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帶寶貝送到跆拳道館學習前,都會考慮很多事項,第一看道館高不高大尚,第二品牌夠不夠老字號,第三教學質量夠不夠好,第四服務水平夠不夠好等多方面因素。
當家長最終決定報名,把孩子送到道館練習后,許多家長就認為孩子訓練學習的好壞全不取決于道館,其實往往忽略了一些其他的因素,那就是家長自己.
孩子不論到哪所學校學習,學習的項目項目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過程都離不開家長的陪伴、鼓勵與支持。
父母是孩子成長教育最重要的人,每個孩子都會有愛表現的心理,會極力的用各種方式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孩子的付出是需要肯定與表揚的。
當孩子來到道館時,要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禮”,而“禮”重要的表現就是整衣冠,學會穿道服、系腰帶。現在很多學員年齡偏小,只有四、五歲。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會。
讓孩子自己弄吧,動作太慢,耽誤時間,于是就幫孩子都穿好弄好。尤其是爺爺奶奶等長輩,因為愛孫心切,常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各位長輩、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誤以為“等到孩子長大后自然就會了”。
其實,低齡孩子的模仿力和動手力是非常強的,做為家長盡量多給機會讓孩子獨立穿、脫道服、系腰帶、穿鞋子。
先讓孩子做,做得不好的地方再幫孩子調整,讓孩子慢慢來,一樣一樣的學。孩子在嘗試、學習的過程中,自然會慢慢培養出成就感和自信心。
當孩子做得不夠好、動作慢的時候,需要父母極大的耐心和鼓勵。如果小時候錯失鍛煉的機會,失去自理的能力,長大后將更難獨立。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親子溝通的基礎,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親子間有足夠的陪伴。
現代社會,很多父母工作忙碌,孩子上興趣班多半是由老人接送,或者父母單獨一方(很多時候都是媽媽)接送。
真正愛孩子就是讓孩子有幸福的童年,就是舍得花時間、精力、情感陪伴孩子。
因此,過去很少接送孩子訓練的父母,盡量多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來接送孩子,讓長輩休息一下,或與另一半交替接送孩子,時常關心、了解孩子訓練的進度、表現,增加親子溝通的內容,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首先是多和孩子溝通,下課后多問問孩子訓練時的情況,尤其是其情緒、感受,開不開心?累不累?今天學了什么新動作?
教練講了什么有趣的事?鼓勵孩子多分享訓練時發生的趣事、難事,在溝通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專注力、表達力,真正的關心孩子;
其次要多和教練溝通,及時了解孩子訓練時的表現,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以及教練需要家長配合監督、改進的地方。
與教練溝通時,盡量和教練交流孩子在家、在學校表現好的地方,讓教練有機會能夠在公開場合表揚孩子,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而孩子表現不好需要改進或批評的地方,則盡量不要當著孩子面和教練或其他人溝通,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在道館陪伴的過程中,有時會看到孩子訓練時的表現。這時,請不要隨意去和別的孩子比較。因為每個孩子的身體條件、性格特點都不一樣,接受度也會不一樣。
有些孩子協調性好,有些孩子柔韌性好,有些孩子是力量型,有些孩子是速度型,各有所長。
因此,在孩子的訓練過程中,父母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態度是否認真,訓練時是否專注投入,而不要僅僅因為某個動作完成不好就指責孩子。
當孩子參加考級、比賽、表演的時候,也應以鼓勵為主,不要以結果為唯一的評量標準。每當孩子做的不足、不好的地方時,都請用一顆包容和信任的心去對待孩子,幫助孩子正確看待不足,分析差異,找到改進的方法。
道館做為一個教育培訓機構,經常會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公益活動、親子活動、教育講座等,以此培養孩子的愛心、善心、感恩心,提高他們的表現力、協作力、人際交往力。
這些活動對于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一種體驗,是一種無形的學習,尤其是在提升情商、建立信念、發展心智這幾個方面更是需要體驗式學習。
孩子只有在體驗中才能學會觀察、判斷、反思、校正,逐漸構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觀點,他們在體驗中感受到的東西遠遠大于說給他們的道理。
父母積極參與道館組織的有益活動,不僅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探索、挑戰、內在成長的機會,也是給自己提供一個成長的機會。
跆拳道做為體育訓練項目,不應該成為一個短期的、淺嘗輒止、可有可無的訓練項目,其豐富多樣的訓練內容、富有內涵的武道文化,
以及全面的德育培養都應該使其成為長期、持久的訓練項目,要象吃飯、睡覺一樣要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而隨著習慣的形成,伴隨孩子的也一定是堅毅、勇敢、積極向上、無所畏懼的品性。孩子能夠堅持訓練,除了自己的興趣外,也有家長的功勞
。當孩子疲倦了,父母要給予關心;當孩子想放棄,父母要給予動力;當孩子遭遇挫折,父母要給予鼓勵,父母永遠是孩子成長中最強大的后盾。
你們堅持,孩子才能堅持,才能最終創造奇跡。所以,請不要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