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如何使用飲食來補精氣神 略少飲食忌口法,多數疾病可防治(1) 常有病人在我開完藥方之后,會習慣性地問我:“大夫,您看吃這藥有哪些忌口?”也有人懷疑:所謂“忌口”是不是中醫故弄玄虛呢?其實,這里面的學問可大了,如果不注意忌口,那么,不少看似平常的食物,就是病從口入的“毒藥”! 比如說,前兩天我就碰到這么一位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臉上經常容易起痤瘡,反反復復好多年了。我給她開了三葉湯,讓她用枇杷葉、桑葉、竹葉各15克,水煎服,每天2次。這三味藥雖少,卻能夠清熱解毒,對痤瘡的治療很有效果。我同時叮囑她飲食要清淡,最好以素食為主。 過了一周,病人很高興地前來復診,說吃藥的效果很好,臉上的痤瘡下去了一大半兒?!伴_始的時候還覺得不信呢,就這么點藥,哪能有效呀?后來,抱著半信半疑的想法開始吃,沒想到效果特別明顯?!蔽乙埠芨吲d,就又給她略微調整了一下處方,估計再吃上兩三個星期就差不多了。 沒想到再過一周她又來復診的時候,我差點沒認出她來,滿臉的痤瘡比最初看的時候還嚴重,她哭喪著臉對我說,大夫,這是怎么回事呢? “是不是吃什么辛辣、油膩的食物了,比如,四川火鍋、水煮魚、香辣蝦一類的?”我問她。“沒有!我吃了整整兩個星期的素食了?!蔽矣X得有些意外,就讓她伸出舌頭進行舌診??赐晟囝^,我底氣十足地對她說:最近你肯定吃過什么燒烤、辛辣之類的東西,你再好好想想。 她想了一會兒,突然拍了一下腦門,“吃點瓜子、羊肉串這樣的零食也算嗎?”我點了點頭,這當然算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忌口太素了,就買了一大袋炒瓜子解個饞,還在路邊小攤吃過兩次烤肉串。您怎么能看出來呢?” 她的舌苔明明白白地“寫著”她的病情和飲食的秘密呢。第一次看病的時候,舌苔黃膩,黃為熱,膩為濕,一派濕熱之像。而濕熱正是痤瘡的“病根兒”,所以,我開出了祛濕熱的藥方。第二次復診的時候,她的舌苔已經變得接近正常的淡紅之色。而這次重新變為黃膩,肯定是吃了熱性的(熱辣或燒烤或煎炸等)、濕性的(油膩或酒類等)飲食,當然也包括正餐外的“零食”。 對于體質非常健康的人來說,吃什么樣的美味都對身體無妨,但對體質偏弱的人來說,很多食物不亞于“毒藥”,比如對這位患有痤瘡的患者來說,因為本身體質偏于濕熱,再吃濕熱類的燒烤、煎炸食物,就相當于“火上澆油”,本來吃藥快治愈的疾病,一下子變得比以前更嚴重,你說一大袋炒瓜子、十來根羊肉串,是不是“藥效”比我開的中藥還要厲害呢? 我時常聽很多名老中醫感慨:幾十年前,人們生病多是虛病,營養不良是多數疾病的來源,很多病人甚至只需吃幾只燉母雞,好好補一下就能治好??;而當代人的疾病多是營養過剩所致,所以,應該補中有攻!我自己更是深有體會,像這位患有痤瘡的患者,病根兒就是體內濕熱過多,需要用清熱去濕的藥物去攻逐,如果用補藥,只會越補越壞。老百姓都知道“病從口入”的諺語,而敢用“病從口出”法進行養生和治療的醫生卻并不多見。中醫讓你忌口,其實就是切斷進入你體內的病源,這就做不用藥而勝似藥! 有人會說:“你說得太玄乎了吧,以前一直這樣吃飯,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好。難道我們一日三餐里藏著這么多危害健康的‘定時炸彈’嗎?”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專門組織專家調查,發現一個驚人的數據: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天的烹調油、食鹽、糖大致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兩倍,屬于嚴重超標狀況!