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的體長一般為3—9厘米,最大的可達15厘米。它的頭部很大,活動自如,兩只晶瑩剔透的大復眼占了頭的大部分,就像鑲嵌著“貓兒眼”、“祖母綠”的球形寶石。它的復眼中一共有20000—28000只小眼,構造非常特殊,復眼上半部分的小眼專門看遠處的物體,下半部分的小眼專門看近處的。昆蟲的眼睛大多為近視眼,但蜻蜓的眼睛卻是遠近都能看,不僅最遠能看到6米遠的物像,而且還能測速,當物體在復眼前移動時,每一只小眼都像一臺小型照相機,依次產生反應,經過加工,形成圖像,并根據連續出現在小眼里的影像和時間,確定出目標物體的運動速度,這樣便可以捕捉到飛翔著的其他昆蟲了。另外,在蜻蜓的頭上還有三只單眼,是司感覺光線明暗的任務的。復眼和單眼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關系。
蜻蜓的翅薄而輕,重量只有0.005克,每秒可振動30—50次。它的翅由發達的翅肌和氣囊組成,前者能使翅快速地扇動,后者貯有空氣,可以調節體溫,增加浮力。飛翔時,這兩對翅相互交錯地上下撲動,其中總有一對翅具有足夠的提升力,不僅有利于起飛、降落,而且能做許多現代飛機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既可以側飛、倒飛或平直地懸在半空,也可以垂直上升或下降。奇特的是,蜻蜓的翅看上去柔弱單薄,卻能在這種每秒幾十次的顫振之下安然無恙。原來,在億萬年前,大自然就為蜻蜓配備好了奇妙的消顫振裝置。在它翅的前緣上方有一塊深色的角質加厚區,稱為翅痣,這就是蜻蜓翅的抗振顫裝置,如果沒有它,蜻蜓的翅就會發生振顫,使它不能正常飛行。
在空中高速飛行的飛機也與蜻蜓一樣,機翼會發生顫振,導致機翼折斷、機毀人亡的悲劇。后來,科學家從蜻蜓的翅痣中受到啟發,模仿蜻蜓的翅,在機翼的前緣末端焊上一個抗振顫裝置——配重,就避免了振顫的發生。
蜻蜓是屬于蜻蜓目、差翅亞目的昆蟲,分布于除南北極外的世界各地,尤其在熱帶地區種類較多,已知約有3000多種。
蜻蜓的祖先大約在3.5億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了。那時,地面上還生長著茂密的上古森林。古蜻蜓的翅和身軀都比現生蜻蜓的翅和身軀寬大、肥胖得多,形狀和現在的蜚蠊(即蟑螂)很有些相象。在大英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只采自婆羅洲的大型蜻蜓化石,其展翅達19.38厘米。后來,蟑螂朝著不大使用翅飛翔的方向發展,蜻蜓卻向著飛翔的方向進化,逐漸地形成了現在的體形。不過,它的六只腳變得不大好用,除了用腳捕捉食物以外,它是不能用腳走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