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英花,南紅梅 南 征 作者單位: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吉林長春130021
加入收藏夾
【關鍵詞】 消渴腎病;中醫藥療法;名醫經驗
消渴腎病是消渴病日久,久病入絡,腎絡損傷,腎體用俱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陰陽氣血虧虛,符合中醫“久病及腎”、“久病必虛”、“久病入絡”的病變規律。
《難經·二十四難》曰:“脾有散膏半斤”,其功能是“主裹血”、“溫五臟”。任繼學、南征認為,“絡脈循環血液。散膏病久則入絡。絡者主血,血液受邪擾則循環阻滯為瘀為毒,血瘀則津液外滲為痰為飲,其邪毒由氣街處侵犯于腎間動氣之處。”此氣街部,是指氣血交匯之處。《靈樞·衛氣》篇曰:“請言氣街。脅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可謂全身皆有氣街也。腎藏精,內蘊腎間動氣,病久則精氣為毒邪所遏,腎絡損傷,氣血交會失常,氣化失司而致消渴腎病。消渴病早期,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久而氣陰兩虛;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腎之氣陰兩虛,致腎絡虛,腎體虛損勞傷,內生之痰瘀郁熱,膠結化毒,毒、痰、瘀互結,郁滯在腎絡,腎絡阻滯,諸癥叢生。痰、瘀、濕、熱膠阻絡脈,是毒邪產生的病理基礎;元陰元陽受損,五臟六腑失其溫煦、滋養,臟腑失衡,臟腑氣機失暢是毒邪形成的關鍵。毒邪傷腎絡貫穿于消渴腎病的始終。
消渴腎病臨床分證用藥時,南征教授多分為氣陰兩虛兼瘀毒證、肝腎陰虛兼瘀毒證、脾腎陽虛兼瘀毒證、心腎陽衰兼瘀毒證、濕濁兼瘀毒證加以分析。
1 氣陰兩虛兼瘀毒案
王某,女,52歲,2005年11月1日初診。患糖尿病5年。癥見:口干多飲,尿頻量多,倦怠乏力,關節疼痛,夜尿頻,自汗盜汗,舌紅隱青,苔白,脈沉細無力。血壓150.100mmHg,空腹血糖9.6mmol.L,果糖胺3.1mmol.L,尿蛋白 。診斷:消渴腎病(氣陰兩虛兼瘀毒證)。治療方法:(1)糖適平口服控制血糖,珍菊降壓片口服降壓;(2)嚴格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低鹽、低蛋白飲食。(3)方藥:黃芪50g,黨參10g,山茱萸15g,山藥15g,生地10g,知母10g,車前子10g,茯苓15g,澤瀉5g,土茯苓100g,白茅根50g,地榆30g,陳皮15g,連翹10g,蟬蛻15g,白僵蠶15g,益母草10g,牡蠣50g。日1劑,水煎取汁,日4次早、午、晚、睡前溫服。
11月10日復診,空腹血糖8.4mmol.L,尿蛋白,汗出明顯,夜尿頻,舌質隱青,苔黃膩,脈沉細無力。上方加浮小麥15g,芡實15g,金櫻子15g,蒼術10g,黃柏10g。
11月26日復診,血壓130.80mmHg,空腹血糖6.8mmol.L,尿蛋白 ,夜尿無,汗出不明顯,舌隱青,苔微黃。上方去芡實、金櫻子、浮小麥,加金銀花20g,丹參15g。至12月31日,血壓130.80mmHg,空腹血糖降至6.5mmol.L,尿蛋白(±),諸癥明顯改善。
按: 本病例由于消渴病久失治,耗氣傷津,氣陰兩虛日久,氣血運行不暢,瘀血損傷腎絡,精微外泄,致氣陰兩虛兼瘀毒之消渴腎病。治宜益氣養陰、活血祛瘀、解毒通絡,方用地黃生姜煎丸加減化裁。方中黨參、黃芪益氣升陽,鼓舞氣機,山茱萸、山藥、生地、知母滋陰補腎,陳皮燥濕祛濁,益母草活血化瘀,土茯苓、白茅根、地榆、連翹清熱解毒、化瘀止血,牡蠣固攝防精微外泄。尿少浮腫加車前子、茯苓、澤瀉以淡滲利濕,夜尿頻多加芡實、金櫻子、浮小麥收斂固攝,舌苔黃膩,有濕熱之象加二妙散以清濕熱,有蛋白尿可加蟬蛻、白僵蠶以通絡。
