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龐統。龐統,字士元,號鳳雛,與臥龍諸葛亮是齊名的。荊州人士,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那邊。
龐統小時候比較老實,也就是純樸,曾經跟司馬微聊過天,司馬微說這人不錯,在我們這個城市沒人可以跟他比。于此,龐統的名聲才逐漸大了起來。
早年徐庶投奔劉備的時候,就跟劉備說過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若二者皆得,漢室可興矣。后來大家也都知道,這兩人都到了劉備的帳下,但是漢室依舊沒有復興起來,可見這句話還是有水分的啊,或者說,劉備運氣不好。
龐統原先是在孫權底下的,也就是在周瑜帳下擔任功曹,至于相當于現在的什么官,我也不太清楚,不過我估計也不是很大的官。到這我就很疑惑,按說龐統當時是有名的,為何孫權不重用他呢?也許孫權不知道底下還有這樣一個人,但是孫權不知道周瑜知道啊,可以推薦啊對吧,而且歷史上的周瑜不像演義里面那般心胸狹窄。
后來想想,可能是我們以后人的目光來看前人的故事。孫權當時帳下已經有很多人了,可能知道了也沒放心上,龐統當時也沒有什么功績,因此就沒當一回事兒。人才太多,也不會特別重視某一個人才。
《三國演義》上說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的鐵索連環就是龐統獻計的,龐統作為孫權的謀士,假意投降曹操,也就是假降。到了曹操那,曹操聽過他的名氣,很喜歡,就聽了他的建議,將船只都用鐵索連起來。
當然,這些都是杜撰啦,看過算過就好。
還有一說,就是龐統太丑了,孫權有一次聽說龐統歸入了自己陣營,于是喜出望外去跟他聊天,一見面發現太丑了,就懷疑他的能力,因此沒有重用。
就包括后來他到了劉備這,劉備一見面也發現他太丑了,就給了他一個小官職,小縣令。結果龐統天天喝酒,不務正業,天天胡吃海喝K歌也經常被狗仔隊抓拍。劉備聽說后就叫張飛去看看這逼到底怎么回事,官還要不要做了。龐統一看領導的三弟下來視察了,一個下午就把正事全干利索了。張飛才發現,臥槽原來是神人啊,就跟自己的哥哥劉備說了,這時龐統才拿出了諸葛亮的推薦信,劉備才重視起龐統來。
當然,以上也是《三國演義》的記載,正史當中我至今還沒見到過關于龐統長相的記載,可能鳳毛麟角我沒注意吧。而且《三國演義》跟《三國志》很多時候我都搞在一起了,因此有搞混的地方還望各位高抬貴手,善意提醒。
就當他長得丑吧,而且很矮,不像諸葛亮,一米八,風度翩翩。
關于龐統的記載,最大的功績還是要數他為劉備奪取了四川,也就是益州。
益州舊主劉璋跟另一個小痞子張魯搞來搞去,算是仇家吧,沒事上街干兩架,于是劉璋就想讓劉備來幫忙,徹底弄死這臭流氓,劉備欣然應允,就來了,帶著手下的龐統張飛趙云等來了,把荊州留給了關羽和諸葛亮。
劉璋手下就有人說:你這是引狼入室啊,萬一劉備趁機把你給干了怎么辦,益州就要易主啦。而且劉璋手下的幾個人,比如法正等,都已經暗中投奔了劉備,正在劉備耳邊吹風:好機會,拿下益州,多個地盤。演義里說的是劉備不忍心奪取自己宗族的地盤,其實,演義過分夸大了劉備的仁,所以才有這種說法。你劉備跟劉璋也不是一個親媽生的,就算是親媽生的,幾百年后的李世民一世英名吧,照樣干掉了親哥哥李建成和親弟弟李元吉。
正史當中劉備的說法很簡單,沒準備好。畢竟人家劉璋父子在這經營好幾十年了,我初來乍到,很多人都還不認識,益州人都還沒聽說過我劉備的大名,因此我需要慢慢滲透進益州。
當時劉備在益州呆了快一年了,龐統這時候就出來向劉備獻上了上中下三策。
第一:火速全軍出擊,打下成都,擒賊先擒王,將劉璋抓起來,然后把底下不聽話不老實的小勢力一個個再干掉,這是上策!
第二,將劉璋的大將楊懷,高沛騙出來,將他們兩個干掉,斷其左膀右臂,然后攻入成都,這樣以后反抗你的壓力會小一點,這是中策!
第三,先將益州周邊的城鎮拿下來,然后乖乖地滾回荊州,慢慢做打算,這是下策!
