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讀一些歷史書籍,除了開拓自己的視野,還可以在浩瀚的時間長河里,探尋與自己心境相通的前人往事,以及比較新舊社會中的相同與不同點等等。總結下來,歷史告訴了我,人渺小的身軀,在時間里穿梭,窮極一世,也不過觸其皮毛;科技的發達,人性的神秘,終究一切都只是輪回。唏噓、惆悵、苦惱,與其困在迷茫的黑暗中,不如接受現有的時間,愉快面對。
看穿這些,心里無比通透,心情平靜無波瀾。
《司馬遷的記憶之野》是一本看過之后,直呼過癮的書,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9分,該書于2020年11月出版,由劉勃(70后,任教于南京三江學院)著寫。
書先從漢武帝泰山封禪開始說起,引出司馬遷答應父親遺愿,接手編撰《史記》一偉業。接下來,作者從司馬遷的家族歷史講到他父親司馬談的工作與生平,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解釋了許多復雜的職務與稱謂。再就還原司馬遷作為歷史見證人的視角,從文武將相、疆土開拓、政府財政、法律監管、祭祀封禪、開發西域、名將李陵以及武帝情史等多個方面入手,一點點披露漢武盛世下的真實面貌,看盡那個大時代中的個人命運。最后以司馬遷臨終絕筆之事結尾。
整本書通讀下來,無比流暢,沒有太高的閱讀門檻。可以說作者用論文般的歷史考據,書寫出偵探小說般的閱讀快感。作者還細心的就《史記》中的文言文段落進行了白話文翻譯與解讀。315頁,20萬字的篇幅,雖然不足以承載《史記》這本巨作,也裝不下整個漢武帝王朝,但將司馬遷筆下的一些記憶碎片,拼湊成一幅美麗又真切的畫作,一本嚴肅又動人的小品,足矣。
為此,我想作者將書起名為《司馬遷的記憶之野》,應該也有此意。一個生逢盛世,品格正直、才華橫溢、感情充沛的優秀人類的私人記憶,無論他的視角與書寫是否客觀,都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都站在上帝的視角,高高俯瞰著千年的歷史長河,面對里面多少沉浮的辛酸、苦難、恐懼、離散、縱情、癲狂、無畏、忠誠、奸詐、陰暗、閃光等等,都只停留在談笑之間的表層之上,用一兩句雞湯或自認為輕輕略過,淪為嘴邊的談資。而不能觸及深處的靈魂,得到感同身受的體驗。
過去了的時間像壓縮在一起的紙張,擠成一團。而未知的未來,像是一座座連接著的迷人的橋,沒走之前,何其美麗與壯觀,但一經走過,它們在回眸中望去,不再清晰可見,遠一點的部分,已經變得模糊灰暗。這便是時間的真相。
歷史,就是時間中過去的那些事,隔得越遠,在記憶中就越顯模糊;遙想千年前的曾經,對于我們而言,沒有任何的概念,只剩下幾句文字或幾件文物的描述。
若想體驗先人所經歷的這些情感的話,代入時代背景,懷抱一顆同理心,會對體驗過程中的幫助無比巨大。
同時,想要得到更深層次的心靈觸動,感受無比真實的情感沖擊,就要大量地收集每一段歷史散落在時間中的碎片,小心翼翼地拼湊成一個個成形的輪廓。每一次駐足,都心存敬畏的將自己放入其中,細細品味里面的塵土飛揚、芳草泥腥。
談談該書讓我感觸頗深的故事之一,“漢之飛將軍”李廣。他出現在第三章《名將》中,作者整理了大量文獻,以《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論》為史實的根據,傾注著司馬遷濃郁的仰慕、親近、痛惜之感,描繪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漢代老將。用作者的話來說,司馬遷寫到這篇列傳,就像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一樣。
李廣,他少年成名。在文帝、景帝時期,面對北面不斷滋擾的匈奴,漢朝采取的是防御戰為主。這種策略對于當時來說,當然正確,可以為國家發展留下時間。但面對飄忽不定的匈奴騎兵,全軍上下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這樣的高壓狀態保持一兩個月沒問題,但長年累月,恐怕要內部自行崩潰。李廣的做法就是不推崇嚴苛的軍紀,同時僅做到“遠斥侯”,遠遠派出偵察兵,觀察匈奴的動向,所以這樣可以讓大部隊適度放松,一旦偵察兵發現敵情,給主力留出反應的時間即可。同時,李廣在軍隊中的堅持做到:不是每個士兵都喝到了水,他就不喝水;不是每個士兵都吃上了飯,他就不吃飯。從此以后,在李廣捍衛著的大漢邊疆,他的軍隊駐扎在哪,匈奴就很少敢去那里擄掠。由于他主要的工作就是防守,而且他的防區總在更換,其實他的角色就像是“救火隊長”一樣。
