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說《故鄉》可謂是家喻戶曉,而讀過此文的人,大多很難忘記文中一個人物——閏土。閏土本是一個帶著項圈的淳樸少年,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是一個勇敢、活潑的小英雄形象。可在生活的壓迫下,在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閏土“墮落”成一個死氣沉沉、冷漠木訥的“木頭人”。《故鄉》寫于1921年,取材于魯迅回故鄉處理搬遷事務時的所見所聞。盡管這是小說中的藝術形象,但“閏土”其實確有其人。那么,歷史上真實的“閏土”又是怎樣的呢?“閏土”的后代是否還在?我們先從閏土談起。
歷史上的“閏土”名叫章運水,因為五行缺水,因此小名叫“阿水”。在紹興話里“閏”與“運”同音,“土”與“水”同為五行,所以魯迅才在小說里給他取名“閏土”。章運水出生于紹興農村的一個普通農家,魯迅家境良好,有不少水田,運水的父親章復清就在魯迅家中幫忙工作。1893年春節,魯迅的曾祖母逝世,章復清又來魯迅家幫忙,由于忙不過來,他便把兒子運水也一并帶來。章運水比魯迅大兩歲,孩子的眼里沒有階級觀念,魯迅還稱其“運水哥”,年紀相仿的兩個男孩迅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章復清去世后,運水他不得不挑起一家的生活重擔,整日挑土、砍柴、做農活兒,手腳從不停歇。可章家只有六畝薄地,即使運水起早摸黑地努力干活,收獲的糧食在交完租稅后仍舊養不活一家人。1934年大旱,顆粒無收,債務壓迫著他,運水不得已把地賣了,變得一貧如洗,只能靠租種土地和出外打工為生。沒日沒夜的工作讓他積勞成疾,五十多歲的章運水背上生了惡瘡,但家里根本沒有錢,他的傷口因沒有及時治療而化膿,且愈發嚴重。最終,1936年,五十七歲的運水因病、因困苦而亡故。湊巧的是,魯迅也在1936年逝世。兄弟二人終是能在死后相聚了。
章運水有3個兒子,大兒子章啟生(即《故鄉》中的水生)很早就因病去世,章啟生死時,他的兒子也就是章運水的孫子章貴年僅3歲。禍不單行,章家的田地被洪水無情地摧毀了。章貴的母親沒有辦法,去城里打工。章貴在鄰村做小長工,章貴的哥哥則去做童工補貼家用。可就是如此辛苦,這個家還是沒法生存,家中的妹妹得病,最后還是因沒錢醫治而離世。一家人想要生存實在是太難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時的章貴16歲了。由于貧困,他根本沒讀過書,錯過了學知識的機會。但是章貴不甘心,他想要學習!于是他白天種地,晚上去速成班學習。1954年,他得到了去魯迅紀念館工作的機會,為了更進一步,他每天去夜校學習。通過努力的學習,章貴從一個農民、文盲變成魯迅研究專家。直到1956年,他已經在報紙雜志上發表了許多關于研究魯迅的文章。1982年章貴被正式任命為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
說來也巧,閏土的孫子章貴與魯迅之子周海嬰初次在魯迅紀念館中見面時就一見如故,一如當年的章運水和魯迅。同樣的開頭,不一樣的結尾,先輩的悲劇不會再在后代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