劉備覺得,上策太快,下策太慢,酸堿中和一下,選第二個吧。于是高沛,楊懷兩個可憐蛋被劉備騙出來以后殺了,一路勢如破竹,拿下了好多城鎮。有一天劉備就開Party慶祝一下自己旗開得勝。
宴會上劉備志得意滿,歌舞升平,劉備有點喝高了,就問龐統:快樂吧,快活吧?龐統就說:把討伐別國當做快樂,不是一個仁慈的人啊。劉備大怒:特娘的敗壞老子的興致,有你這么跟老板說話的么?滾出去,酒別喝了肉也別吃了,接下來的卡拉OK你也別去了,長這么丑還出來嚇人,趕緊滾回家里反省去,等下,回家的車錢自己掏,公司不報銷!龐統于是就出去了。
過了一會劉備撒了泡尿,估計酒也醒了一點,就后悔了:畢竟都是人家的功勞,我怎么能這么對他。于是又打電話叫龐統繼續過來哈皮。
龐統回來后就坐回了自己原先的位置,不看劉備也不道歉,什么也不說:剛剛的螃蟹我才剛剛剝皮呢,涼了就不好吃了,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就問:剛剛是你錯了還是我錯了?龐統淡淡地回應:都有錯。劉備聽了哈哈大笑:長這么丑還不會說話,活該單身!
之后劉備繼續率軍攻打劉璋,在一次行軍途中,龐統被飛箭射中,上天了,死的時候才三十六歲。劉備聞之很悲傷,以后一說到龐統就哭:雖然你長得丑,但是你很溫柔。
演義上記載,在行軍之前,龐統看到劉備的坐騎“的盧”,覺得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就提出跟劉備換馬。敵軍都認為騎白馬的不是王子,而是劉備,所以大部分的攻擊都落在了“劉備”身上。
龐統死掉的地方叫“落鳳坡”,龐統來到這個地方,感覺這地方好奇怪,好怪異,就問手下的人:這是啥子地方啊?手下人說:落鳳坡。龐統聞之,想起自己又名“鳳雛”,而這個地方又叫“落鳳坡”,于是嘆了一口氣,說:看來我要死在這個地方了。話音剛落,無數的箭支射了過來,龐統果然死了。
小時候看到這里,覺得真他媽太巧了。后來想想不對,難道華盛頓是因為出生在華盛頓市而叫華盛頓的嘛,肯定有前后關系的嘛,后來也看到一些史料,是因為龐統死在了這所以這里才叫“落鳳坡”,羅貫中估計也分不清是哪個前哪個后,就這么巧妙運用了,留給了后人很多的疑惑。
還有一點,就是龐統在劉備VS劉璋的時候,諸葛亮在荊州聽聞了這件事,就發郵件告訴龐統,說你要小心點啊,不要那么急,慢點來。結果龐統以為諸葛亮是要搶自己的功勞:照你說慢慢來,等了三個月等到你來了,你收拾了殘局怎么辦?于是不聽諸葛亮的勸告,結果戰死沙場。當然,這些都是演義的記載。
更有甚者,說龐統的死是一個陰謀,諸葛亮害死的,因為諸葛亮想獨占劉備的愛。我想說這些都經不起推敲。首先,劉備底下日后還有一個法正,對于法正,劉備是比諸葛亮還要信任,還要喜歡,諸葛亮卻沒有害法正,作何解釋?另外,劉備底下就這么點人,不像曹操跟孫權,都是謀士如雨,武將如林的,而且,你劉備這么點人,小團體,外部的壓力比內部矛盾大多了好吧,在外部壓力面前,哪還有功夫去解決內部矛盾的。就算內部有矛盾,那也不是現在就暴露出來啊,好歹打下半壁江山吧,或者坐穩江山了吧。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不是這種人,雖說正史當中的諸葛亮沒有演義中那么神,那么牛掰。但他的人品,我們還是要相信的。
龐統雖說跟諸葛亮齊名,但是他的戲份是不多的,死的時候才三十六歲。如果龐統不死,那么對于劉備未來的發展是什么樣的呢?
龐統不是屬于那種軍師級別的,他不擅長“怎么打,怎么出兵,怎么列陣”,也就是不是戰術家,而是戰略家。
諸葛亮正是因為龐統的死,劉備才把諸葛亮從荊州叫了過來,而他走后,荊州就只屬于關羽了。關羽日后驕傲自大,包括被陸遜暗算,丟荊州敗走麥城,最后死掉,如果諸葛亮在的話,是不是可以做點準備呢,是不是可以抑制住關羽膨脹的心呢?這點真不好說,畢竟歷史不容假設,如果誰能寫出這種小說,只要不過分吹以及過分黑,請告訴我,我會去看的。
龐統啊龐統,在三國殺中,有了兩條命,算是對他英年早逝的命運一點補償吧,雖說也不年輕了。最主要的是,他還是個養雞專業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