2 肝腎陰虛兼瘀毒案
周某,女,58歲,退休干部,2004年11月20日初診。患糖尿病12年,2年前出現蛋白尿,服消渴丸控制血糖。癥見:口干咽燥,神疲乏力,五心煩躁,眩暈耳鳴,視物模糊,睡眠尚可,大便干結,舌質隱青,苔薄,脈弦細無力。理化檢查:GLU:11.3mmol.L,FTS:3.2mmol.L,尿蛋白+,尿糖 ,血壓140.90mmHg。診斷:消渴腎病(肝腎陰虛兼瘀毒證)。治療方法:(1)糖適平口服控制血糖,施慧達口服控制血壓;(2)嚴格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低鹽、低蛋白飲食。(3)方藥:枸杞子30g,生地15g,黨參10g,黃芪50g,麥冬10g,丹參15g,益母草15g,大黃5g,土茯苓100g,金銀花20g,榛花10g,日1劑,水煎取汁,日4次早、午、晚、睡前溫服。
11月27日復診,略見嘔惡,尿蛋白±,尿糖+,血壓140.90mmHg,上方加藿香30g,竹茹20g,姜半夏5g。12月4日復診,血糖降至7.8mmol.L,尿蛋白±,尿糖-,血壓130.80mmHg。上方去藿香、竹茹、半夏,加蟬蛻15g,僵蠶15g。12月30日復診,患者主訴小腹冷痛,上方加小茴香5g。1月22日復診,血糖降至6.8mmol.L,蛋白尿±,血壓130.85mmHg,舌質隱青,苔薄白,脈弦滑無力,上方加陳皮10g。1月29日復查尿蛋白(-),血糖6.2mmol.L,自述近日睡眠欠佳,上方加酸棗仁15g,柏子仁15g,夜交藤30g。2月5日、2月17日復查尿蛋白均為(-),諸癥均有明顯好轉。
按: 本病例由于消渴病氣陰兩虛日久,腎陰虧耗,陰精更傷。乙癸同源,肝失濡養,且陰虛血脈澀滯,瘀血邪毒內留,毒損腎絡,終成肝腎陰虛兼瘀毒之消渴腎病。治宜滋補肝腎,益氣養陰,活血化瘀,解毒通絡,方用一貫煎合地黃生姜煎丸加減化裁。方中枸杞子、生地滋補肝腎,黨參、黃芪、麥冬益氣養陰,丹參、益母草活血通絡化瘀,大黃通腹泄濁,土茯苓、金銀花、榛花清熱解毒降糖。惡心欲吐時加藿香、竹茹、半夏化濕和中止嘔,怕冷、小腹涼者可加肉桂、小茴香溫陽散寒,睡眠欠佳可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養心肝之血而安神。
3 脾腎陽虛兼瘀毒案
米某,女,65歲,退休干部,2005年10月20日初診。主訴:患糖尿病16年,半年前發現蛋白尿,應用諾和靈30R皮注控制血糖。癥見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面浮肢腫,乏力,大便干,舌淡紅胖大、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弦無力。GLU:9.3mmol.L,FTS:3.0mmol.L,尿蛋白±,BUN:8.8mmol.L,CRE:112μmol.L,UA:222mmol.L。血壓140.70mmHg。診斷:消渴腎病(脾腎陽虛兼瘀毒證)。治療方法:(1)胰島素控制血糖;(2)嚴格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低鹽、低蛋白飲食。(3)
方藥:小茴香10g,肉桂10g,枸杞子30g,黨參10g,黃 芪50g,陳皮10g,茯苓15g,車前子10g,澤瀉5g,益母草15g,丹參15g,連翹10g,僵蠶15g,藿香30g,竹茹20g,姜半夏5g,厚樸10g,大黃10g,日1劑,水煎取汁,日4次早、午、晚、睡前溫服。
10月27日復診:畏寒肢冷癥狀減輕,面浮肢腫改善,大便仍干,舌淡紅胖大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弦。上方加芒硝10g。