而嚴重超標的后果,是導致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三高”慢性病的罪魁禍首。而要改變這種容易致病的飲食習慣,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每次吃飯的時候,有意識對多油、多鹽的食物少吃上一兩口,對多糖的飲料(如可樂、果汁)少喝上一兩口,長此以往,就會慢慢把飲食習慣調整到健康的平衡狀態。 聽我講完這些并不玄奧的“略少飲食忌口法”,這位大姐終于下定決心,利用她掌管為家人做飯的“權利”,開始主動調節全家的飲食菜譜:增加了清淡爽口的素菜,減少了油鹽的用量,還把兒子愛喝的可樂、愛吃的冰激凌從冰箱中清走。半年后,這位大姐一家三口人到我的診室來報喜:老公的脂肪肝在體檢中發現已經從重度變為輕度了,兒子從虛胖的小胖墩兒變得瓷瓷實實,大姐臉上的痤瘡早已經一掃而光,還滿臉愉悅地告訴我:她那高血壓的老毛病,也已經差不多消失了。她正用全家親身的事例,說服父母和公婆也實行“略少飲食忌口法”,希望能讓老人的糖尿病、冠心病也能夠“病從口出”。 沒有什么比聽到患者康復的消息更令我高興的,于是,我又把“微旋養精法、微提養氣法、微笑養神法”,也通通告訴這位大姐,希望這些養生方法能夠給他們全家人帶來更多的健康和快樂。 不過,能夠像這位大姐一樣,在飲食健康上改正觀念并控制自己的人是比較少的。有很多人向我提出建議:“大夫,您有什么秘方,能夠讓我們既享受口福,又消除隱患呢?” 如果你暫時不能少吃幾口美味(注意,不是不讓你吃,而是讓你盡量少吃而已),那么,我來給你推薦三個可以當作茶飲的“薏米荷葉茶”、“清氣姜橘飲”、“三七代茶飲”,它們分別能夠祛除體內的濕盛、氣郁、血淤,阻止飲食中過多油鹽糖造成的“三高”。既然“疾病從口而入”,那么,我們運用調精、調氣、調神(活血)的中醫法則,也能夠“讓健康從口而出”! 人們最熟知的中成藥,莫過于六味地黃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這種藥是“補腎”的專用藥,有點中國“偉哥”的意思。其實,六味地黃丸的應用范圍比偉哥廣泛多了。只要你最近有“上火”的感覺,就可以考慮用六味地黃丸來降降“虛熱”。 曾有一位老先生來診所就診,我見他身材魁梧,面色紅潤,白須飄飄。雖然已經年過六旬,但初看起來一點兒都不像有病的人。不過對我們醫生而言,越是看起來特別健康的人,越是要加以注意,因為這些表面現象通常會蒙蔽了他自己和身邊的人。我仔細為他把脈診斷,他的脈摸起來有點沉細數,舌診是舌紅少苔,這都是里有虛熱的表現。近距離觀察老先生,發現他滿面紅光的紅色稍微有點兒過,也就是說兩顴泛著潮紅,那也是虛熱的明顯特征。我問老先生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老先生說自己體質一向很好,但近期有點頭暈目眩、嘴里發干、腰酸腿疼的癥狀,就趕緊找中醫調理一下。 我在心里分析老先生的病情:虛熱就像是若有若無的小火苗,悄無聲息地在體內燃燒,中醫上叫做“虛火上炎”。這把火上擾頭部,就會導致頭暈目眩乃至耳聾耳鳴;燒灼津精,造成津液不足,就會使人口燥咽干;津液不能滋潤腿腳,還會讓人腰膝酸軟。 由于老先生的病特別典型,所以我也敢“大膽預測”老先生沒有提到的癥狀?!澳遣皇撬X的時候經常出一身汗,不過,醒來以后就不出汗了?” “呦,真神了,您怎么知道的呀?這兩天我真是一睡一身汗,我還以為是天太熱造成的。”老先生非常驚訝地說。其實,我們醫生哪有神仙的算命本事啊,只不過根據疾病的本質做出推理分析罷了:虛火在體內產生內熱,能夠迫津外出。晚上睡覺的時候,人不活動而內熱最重,所以出汗最多;而白天人在活動,內熱減輕,所以汗就止住。 對于一些比較典型的疾病,醫生有時的確能夠“未卜先知”,讓病人感覺大夫有料事如神的特殊本領。