生來說自然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此外,那時的高中畢業(yè)生除了可以參加高考之外,還可以參加中考,這些都讓當時的我們強烈的感受到我們更有機會離開鄉(xiāng)村,追逐一條與父輩不一樣的人生之路。
那時我們班的課桌椅是全年級四個班中最破舊的,就是那些課桌椅也都是我們幾位同學在注冊后趕在開學前,在劉老師的帶領下從其他地方搬來,才湊齊全的。記得劉老師當時開玩笑說:桌椅舊點、不整齊沒關系,但我們的學習成績一定不該舊,而要亮麗。
我們那一屆的學生在剛入初中時的學習是不夠正規(guī)的,我們在高一時學習風氣開始好轉,但留給高二時需要補缺漏的基礎課的內容還是蠻多的。所以老師對我們學習抓得很緊。另外,由于同學們開始真切的感受到高考和中考很可能是我們走出平湖、離開農村的唯一機會,學習自然成為了自覺的行動。同時學校也為我們配備了當時最好的理科老師,比如當時已負盛名的劉老師當班主任。這樣努力學習自然成為了我們班當時的不二選擇。
為了幫助我們復習和更清楚地了解我們與其他比較好的中學高二年級相比在學習上的差距,老師們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不但通過各種渠道弄來了除標準復習材料之外的許多學習資料,還時時叮囑我們,告誡我們勤能補拙,要求我們多做練習以提高成績。可以說當時高二一班的學習風氣是很濃厚的,每天的晚自習教室里總是座無虛席。給我們授課的劉老師、王妹財老師(物理學),薛振壽老師(化學)、曾順言老師(語文)、和李奮晟老師(政治)除白天講課之外,晚自習時間還常來教室給我們輔導功課。尤其是劉老師和王老師,幾乎每天晚上都會來。特別劉老師,當時他就住在高二一班教室的樓上,對我們這些學生是否專注學習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因此我們在教室里除了努力學習之外,不敢有太離譜的造次。
如前面已經提到的,劉老師課教的極好,他的解題思路和把難題分解成容易解決的多步驟的邏輯方法特別出色。他常強調學習數(shù)學一定要既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初等幾何中,有一些要加輔助線才可解的題需要腦筋轉彎,劉老師會將解這樣的題缺什么條件,通過加輔助線如何使所缺的條件得以滿足,因此要在哪里加輔助線等等都講解的非常清楚。這樣我們的腦筋的彎就會轉得自然。他的講解和輔導對我們克服對數(shù)學的畏難情緒幫助極大。可以說在劉老師教導下高二是自己真正對數(shù)學感到自信的一年。我后來的工作深深得益于因劉老師的教導而開始培養(yǎng)的清晰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語文的曾老師總是熱情洋溢。看似平淡的文章經他講解之后妙趣橫生。印象最深的是他講授的《桃花源記》一課,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那種“怡然自得” 的生活景象就一直深深的印于我心中。以致30年之后,我到桂林參觀桃花源時就仿佛見到曾老師正在講這一課。曾老師還曾送我一本《唐詩三百首》,可惜我沒遵囑熟讀,至今可吟的僅其中屈指可數(shù)的幾首。
王老師最是和藹可親,總和我們同學們打成一片。他也時常在晚間到教室里面幫大家解答物理學的問題。只是當年我對物理學不太開竅, 一直沒學好物理學。不曾想幾十年后我會在需要很多電磁學和微電子學知識的行業(yè)工作,現(xiàn)在還蠻后悔當時沒有下更深的工夫去多請教王老師學好物理。還好同學中火然同學的物理學學得很好,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家母家里的電路有多半是火然幫助設計和布設的。
高二(1)的生活除了努力學習之外,也有一些美妙難忘的時光。那時為了方便學習,原先居住在平湖街附近的一些同學便搬到學校來寄宿。我們宿舍幾個愛好音樂的同學便組成了一個不算正規(guī)的小樂隊:樂然吹笛子,積慧拉二胡,其他同學則各顯所能,吹拉彈唱,也甚是熱鬧。晚自習時我們就早早來到教室里,除了自覺的學習之外,還有一個動力就是可以欣賞到劉老師那悠揚的二胡獨奏,那時劉老師和李老師會在教室的樓上自己的房間里演奏樂器,他倆一個拉二胡,一個彈揚琴,琴瑟相和,堪稱完美。我們由此有了多次在教室里欣賞美妙音樂的難忘時光...
高二(1)班給予我們另一個彌足珍貴的禮物便是同學之間那起于同班開始之時而在之后的幾十年日臻醇香的同窗之情。其實我們同學之間何止僅是同窗之誼,那種無所猜忌默契信任的伙伴之情也在其時生根成長,幾十年不變,甚至其中有幾位同學還成了我的忘年之交,相互扶持至今。每次回鄉(xiāng),我們高二(1)班的同學都會找機會相聚,聚時笑語歡聲,猶如回到少年同班五中之時。我和慶順同學也在分別數(shù)十年之后先后在美國的南加州安頓下來,我們兩家會時不時地找機會聚首。
我們一起在高二時渡過的時光和只有我們班同學明白而他人無從知曉的經歷造就了七九高二(1)班這個獨特的集體。濃濃的師生之情、同窗之誼在畢業(yè)之后的四十多年間歷久彌新。我也因此多了一份對生活的感恩而少了一些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孤獨感。
親愛的母校和尊敬的五中老師,因為你們,我們的命運開始改變,得以啟航追逐夢想;可愛的同學們,我的生活里因你們至純的友誼而彩虹常在,即使我們遠隔天涯。衷心感謝老師和同學們!衷心祝愿母校不斷成長,桃李天下。
作者簡介:張少昂,古田五中79級(高)校友,于福建林學院、東北林業(yè)大學、和北京林業(yè)大學分別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并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從事過博士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