11月3日復診:怕冷消失,乏力明顯改善,無浮腫,大便不干,舌淡紅胖大,苔薄白,脈沉弦。BUN:8.6mmol.L,CRE:82μmol.L,UA:211mmol.L。腎功略改善,上方去小茴香、芒硝,加肉蓯蓉20g,當歸20g。
至12月1日復查,尿蛋白降至(-),血糖6.4mmol.L,BUN:6.6mmol.L,CRE:52μmol.L,UA:198mmol.L。主癥漸消,療效顯著。
按: 本病例由于消渴病陰虛日久,陰損及陽,脾腎陽虛,致脾不化濕,腎不化氣,痰濕內停,久則血脈瘀阻,毒邪內生,毒損腎絡,終致脾腎陽虛兼瘀毒之消渴腎病。治宜溫腎健脾,活血化瘀,解毒利水,方用真武湯、實脾飲合地黃生姜煎丸加減化裁。方中小茴香、肉桂溫補脾腎之陽,枸杞子補益肝腎之陰以陰中求陽,黨參、黃芪、茯苓、陳皮健脾益氣,丹參、益母草、連翹、僵蠶活血化瘀、解毒通絡,車前子、澤瀉淡滲利濕。該患腎功有改變,在此用承氣湯通腹泄濁、下氣寬中、化瘀解毒,藿香、竹茹、半夏化濕醒脾、和胃降逆。若病情發展,瘀血濁毒益甚,腎功進一步變化可配合灌腸藥達到泄毒的目的。
4 心腎陽衰兼瘀毒案
馬某,女,41歲,家庭主婦,2005年5月26日初診。糖尿病病史3年(服消渴丸),1年前發現蛋白尿。癥見:口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浮腫,心悸氣短,尿少,大便干,舌體胖大有齒痕,苔白,脈沉弱。理化檢查:空腹血糖8.31mmol.L,尿潛血,尿蛋白,UA:219mmol.L,CRE:74μmol.L,腎功正常,血壓160.95mmHg。診斷:消渴腎病(心腎陽衰兼瘀毒證)。治療方法:(1)糖適平口服降糖,施慧達口服降壓;(2)嚴格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低鹽、低蛋白飲食;(3)方藥:人參5g,黃芪50g,五味子30g,麥冬15g,桂枝10g,茯苓15g,澤瀉5g,車前子10g,益母草15g,丹參15g,土茯苓100g,白茅根50g,仙鶴草30g,蟬蛻15g,僵蠶15g,連翹10g。日1劑,水煎取汁,日4次早、午、晚、睡前分溫服。(4)補心氣口服液,早1支,日1次口服,滋心陰口服液,晚1支,日1次口服。
6月2日復診:空腹血糖降至8.0mmol.L,尿潛血,尿蛋白 ,血壓150.90mmHg,心悸氣短、惡心明顯,上方加藿香30g,佩蘭10g,另服銀杏葉片,每次1片,日3次。
6月9日復診:血壓140.90mmHg,舌質隱青,邊有瘀斑瘀點,脈沉澀,上方去藿香、佩蘭,加桃仁10g,紅花10g。6月23日復診:患者自覺發熱,心煩,空腹血糖6.8mmol.L,尿潛血 ,尿蛋白 ,血壓120.80-mmHg。上方去人參加黨參10g,地骨皮20g,青蒿20g。7月14日復診:空腹血糖7.3mmol.L,尿潛血,尿蛋白,血壓120.80mmHg。尿血、尿蛋白改善不明顯,重用解毒通絡之品,上方去桂枝、茯苓、澤瀉、車前子、青蒿、地骨皮,加地榆30g,茜草10g,大小薊各10g,金銀花20g。7月21日復診:患者自述夜間尿頻,起夜3次。上方加肉桂5g,小茴香5g,芡實10g,金櫻子10g。7月28日復查尿潛血+,尿蛋白+,空腹血糖6.5mmol.L,血壓120.80mmHg,患者時有心煩口渴,舌質紅隱青,苔微黃。上方去肉桂、小茴香,加牡丹皮10g,生地10g,葛根10g。8月18日復診,空腹血糖6.3mmol.L,尿潛血+,尿蛋白(-),療效明顯。