但大多數疾病錯綜復雜,必須病人原原本本地向醫生細說各種癥狀,這時候,如果病人非要考考醫生的“測病本事”,就是不說自己的詳細病情,那么,遭殃的肯定是病人自己了。醫生畢竟不是神仙,他需要病人提供各種復雜甚至矛盾的癥狀,像“偵探福爾摩斯”那樣根據蛛絲馬跡來進行苦苦探究。 我給老人開出了六位地黃丸的湯劑,還囑咐老人,湯藥的效果比丸藥快,“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所以,先用湯藥迅速消除急性癥狀。以后,可以到藥店購買六味地黃丸的丸藥來吃,“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適用于慢性、虛弱性疾病。這位老人才服了一周的湯劑,盜汗的癥狀就消失不見,吃了一年多六味地黃丸后,虛熱的老毛病得到了徹底改善,真算是鶴發童顏、神清氣爽了。 有人會好奇地問:六味地黃丸不是治療“腎虛”的特效藥嗎?怎么讓你一說,就變成了治“虛熱”的專用藥? 其實,六味地黃丸是宋代名醫、兒科大家錢乙所創,最初被當做“幼科補腎專藥”來使用的。不過,后世的醫家發現這種藥在成人中有更廣泛的應用。 一個高水平的中醫師,最重要的是告訴患者虛損的性質,是虛熱、虛寒,還是氣虛、血虛?這才是治病養生的關鍵所在。就像中年人、老年人身體大多出現虛損之象,而且五臟六腑“一損俱損”,這時候就要根據虛損的性質來補養身體,虛熱要清熱,虛寒要祛寒,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套用一句老話“兵來將擋,水來土屯”。 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小伙子,聽到腎虛兩個字,尤其驚慌。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腎虛”就意味著身體的嚴重虛損,對于小伙子來說,還隱喻著性功能遭受損傷的別樣含義。在此,我鄭重聲明,這種想法是嚴重錯誤的。因為在中醫界,很多大夫看了100個病人,會發現80個、甚至90個病人有腎虛癥狀,而且無論男女老少。這說明什么呢?腎虛只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病癥而已,就像感冒、鼻炎一樣,絕大多數人都會經常遭遇。千萬注意:人們印象中“腎虛”的含義,和中醫大夫所說的腎虛含義,幾乎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對普通讀者而言,與其告訴他六味地黃丸是“補腎精”的,還不如告訴他是“治虛熱”的,這更為準確。 六味地黃丸可謂是“神通廣大”,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慢性腎炎、更年期綜合征等常見病中,只要有“虛熱(上火)”現象(后文中有詳細的鑒別細則),就可以放心服用。而且六味地黃丸在藥店還有很多“兄弟姐妹”,六味地黃丸加入知母、黃柏兩味降火藥,就成為治療虛熱上火更嚴重的“知柏地黃丸”;加入枸杞子、菊花,就成了治療虛熱兼有眼睛干澀或兩眼昏花的眼科良藥“杞菊地黃丸”…… 說到枸杞子,順便多說幾句。當代很多人對枸杞子有所偏愛,說這是“壯陽”之物,似乎能夠起到中國偉哥的作用。其實,大錯特錯了!雖然中國古代流傳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的諺語,似乎也隱喻了枸杞的壯陽功效,但早已有醫家親身嘗試,發現枸杞子和性屬溫熱的壯陽之品完全相反,也就是說枸杞子是典型的治療虛熱的滋陰之品(其性微涼)。著名醫書《醫學衷中參西錄》說枸杞子“退虛熱,壯筋骨,除腰痛,久久服之,延年益壽”,還是比較中肯的。 生活處處有中醫,小小枸杞子,既可食之,又可入藥,堪稱六味地黃丸的縮影。要想參透中醫,切記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須知中醫的精深境界,就像賈島名詩《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 |
