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商代時,周人只是一個生活于陜西西部的“自竄于戎狄之間”【《國語.周語上》】的小部族。到了古公(又稱太王、周公亶父)時期遷至岐山南側的周原地區,并在與周邊部族交流、融合中得以發展壯大,尤其是將姜姓融入自己的部族后(太王娶了當地部族姜女為妻),其勢力日漸擴大。以至于商王武乙“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這代表著承認其勢力的合法存在。
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及三子季歷。由于古公喜愛三子季歷的兒子昌(也就是后來的周文王),曾表露出有想把權位傳給昌的想法,于是太伯、虞仲為表孝心,一起跑到了荊蠻之地,紋身斷發,以示斷決回去接位的想法。于是,古公傳位于季歷。
以德立國的古公
季歷繼位后,“修古公遺道,私下于行義,諸侯順之”。先是取得向東征伐畢程氏的勝利,再向西征伐鬼戎告捷,還取得了征伐余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的全勝,逐漸形成了以周族為中心的一股諸侯國聯盟勢力。但在東渡黃河“伐燕京(山西太原附近)之戎”過程中,因路途遙遠,敵情不明招至大敗后才有所收斂,不再貿然長途征討。
不過,周部族的發展壯大和向黃河之東進行試探性進攻的舉動引起了商王武乙的警覺,季歷得知后,雖通過上朝稱臣納貢等行為想穩住商朝,但終被商王文丁所殺。
季歷死,其子昌(周文王)繼位。初因報父仇心切,貿然伐商,遭商王帝乙反擊重挫。文王反思檢討意識到國力雖發展很快,但尚不具備與商正面對抗的能力。于是改為實行迂回包圍戰略,進而為后續武王的滅商奠定了基礎。主要措施有:
其一,杜絕東進行為,隱蔽企圖,避免了與商之間的矛盾激化。
其二,內修文德,獲取民心。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的社會風氣,提高了統治階級的威望。
其三,禮下賢者,薈萃天下賢士參與國家治理。渭水河邊拜姜尚為太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其四,對外廣結盟友,既鞏固了自己的后方,又削弱、孤立了商王朝的外援力量。
文王渭水拜姜尚
文王的種種措施,被崇侯虎察覺并向紂王(帝辛)陳說了利害,于是才有了紂王“西伯囚于羑里(河南湯陰)而演八卦”的典故。周族利用紂王貪而好色的弱點,進獻美女、土地、良馬等換得文王獲釋。同時,還因以獻西洛之地換得紂王去“炮格之刑”,使商王成為了殘暴靶子,而把自己包裝成了為天下人請命的形象。更為重要的是被“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即獲得了商王賜予的征伐大權,可以名正言順地攻打那些周人認為需要征伐的部族了。籍此,周人北伐犬戎,西滅密須,東向戡黎,伐邘滅崇,在不斷壯大自己勢力的同時,也鏟除了向東拓展的障礙。隨之,西伯遷都于豐(陜西長安縣),其地北有渭水,南有秦嶺,遠離戎狄,又便于以此為跳板向東出擊。
這張圖更準確地說是周滅商之戰的過程圖
文王受命七年而卒,太子發(即周武王)即位,秉承父志,謀略滅商。其步驟為:先是占領了崤函關口,打開了向東發展的通路;再會師八百諸侯于盟津地區(距商都朝歌三百余里)。這相當于在盟津地區搞了一次軍事演習或閱兵,一方面驗證了諸侯是否聽從調遣,另一方面也進行了一次戰略偵察,探明了殷商在此地區防御極其薄弱,此外還驗證了商王是否對其起疑心,事實上商軍未見任何反應。
又過了不到兩年,商內部矛盾加劇。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隱退,并不斷有商臣投奔周族。武王認為時機已到,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伐紂。各諸侯國組織響應,再往盟津會師。武王在聯軍陣前發布《牧誓》(詳見本公眾號中的“周武王在牧野戰前的講話”一文),主旨為揭露商紂王的暴行,宣布戰時紀律與要求等。
當紂王率軍對陣之時,武王以少量精兵向紂軍挑戰,以主力攻擊紂軍主力。因紂王大軍大多為臨時組織起來的奴隸,他們大都無心死戰,很快就“倒兵以戰”。紂王大軍很快就兵敗如山倒,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鹿臺自焚。武王乘勝率軍攻占朝歌,并令師尚父率兵向商縱深發展進攻,以防紂軍重新集結、反抗。
牧野一戰基本情況如上所述,但很多細節存在爭議,主要是因為記錄的典籍既不統一,也不系統所造成的。但有幾點是普遍得到認可的,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其一,力量的對比是雙方力量長久此消彼長的結果。周族綜合運用了政治、軍事、外交等手段,采用了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商王朝的力量,在力量上贏得了條件。
其二,在隱瞞意圖上,周族采取了瞞天過海的計策。周族從太古時期的為生存而戰爭,季歷時期的為發展而戰,等到了文王、武王時期則是以滅商為主要目標。雖在戰略意圖上有冒進的時候,但從文王之后,則注重隱蔽意圖,蓄勢而動。與其相對應的,則是商王對“周亡我之心不死”的判斷不準,或者說是早期雖有警覺但后期則被蒙蔽。
其二,在戰術上周人采取快速閃擊要害的戰法。由于隱蔽企圖得利,使商王失去了集結主力部隊決戰的時間與機會,不得已采取臨時以拼湊力量應戰的局面。這樣,就把序戰變成了對己有利的決戰,且一戰就奠定了勝局。當然,紂王死后,商朝還是有很強大的力量尚未展開的,只是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其力量聯盟變得更為松散,后被周族一一擊敗,這就是周朝建國初期的周公東征,此為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