按: 該病例由于消渴病氣陰兩虛日久,陰損及陽,陽虛水犯,水氣凌心,加之瘀血阻滯,毒損腎絡,致心腎陽衰兼瘀毒之消渴腎病。治宜益氣養陰,通陽利水,活血通絡,解毒降糖。方中人參、黃芪、五味子、麥冬益氣養陰,桂枝、茯苓、澤瀉、車前子通陽利水,益母草、丹參活血化瘀,土茯苓、白茅根、仙鶴草、連翹、蟬蛻、僵蠶解毒化瘀、通絡降糖。心悸氣短明顯時,加用銀杏葉片活血化瘀通絡,早晨服用補心氣口服液補益心氣、理氣止痛,睡前服用滋心陰口服液滋養心陰、活血止痛。惡心欲吐加藿香、佩蘭化濕醒脾、和中止嘔;舌質隱青有瘀斑瘀點可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五心煩熱加青蒿、地骨皮清熱除煩;夜尿頻多加芡實、金櫻子收斂固攝;口渴加生地、葛根生津止渴。
5 濕濁兼瘀毒案
李某,男,40歲,大學教師,2005年3月8日初診。患糖尿病4年,口服消渴丸治療,2年前發現蛋白尿,開始用胰島素,近1個月發現腎功改變,服包醛氧化淀粉、愛西特,療效欠佳。就診時癥見腰酸膝軟,惡心欲吐,腹脹,手足心熱,時有四肢厥逆,氣短乏力,浮腫,夜尿增多,消瘦,舌紅隱青,苔黃膩,脈沉細無力。血壓130.90mmHg,血糖6.5mmol.L,尿蛋白 ,潛血,BUN:14.6mmol.L,CRE:300μmol.L。診斷:消渴腎病(濕濁兼瘀毒證)。治療方法:(1)胰島素控制血 糖;(2)嚴格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低鹽、低蛋白飲食。 (3)方藥:藿香30g,竹茹20g,半夏5g,大黃10g,厚樸15g,枳實10g,黨參10g,黃芪50g,車前子10g,茯苓15g,澤瀉10g,丹參20g,益母草20g,金銀花20g,連翹15g,土茯苓100g,白茅根50g,地榆30g,日1劑,水煎取汁,日4次早、午、晚、睡前分溫服。(4)灌腸:大黃10g,黃芪50g,土茯苓100g,丹參30g,金銀花20g,連翹10g,厚樸15g,枳實10g,牡蠣50,水煎取汁灌腸。3月15日復診:患者浮腫、腹脹略改善,惡心明顯,上方加紫蘇葉10g,黃連10g。3月29日復診:惡心改善,患者尿蛋白,潛血,原方加入澤蘭30g化瘀通絡。4月12日復診:上方連服14劑后,尿蛋白,潛血±,BUN:7.1mmol.L,CRE:320μmol.L。患者浮腫消,惡心不明顯,乏力減輕,舌暗紅,苔黃膩,上方加蒼術15g,黃柏10g。4月19日復診:尿蛋白(-)、尿潛血(-),患者自覺肢端微麻,上方加水蛭10g,地龍10g。4月26日復查尿蛋白(-),尿潛血(-),4月30日尿蛋白(-),尿潛血(-),BUN:7.0mmol.L,CRE:240μmol.L。諸癥漸消,療效明顯。
按: 本病例由于消渴病日久,臟腑功能失調,肺失通調水道,脾不能運化水濕,腎損不能得開,膀胱氣化不利,肝受損疏泄失職,從而水濕內停,日久與瘀毒相合,從寒化致濕濁兼瘀毒之消渴腎病。治宜益氣保腎、除濕降濁、解毒通絡。方用益腎解毒通絡湯加減。方中大黃、厚樸、枳實通腑蕩滌、除濕濁邪毒,藿香、竹茹、半夏化濕醒脾、和胃止嘔,黨參、黃芪益氣保腎,車前子、茯苓、澤瀉甘淡滲泄利水濕,丹參、益母草活血化瘀,土茯苓、白茅根、地榆、金銀花、連翹解毒通絡止血。配合灌腸藥通腑泄濁以助排毒。惡心明顯,可加黃連、紫蘇葉清熱燥濕、寬中止嘔,肢端麻木疼痛可加水蛭、地龍化瘀通絡。
6 討論
消渴腎病的基本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血陰陽五臟虧虛,以腎為根本;標實多為血瘀、痰凝、濕阻、濁毒內生等毒邪入絡,膠著痼結,病機核心是毒損腎絡。毒寓于邪,毒、虛并存,正虛邪毒交爭是消渴腎病的基本病理,毒損腎絡、腎元虧虛、腎之體用俱病是消渴腎病遷延難愈的根本原因。在消渴腎病中把握毒邪致病的環節,就是抓住了消渴腎病的共性發病環節,也就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當結合虛實緩急的不同,根據毒邪的性質特點、停留部位、兼癥、病勢的發展情況及正氣驅邪情況,綜合考慮、判斷、立法組方,隨癥治療,可獲得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