隨著李廣“從軍擊胡”一路立下諸多軍功,從中郎到武騎常侍,層層晉升,一直到當上郎中令為止(郎中令是秦代設立的官職,負責領導擔任君王身邊警衛的郎官。漢武帝就任后,希望通過郎官系統發展自己的扈從兵力。因此這樣優秀的部隊,一般由皇帝最信任的將軍擔任郎中令去統領)。在司馬遷入職郎中之前,民間早就眾口傳頌,稱李將軍猿臂善射,才氣無雙。當司馬遷見到他敬仰已久的李將軍時,他已是一位老郎中令了,也是司馬遷的領導。司馬遷對他的描述如下:“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李廣看起來謹慎溫厚,像個鄉下人的模樣,也完全不善于言辭。作者這時一句“但并不吸引人的外在形象,反而強化了他的人格魅力”,為接下來更細致的描寫李廣,做好鋪墊。作者寫道,李廣為最理想的部門領導的化身,他廉潔,得到皇帝的賞賜就分給屬下,做高官四十余年,家里沒有多余的財富;他對下屬管理非常寬松,各類規章條例,能簡化就簡化,不做形式主義的把戲;在軍事技能訓練中,面對下屬沒大沒小的招呼他“露一手”的時候,總能微笑著答應,再摘弓搭箭,真給大家露一手,讓青年戰士有了奮斗的目標。
按理說,李廣心境如此開闊,一路如此順暢,他應該沒有煩惱,可是他并不快樂,他的心結就是沒能夠封侯。按照大漢的律法,除非戰死追封,防御戰爭表現再出色,也不可能達到封侯的標準。在之后漢武帝時代,面對匈奴由防御轉為進攻,這段時間里,衛青和霍去病,兩顆飛速上升的將星,閃耀在了北方草原的天空。他們戰功赫赫,戰果累累,哪怕追隨他們的將校,也有人獲得了侯爵。
李廣承受著生不逢時的悲哀,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大漢男兒無不熱血沸騰的一年,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以一個悲劇畫上了驚嘆號。作者寫道:
“漢朝集結了十萬騎兵,加上運送物資的馬匹四萬,數十萬步兵追隨其后。即使對大漢這樣一個空前偉大的帝國來說,也差不多時所能動員的全部兵力。太祖高皇帝白登求和以來八十年的屈辱,要在這一年沖刷;文景時代以來五十年韜光養晦積蓄的能量,要在這一年爆發;今皇帝元光二年(前113年)反擊匈奴以來,十四年多的激戰,要在這一年做一個了斷。”
對這一年大戰開始前夕,作者一番激昂的文字,引人入勝。緊接著,由司馬遷的視角,描述李廣這位老郎中令“激動、緊張、期待得像個孩子。老郎中令于漢文帝時代出仕,到今天,做兩千石以上的官職也有四十余年,他已經很老了,如果要想封侯,這是他一生最后的機會。”隨后,針對李廣多次懇求皇帝讓自己參加出征,總是失望而歸后,突然獲批一事,作者這樣形容李廣的獲批時的表情“笑得臉上的皺紋如綻放的菊花,頷下的白須仿佛都飄灑著快樂。”
就這樣,李廣追隨大將軍衛青的部隊,離開了長安。司馬遷和無數人一起,焦急等待著前線的消息。以下引用該書的原文:
“大將軍衛青遇到匈奴單于的主力,兩軍在狂風大作砂礫擊面的形勢下力戰。最后,單于心理崩潰,像個女人一樣坐著六匹騾子拉的車逃走。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戰績還要輝煌,他斬獲無數,還登上了匈奴的圣山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市東),舉行了祭天儀式,這輝煌的一刻,不但當時激動人心,還照亮了千年之后許多中國人的夢境。當然,這次大會戰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十四萬軍馬出塞,回來還不到三萬匹,數萬將士歿于疆場,還有更多的人為支援前線而家破人亡。只不過,這一切屬于父母妻子們的傷心,在偉大的勝利面前,顯得瑣屑而微不足道。”
李將軍的命運,隨著戰爭的結束,一并終結了。他的結局并非電視劇里表現的那樣,與匈奴力戰而死。作者是這樣講述的:
“出塞之后,大將軍衛青從俘虜口中獲悉了匈奴單于的準確方位。大將軍想把立功的機會留給自己的老部下,于是把李廣從前將軍的位置上調開。李廣當然不愿意,而且他認為大將軍安排給他的是一條根本不適合行軍的路線。于是,李廣和大將軍發生了爭執。最后,衛青動用大將軍的威勢,把李廣晾在一邊,直接派人去命令李廣的屬下并入右軍。
這是最羞辱人的方式,因此李廣沒有向衛青辭行,憤然回到自己的軍中,踏上了迂回迢遠,而且沿途缺乏水源和草地的東道。
