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同慶,中央黨校省部班學員、中國電信集團副總經理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歷經多個階段的改革,在規模和效益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仍比較突出,企業粗放式生產、低水平競爭、缺少核心技術、盲目重復建設等問題依然存在。這種發展方式不轉變,國有企業在全球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勢會越來越弱。因此,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變粗放的外延式發展為創新驅動的內涵式發展,是國有企業的必然選擇。
科技創新是核心。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萍紕撔掠罒o止境,需要傾全國之力持續推進,需要前赴后繼迭代創新??萍紕撔?,既要揚己之長,在優勢領域快速進步,確立科技領導地位;也要補己之短,針對“木桶效應”中的短板迅速補齊,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健康、科學的核心動能。正如我國通信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應看到,芯片和操作系統仍然是我國的短板。我國應集中力量于芯片和操作系統領域,不僅限于手機產業,更應擴展到工業互聯網產業,產學研一體化,傾力打造中國自主的研發生產能力,在滿足國內自用的同時,打破個別國家對該類技術的壟斷,改變國際產業格局,真正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體制創新是根基。科技創新需要體制創新的聯動。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體制機制上保證農村生產力得以釋放,充分發揮了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充分激發了社會生產力和發展活力。企業亦是如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電信全面拉開了一場以“劃小承包”為核心的市場化改革,在機制上深層次激發企業活力。所謂劃小承包,指的是把企業前端、管控和后端不同的業務部門,按區域或業務類型承包給員工,核心是確定責任主體,由責任主體對結果負責,其待遇與承包結果強相關。包括基層員工在內的每個員工都可以競聘上崗,承包創業擁有經營自主權,變成小CEO登臺當主角。中國電信劃小承包系列改革,探索出了解決國企冗員、機制不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改革難題的一條有效途徑,較好實現了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如果說科技創新是外在動力之源,那么機制創新就是內生動力之源。匹配的體制機制,能夠真正激發生產力、解放生產力和保障生產力,是創新的根基。
人才是第一資源。擁有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前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既得益于國家在政策、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也受益于國內外高端人才資源的持續性輸入。但近幾年,國有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外資企業、私有企業相比,存在員工收入低、待遇差、崗位晉升路徑長等諸多問題,在高素質人才競爭中越來越難。與此同時,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新興ICT等熱門專業領域,國有企業多年培養起來的成熟人才則在加速流失。引進高素質人才越來越難,多年培養的優秀人才又在加快流失,盡快解決這一問題,提升在高素質人才爭奪戰中的競爭力,需要國有企業以創新的思維吸引人才、善用人才和留住人才,真正從機制體制上解決問題。
創新生態的建立。生態創新,是科技、體制、人才創新的溫室,既營造創新的環境,又提供發展的空間。生態創新可分為內生態創新和外生態創新兩類。內生態創新主要是營造企業內部創新的環境,達成創新的共識,本質是文化創新。外生態創新是通過創新改善或拓展企業發展的外部生態環境,營造產業共同繁榮的整體市場空間。不論是內生態還是外生態創新,都是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加適宜的環境。內生態營造創新型企業文化,解決認識和認同問題,激發員工創新意愿。外生態營造創新型合作關系,解決空間和價值問題,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企業經營的生態創新,是國企需要更為關注的重要課題。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