21.居家必備十種藥,煉精化氣更補神 金匱腎氣丸,虛寒之人如逢春 有趣的是,在“六味地黃丸”中增加很少量的兩味大熱之藥——肉桂、附子,這個原來治療虛熱的藥方,就能搖身一變成為治療虛寒的良藥——腎氣丸了,也有人稱之為八味腎氣丸、桂附地黃丸或者金匱腎氣丸。 金匱是藏放古代帝王圣訓的地方,暗指極為珍貴的含義。腎氣,可能又會讓人聯想到“補腎”兩個字。 其實,中醫里講的腎,是指人體的先天之本(中醫里的胃是后天之本),和現代生理學所說的“腎臟”完全不是一回事,也和很多人印象中的“腎就是性能力”完全不是一回事。說個大家都明白的例子,對于“心”,中醫上說“心藏神”,所以就有“心神不寧”、“心心相印”、“心滿意足”這樣的常見說法。而這種說法,在現代生理學家看來,就是大惑不解了,心不就是心臟嗎?它怎么能和人的頭腦、情緒聯系在一起呢?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你現在終于明白了吧?中醫所說的“腎”和我們現在理解的腎,也是風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著”的。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我們不妨把“腎”字暫時從我們的字典中刪除! 實際上,金匱腎氣丸就是一種在古人看來極其珍貴的、治療虛寒的良藥。 明代中醫大家趙獻可曾經在他的代表性醫著《醫貫》中,提出了一個震驚醫學界的養生和治病原則: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虛寒用八味腎氣丸。他認為如果讀者能夠照此應用,就會對養生和醫學豁然貫通,所以,他把其的著作命名為《醫貫》。 要是按照趙獻可的說法,豈不是“只記二方,而千圣之妙訣已傳,濟世之良法已盡”?其實,我個人倒是覺得,趙獻可當時可能只是想向更多的民眾普及養生和醫學知識而已,并不是針對醫生而寫的醫學專著,所以,盡可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給出寒性、熱性兩大基本病型和體質的養生治療“妙訣”,如此而已。 對于虛寒疾病,金匱(八味)腎氣丸的確有藥到病除之神效,而且廣泛適用于男女老少各類人群??墒裁此闶翘摵膊∧??最典型的癥狀是,身體容易發涼,衣服穿得比別人多,不喜歡運動卻喜歡安靜,吃涼性食品或喝涼性飲料就感到不舒服。對女人來說,則是常見的小肚子發涼,容易出現較重的痛經現象(更多詳細癥狀,請參閱后文的介紹)。這時候,金匱腎氣丸就像是滾熱的沸湯澆在冰涼的雪地上,吃下去后很快就能見到明顯效果,而古人也用一個異常生動的詞語來描繪這種效果——“如湯沃雪”! 現代人少運動,嗜冷飲,多吹空調,所以,寒涼之病多發,金匱腎氣丸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藥店中最暢銷的中成藥之一。不過,寒邪郁積多了容易化熱,人的七情六欲容易化火,所以,虛熱疾病同樣常見,這時候就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調理。“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虛寒用八味(腎氣丸)”,的確可以作為普通百姓的中醫養生妙訣。 有人會問:這兩個治熱、治寒的中成藥,和調理精氣神有什么直接關系呢?前面我講過,寒和熱是人體所有病因的基礎,要把精氣神調好,首先就得讓人們“寒熱均衡,以平為期”。 