這是臨時被強行攤派的任務,李廣軍中當然不會有東道的向導,更糟糕的是原來就走東道的右將軍趙食其軍中,竟然也沒有。
所以李廣的軍隊迷了路,沒有能夠穿越大漠和衛青會合。衛青擊敗了匈奴單于,從漠北回到漠南,開始追究李廣部沒有及時和自己會合的責任。辦法,仍然是甩開李廣,讓李廣麾下的校尉到自己的幕府來對口供。于是李廣說:
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校尉們是沒有罪的,迷路的是我,錄口供這事,我自己去。’
于是李廣到了大將軍的幕府,他突然停下腳步,對隨行的部下說:‘我剛一成年,就與匈奴交手,至今大小七十余戰。今天有幸追隨大將軍出征,接戰單于的軍隊。大將軍卻讓我走一條迂遠的道路,就迷了路,這是天意吧?李廣已經六十多歲,終究不能再面對刀筆之吏。’
一直以來,那些精于玩弄法條的‘刀筆之吏’,簡直是漢軍將士的噩夢。開國名將周勃曾經說過,我曾經率領百萬大軍,可是哪里想過,獄吏竟是如此的尊貴呢?蹉跎一生的馮唐,曾向漢文帝控訴,戰士們終日力戰,可是匯報戰功的時候,一句話沒表達準確,就會被文法吏厲聲呵斥,所有的功績全部被歸為虛報,徹底抹平。
何況,李廣是個完全不善言辭的人呢?于是橫刀自殺。老將軍只能用這種方式,保全最后一點尊嚴。”
作者七百余字的描述,將此故事講述得生動、立體,雖不如項羽烏江自刎來得悲壯,但李廣命運多舛的人生也引人惋惜。這就是為何要將自己代入時代,才能明白前人的內心追求與渴望。那樣的歷史大浪中,每個英雄都充滿著的無奈與不甘。
李廣篇幅結尾時,作者沒有過多的稱述,也沒擺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引用《李將軍列傳論》中的原文: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這段話,我完全可以理解,并且想象到:兩千年以前的某一天,司馬遷在得知自己不善言辭的老領導為保全最后一點尊嚴,于邊疆橫刀自刎的消息后,無法抑制自己內心的悲憤之情,寫下了太史公曰,簡短八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詮釋了李廣最真誠和高尚的品質。他可能敗給了命運,但贏得了世人的崇敬。
該書對李廣的故事,僅用了五頁的篇幅,就讓他鮮活的形象展露在我面前,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歷史有趣的地方。
《司馬遷的記憶之野》一書中還有眾多精彩有趣的部分,如漢長安城與羅馬帝國的對比、大俠郭解的故事、開拓大漢帝國疆土的一個個小故事、最難做人的漢朝酷吏、泰山封禪的經過、歷史的張騫與時代的張騫、李陵的壯歌還有衛子夫的故事,這些篇幅都非常精彩,可以慢慢品讀,也算是對《史書》或漢武帝時代乃至漢朝歷史的入門引導。
當然,這本書除了用簡單的文字、現代的詞語,來描述司馬遷筆下的史實,也有很多有趣的句子,讓兩千年前的漢朝,變得像發生在今天一樣。
比如對漢朝的官場,作者寫道:
“官員也是演員,一輩子就是爭一個演員表上的位次”;
對項羽自刎一事,作者寫到:
“你習慣的世界正在土崩瓦解,你喜歡的生活正在煙消云散。你覺得卑鄙的人正在不斷取得成功,他們好喜歡你看他不爽又拿他沒轍的樣子。你的一聲嘆息,在四面楚歌聲中細不可聞”。
還有這樣一些句子,充滿了哲理與詩意:
“不是因為哪個人死了世界才變了,而是今夜的寒風,吹落昨夜的星辰,那漫天的星斗,就這樣自然而然又無可挽回地暗淡下去”
“如果說,愚蠢是最大的惡,那么聰明的好處,就是不做不必要的惡”
“人不是為了活著而活的,而是為了理想而活的。理想已經實現之后可以不畏懼死亡,目標還沒有達成之前,要不害怕的活著”
總的來說,這一本精彩又過癮的歷史類書籍的背后,少不了作者劉勃,作為研究人士的辛勞付出。將凌亂的、復雜的、廣袤的記憶碎片拼湊起來,再使用簡單易懂的文字來轉述。這般深厚的文字編輯功底,讓我肅然起敬。
《司馬遷的記憶之野》帶來的是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我為這些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或激動、或感傷、或悲憤、或斥罵、或歡笑,原來歷史也可以是有趣的。
我堅信,一個個歷史人物,不分貴賤、不分忠奸、不分貧貴,就像在天上閃爍的群星一般,一并閃爍著,直到人類時間的盡頭,也永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