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chuàng) -
第 2173 篇
每日更新中
價值2億的青花瓷,長什么樣子?
不是人物紋,也不是龍鳳紋。不是大罐子,也不是大瓶子。這件輕松拍過2億的青花瓷,只是一只碗,描繪的場景是我們熟悉的“魚戲蓮葉間”。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碗 | 2017年香港蘇富比2.290375億港幣
拍賣場上,如果我們留心關注,就會發(fā)現(xiàn)全世界最貴的青花瓷器TOP100,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朝代,是明代永樂朝和宣德朝。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為什么這么受追捧?為什么圈子里的人費盡千辛萬苦,都要買一件永宣青花?
01
“永宣青花”
我們所說的“永宣”,實際上并不是一個朝代,而是指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御臨的永樂、宣德年間。
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是一對祖孫,中間還有一位明仁宗,年號洪熙。只不過,明仁宗在位僅僅一年就駕崩了,永樂朝和宣德朝基本無縫銜接。
明成祖
(永樂)
明仁宗
(洪熙)
明宣宗
(宣德)
從青花瓷器的風格來看,無論是器物造型還是工藝手法,永樂后期和宣德前期的青花瓷,都極為相似。再加上永樂年間的青花瓷器極少落款,這就使得永樂青花和宣德青花的辨認變得更加困難。我們通常就把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歸為一個階段,有“永宣不分”的說法。
左:明永樂 青花菊瓣紋碗 | 故宮博物院藏
右:明宣德 青花蓮子碗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1403年到1435年,前后33年間,整個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大明王朝進入鼎盛時期。經(jīng)濟社會的繁榮,直接影響了這一時期瓷器的生產(chǎn),開放、包容、大氣、疏朗成為最明顯的特征。
因此,永宣時期的瓷器,代表的是大明王朝的恢弘氣態(tài)。
02
蘇麻離青
永宣青花貴重,除了自帶王朝氣勢,還因為它所使用的青料獨一無二。畢竟,不是所有的青料都叫蘇麻離青。
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帶回了國外的青料“蘇麻離青”(或稱“蘇渤泥青”),簡稱“蘇料”。這個時期的官窯青花,幾乎都使用蘇麻離青。
光學顯微鏡下的蘇麻離青料
蘇麻離青含有較高比例的鐵和較低比例的錳,在適當?shù)幕鸷蛳拢嗷òl(fā)色濃重青翠,會呈現(xiàn)出如同藍寶石一樣的鮮艷色澤。
又因為青料中鐵元素含量高且有雜質(zhì),在燒制過程中,器物表面容易出現(xiàn)星星點點的銀黑色或藍黑色的結(jié)晶斑。結(jié)晶斑濃重之處甚至深深嵌入瓷器胎骨,用手摸上去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器物表面凹凸不平。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紋扁罐(局部) | 大肉莊舊藏
這種由特殊青料產(chǎn)生的特點,在古代社會根本無法成功仿制。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由于對永宣青花的喜愛和推崇,常有仿造的永宣青花器,這些仿品器型相似、風格相同,身上也有“結(jié)晶斑”,但內(nèi)行人一眼就能區(qū)分。因為蘇料的斑點深入胎骨,并且分布毫無規(guī)律。而仿品的“結(jié)晶斑”往往浮于表面,且常常有跡可循。
清康熙 “宣德”款青花纏枝花紋魚簍尊(局部) |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宣德”款青花三果紋執(zhí)壺(局部) | 故宮博物院藏
除去結(jié)晶斑,蘇料的另一特征是暈散。事實上,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區(qū)別只是暈散程度的輕重而已。如果用顯微鏡放大50倍看,暈散越是嚴重的部分,釉層中的氣泡明顯更多。這種暈散效果,給人一種夢幻感,鐘愛蘇料的藏家對此極為鐘愛。
而隨著鄭和下西洋的結(jié)束,到明代中后期,蘇麻離青用盡。之后的青花瓷器只能采用其他青料,永宣青花這種艷麗的色澤和獨特的燒成特征也就再也無法出現(xiàn)。
明宣德 青花纏枝蓮托八寶紋罐 | 蘇州博物館藏
明宣德 青花纏枝蓮紋梅瓶 | 故宮博物院藏
03
一代先鋒
盛世氣度、青料斷絕,只是永宣青花珍貴的原因之二。永宣青花之所以受人追捧,甚至是一些藏家畢生的追求,更重要的原因是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器,確定了后世青花瓷器的基調(diào)。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瓷器的發(fā)展歷程和高樓的建造一樣,基礎的打造極為重要。
明永樂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 | 2011年香港蘇富比1.6866億港幣
明宣德 青花云龍紋大罐 | 2016年香港佳士得1.5804億港幣
永宣青花瓷器,造型豐富、紋飾多樣,達到了青花瓷器發(fā)展的最高峰。在整個青花瓷器的發(fā)展史上,元青花是1.0初始版本,但熱烈奔放的元青花有著濃郁的草原民族的風格。真正把青花器烙上中原文化特征的,則是2.0版本的永宣青花。
器型方面,扁腹綬帶葫蘆瓶、無檔尊、軸頭罐、折沿盆、壓手杯……這些我們在明代中晚期至清代常見的器型,在永宣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紋飾方面,永宣時期繼承發(fā)展了元代以來的卷草紋、海水紋、回紋和變形蓮瓣紋,各種折枝花果紋和纏枝花葉紋也被創(chuàng)造出來。
明永樂 青花壓手杯 | 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 青花輪花綬帶葫蘆扁瓶 | 2020年香港蘇富比1651萬港幣
明永樂 青花無檔尊 | 2019年香港蘇富比2357.5萬港幣
明永樂 青花葡萄紋折沿菱口盤 | 2021年香港蘇富比1711.5萬港幣
明宣德 青花獅子戲球罐 | 2021年香港蘇富比1106.5萬港幣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紋碗 | 2019年香港蘇富比1097.5萬港幣
明宣德 青花海水雙龍紋內(nèi)暗花龍紋高足碗 | 2016年香港佳士得6886萬港幣
不夸張地說,永宣青花是后世青花器當之無愧的模仿對象。而這種影響力,一直延續(xù)到當代。今天景德鎮(zhèn)的手繪青花瓷器,同樣能看到永宣青花的遺風。
就像明清兩代不斷燒造仿宋代汝窯、官窯對瓷器,后世對永宣青花的模仿,同樣也是一種致敬。
從現(xiàn)代瓷器制作工藝的角度看,永宣青花其實是瑕疵品:釉料有雜質(zhì),所以導致了鐵銹斑,對燒成溫度的控制不足,所以導致了暈散。但是也正是這些瑕疵,造就了永宣青花獨特的魅力。
在絕大部分收藏家眼中,永宣青花始終被奉為圭臬,是收藏的首選之物。能夠擁有一件永宣青花,絕對值得驕傲。
參考文獻:
陳磬《明代永宣青花的工藝特征與審美觀照》
肖祺《明代永宣官窯青花瓷研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