六味地黃丸和金匱腎氣丸這兩種中成藥都在藥店里有售,因為安全性較高而并不需要醫生的處方就能購買,被稱為“非處方藥”,如同感冒了到藥店買感冒清熱膠囊、咳嗽了到藥店買琵琶止咳膏一樣。不過,作為一名醫生,我建議您最好能夠找坐堂的中醫師咨詢一下,多一道“把關”的程序,才是對健康更好的負責。人體的疾病復雜多變,如果您的疾病不是單純的寒性或熱性,而是上熱下寒、外寒里熱等復雜組合,那就需要專業的醫生來為您特別調理了。 便秘是個很多人都會遇上的毛病,不僅年輕人有,它更是許多中老年人的“常客”。治療便秘也有很多“秘密”,讓我給你一一道來。 有一位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便秘很嚴重。有一天,她來到我這里,對我說:“大夫,您給我開點猛藥吧!求求您了!” 看病的過程中,讓我加大藥量、甚至央求我“以毒攻毒”的患者并不少見。我心里明白:如果是急病,可以下點急藥,讓病馬上就好。但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慢性病我們就要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法來治療。 為了讓病人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復雜的醫學知識,我只好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向患者說:“你在洗衣服后,采取什么方式讓衣服干了呢?”“當然是晾曬了,放到陽臺上晾著,一天就干了?!?/p> “其實還有更快的辦法,那就是用火烤,電影上不就常有這樣的場面嗎?有人把濕衣服放在熊熊的篝火邊,一陣熱氣騰騰的霧氣升起,衣服很快就干了。”我微笑著對她說,“你不覺得用火烤更快、更有效嗎?” 這位婦女呵呵地笑了:“論起洗衣服,你可就不是專家啦。要是洗完衣服就用火烤干,沒幾次就把衣服烤壞了。我們女人都是洗衣服的專家。衣服洗了以后,先讓洗衣機把水甩干,然后掛起來,讓風吹、讓太陽曬,很快就干了,一點也不損害衣服?!?/p> 治療慢性病也和洗衣服是一個道理,比如說,你這個便秘,不就是大便解不下來嗎?中醫里有專門的“瀉下法”,最厲害的是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組成的“大承氣湯”,吃完后能夠立刻讓你解個痛快。但是,這種治療就像是用火烤衣服,攻伐之力太過霸氣,雖然能夠直擊病邪,但卻很容易同時傷害人體的正氣。所以,對于難纏的慢性病,我們都要盡量在“攻伐”與“扶正”之間尋找平衡點。 就說治療便秘吧,我們首先要考慮治本——先把燥結的大便“燥而潤之”,所以,我給人開的麻子仁丸方子的主體部分為潤腸藥——滋潤多脂的麻子仁、杏仁、白芍、蜂蜜。但便秘等慢性病是經年累月積累而成的,僅靠“清風細雨”難于解決問題,所以,我們也不妨使用霸道的“瀉下劑”——大承氣湯。但是,大承氣湯為瀉下峻劑,容易耗損正氣,所以,必須對大承氣湯進行改良,去掉其中最為猛烈的藥物芒硝,并減輕厚樸、枳實等其他藥物的用量,這樣就把“峻下劑”改造成了“輕下劑”——小承氣湯。 如此一來,整張麻子仁的方子就具有攻潤結合、下不傷正的特點。對于長期便秘的人來說,就好像是洗衣服時先用洗衣機“甩干”(潤腸劑),再放到陽臺晾干(輕下劑),而不是一下子用熊熊篝火烤干(峻下劑)。 聽完我的解釋,那位婦女恍然大悟,原來治病并不是藥用得越重就越見效啊。她拍著腦門對我說:“我以前吃藥的時候,老是喜歡按照說明書上的1.5乣2倍來吃,因為感覺自己的問題比較重,藥力大一點應該效果好一些?,F在回想起來,當時是有點效果,但后來效果就越來越差了。以后,我可不能自作主張嘍。” 這名婦女吃了我的藥后,經過兩三個月,長久困擾她的便秘終于治愈了。 喜歡過量吃藥,這是很多老病號的通病。其實,治病關鍵要找準病根兒,而不在于藥的猛烈程度和劑量大小。 說到“瀉藥”,我知道除了老年人、中年人常吃它來治便秘外,還有一些年輕人也常自服瀉藥來減肥,靠吃瀉藥來把體內的污物、水分排出體外而減輕體重。這和治療便秘實屬“異曲同工”。不過,與其常吃“瀉藥”治標,不如常吃“潤藥”治本。我除了在臨床廣泛應用“麻子仁丸”這個中成藥之外,更是推薦所有人使用不花錢的“滋潤妙藥”——水。 從我們中醫的角度來說,現代人雖然飲食豐富,“吃香喝辣”,但容易上火而致熱灼津精,使得體內偏燥,缺乏潤澤,所以,容易出現咽干口渴、皮膚干澀、面色不潤、毛發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精神委頓等癥狀。 津精受損,不但容易產生津燥疾病,還容易使津濕乘虛而入,“鳩占鵲巢”,更增胸悶浮腫、肥胖身重等濕病癥狀。 水作為至簡至純的補津之品,能夠補充人體精氣神中至為關鍵的“精(津精)”,還能驅除“鳩占鵲巢”的濕邪,長此以往,便秘減輕,虛胖漸消,人整個如同得到雨露滋潤的禾苗一樣,煥發出潤澤的風采。 《道德經》上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對于身體,水的作用又何嘗不是如此? 且慢,本來是講便秘用“麻子仁丸”中成藥治療的,怎么一下子扯到喝水上了呢?您聽我說,很多健康和養生的奧秘,的確如同“白開水”一樣簡單甚至乏味,不像可樂那樣可口,但是,恰如“白開水”一樣平凡而重要的養生方式,才能夠讓你保持生命的“滋潤”。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人,動不動就感冒,經常不由自主地出汗,很多人習慣把這種癥狀稱為“身體發虛”,不過,這種發虛可不要隨便吃補藥,而要用玉屏風散。既補虛又祛邪,標本兼治,才能把身體發虛而導致的感冒等癥狀治好。 玉屏風散是家庭常備用藥之一,單聽這個名字你可能就知道它的價值和效用了吧!所謂“玉”是珍貴如玉的意思,表明古人對這個方子相當珍視,它的用途非常之大;所謂“屏風”,直接就把這張方子的用途說了出來,它的功用就好像御風屏障一樣,可以阻擋各種邪風,治療風導致的疾病。 有人會問,玉屏風散治療什么類型的風病,外風還是內風? 玉屏風散既治內風之“散脫”(汗出),又治外風之“閉塞”(外感),既治體虛之“本”,又治外感之“標”,屬于非常典型的表里同顧、標本兼治的千古名方。我曾經多次用這個方子當例子,啟發學生和患者治病和養生應該“標本兼治”。 前段時間,有位患者來找我看病,她患過敏性鼻炎,經常像得了感冒一樣鼻塞、流鼻涕、打噴嚏。雖然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讓人覺得很麻煩,特別在社交場合,很影響自己的形象。我們當醫生的都知道,過敏性鼻炎已經成為當代很普遍的一個疾病,常規的治療方法是,用蒼耳子、辛夷等發散性藥物把閉塞的病邪發散出去。但是,對多數人來說,這樣的治療一開始有效,但過一段時間后就沒有效果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很簡單,導致疾病產生的原因通常不是單一的,而是虛實交織、錯綜復雜。這個患者試過很多專治鼻炎的藥物,都出現好一陣之后,然后效果就不明顯了的問題。望著她困惑的眼睛,我試圖用一個比喻來為她解釋鼻炎的復雜機理。 我說,其實,治療鼻炎也和人生選擇一樣,充滿著顧此失彼的矛盾。為什么用一些專治藥物,會一開始效果好,而后來效果就差了。其實,這個謎題清代名醫柯琴早就給出了清晰的答案,他說“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意思是攻打(驅)和防守(御)必須并重才能避免顧此失彼。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任何治療疾病的藥物,都有偏性,萬病都是靠藥物偏性來治療的?!氨樵囷L藥以驅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流連,終無解期矣?!币馑际?,如果專事發散(比如采用專治鼻炎的藥物)就會導致外風雖去,內風又生;而若采用專治內風的收斂藥物,又會使外風不去,邪氣流連,最后使得疾病始終沒有完全解除。所以,治療病因復雜的疾病,必須考慮雙(多)管齊下的法則。 就像慢性鼻炎的治法,應該既要通過發散外風之邪來“治標”,還要憑借收斂內風之散來“治本”。玉屏風散就是一個這樣的好方子,以補氣固表藥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得補中寓散,攻補兼施。有人把它當成治療虛體感冒的專用方,其實,只要是內外風兼有的疾病,比如過敏性鼻炎、腎小球腎炎等反復發作之病,都可以使用這個內外同治、標本兼顧的名方。只不過很多疑難病癥需要醫生親自開方調理,而頻繁出現的三大常見病“感冒、鼻炎、過敏”則可以靠玉屏風散進行“異病同治”。 這個患者高興地收起我寫好的處方,看來我這番講解把她的一大心病解決了不少,剩下的就是她吃藥慢慢調理了。后來,她每周都來診室復診,幾個月后,動不動打噴嚏的病癥大有好轉。這時,我告訴她說:“過敏性鼻炎是需要長期治療才能逐步調整過來的,而且,對很多慢性疾病來說,藥物終究還是‘治標’,‘治本’更要靠加強運動來實現。內風和外風都會傷及精氣神的‘氣’,而運動是大補元氣的最佳方式,遠勝于救急用的人參等名貴藥物?!?/p> 從第二天開始,這個患者就把健身當成了每日的必修課,一年后,鼻炎的癥狀差不多沒了,她還把玉屏風散給家里容易感冒的姥爺服用,姥爺經常感冒的老毛病也減輕了一多半兒。她還推薦容易皮膚過敏的媽媽來服用玉屏風散,媽媽使用后,動不動就皮膚過敏起紅斑的老毛病減輕了很多。 以我幾十年的行醫經驗,“標本兼治”的方子其實并不多見,因為治標和治本時常相互沖突,甚至“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對于養生來說,運動和樂觀卻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治本良藥”。 這樣的小毛病估計每個人都曾碰到過:天氣又悶又熱,人也被“悶”得全身不舒服,胸悶、頭痛、惡心、鬧肚子,說是大病吧,還不至于,說是小病吧,還挺難受的。 碰到這樣的患者,我都建議他們喝上幾小瓶藿香正氣水,很快就會有“撥云見日”的感覺,渾身變得清爽。 其實這種情況在生活中特別常見,當濕邪侵襲人體,合并上外感,就會導致這種突發性的不舒服,嚴重的還會上吐下瀉、惡寒發熱。 清代名醫徐大椿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醫論《用藥如用兵》,說治病救人要像用兵打仗一樣。那么,對于像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這類疾病我們應該如何“用兵”(治療)呢?這種病的病根兒到底在哪里呢? 惡寒發熱,說明是外感表證(和感冒類似,外風所致);上吐下瀉,則可能是由于津濕中阻而導致的脾胃不和;胸膈滿悶、脘腹疼痛,一般是由津濕引發的氣郁而形成的。其實,這也就是一位中醫看病的分析過程。像這種疾病,病根兒是由津濕、氣郁、外風疊加而成的。具體到精氣神上,當屬精、氣兩者俱傷,神也略受影響,所以人就沒了“精神頭兒”。 因此,治療的時候,就要兵分三路,三支部隊直搗三大病魔的方陣: 具有解表功能的藥物藿香、紫蘇、白芷組成第一支分隊,直接攻擊“外風”病魔;具有祛濕功能的茯苓、白術、半夏、桔梗組成第二支分隊,猛攻“津濕”老巢;具有理氣功能的大腹皮、陳皮、厚樸組成第三只分隊,包抄“氣郁”病魔;還有,生姜、大棗、甘草組成后勤隊伍,為前線將士們提供物資保障。就這樣,十三味藥物就組成了藿香正氣水的精銳部隊,雖然藥味繁多,但卻井然有序、相互呼應。 之所以要把這么專業用藥組方的奧秘,逐一給您道來,是為了防止大家在選用中成藥的時候簡單地“對病下藥”,認為只有惡心嘔吐和拉肚子的時候要服用藿香正氣水。其實,藿香正氣水治療的是“內濕、氣郁、外感三合一”這個類型的所有疾病,而不僅限于惡心、拉肚子。只要是突然間感覺自己往昔的“精神頭兒”沒了,明顯的“人有些焉兒”,大多是外感合并濕氣,通常不是什么大病,不妨先用藿香正氣水自己調理一下。如果用了以后,很快恢復昔日的“精氣神”,那就說明對癥了。 所以,我建議,每個家庭的常備小藥箱中都要必備藿香正氣水,因為腸胃炎、濕疹、痱子、蚊蟲叮咬、外陰瘙癢、外痔、頭癬、手足癬、癤、白癜風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氣水來治療。請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濕、氣郁、外風”的病因,無論什么病,用藿香正氣水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療效。藥物說明書上寫的治療“惡心嘔吐,腸鳴泄瀉……”只是給你列舉這種病根兒常見的表現,如果你把這些外在的病癥當成用藥指南,那可就像古代寓言“刻舟求劍”的故事一樣,錯把“記號”(說明書上的主治病種)當成了你要找的那把“利劍”(中成藥的針對病根兒)。 有人還會有疑惑,難道中醫和西醫的差別就這么大?您能不能講得更透徹些呢?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尋找疾病“藏身之處”的過程猶如抓捕罪犯。只不過,西醫擅長辨病,而中醫長于辨證??梢杂靡粋€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西醫的“辨病”就好像得知了罪犯的情況,比如,這起犯罪的嫌疑人是拉登團伙。而中醫的“辯證”則可能并沒有得知罪犯的情況(不知道是否是拉登團伙),但卻得知了罪犯的藏身之處(比如,罪犯藏身在某個山區方圓100里內)。 西醫辨病和中醫辨證都是治病的手段而已,沒有高低之別,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西醫治病就好像已經得知犯罪嫌疑人的準確資料(比如,已經知道是拉登,或者知道病人患有肺炎),但要抓捕他還需要進一步知道他的藏身之處(相當于知道疾病的精確性質)。這就好像西醫雖然知道你得了肺炎,但因為不能判斷是什么病菌引起的而難以治療。 而中醫辨證則倒過來,可以不知道病名,只憑辨證來治療。正如一起殺人案發生之后,根據線索,犯罪嫌疑人雖然不知道是誰,但卻知道此人乘坐的是一輛紅色的桑塔納轎車,目前的活動范圍還沒有離開本市。那么,警察就可以把偵破范圍鎖定在當地的紅色桑塔納,通過排查該類汽車的相關信息,獲取進一步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線索(當然,也有可能無法破案)。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老中醫并不知道現代醫學的術語和治標,而只是根據疾病的辨證(比如,是濕、寒、血淤、氣郁)也有可能治愈疾病的原因所在。如果這個疾病符合“津濕、氣郁、外風”的病因,用藿香正氣水治療,一定也會有良好的效果。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神奇之處。 嗦嗦說這么多,就是希望你能夠通過小小的“藿香正氣水”,參悟中醫養生和治病的奧秘,明白在復雜萬變的表象之下,一定能夠探尋到大道至簡的本質。有時候把這個世界想得復雜了,反而會遮住你的一雙慧眼,你說是不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