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火神派治療痹癥的醫方

四.當歸四逆湯
處方:
當歸45g                桂枝45g                芍藥45g                細心45g                炙甘草30g
通草30g                大棗25枚
水煎,溫服,3/a。病重者加吳萸60g,生姜75g,煎藥之時,加黃酒500ml,以助藥力。
本方溫通散寒。主治手足厥寒癥。

方解:
當歸、芍藥養血和營;
桂枝、細心溫經散寒;
甘草、大棗補益中氣;
通草通行血脈;
全方有和厥陰以散寒邪之功,調營衛以通陽氣之效。
若血虛寒凝,內有久寒者,加吳萸、生姜以溫中祛寒,用清酒和水煎藥,可加強活血祛寒的作用。

注;該方細心用量較大,古人“細心不過錢”之說,但這是針對散劑而言,而且證據也不確鑿。根據當代李可老中醫的經驗,細心用到30——60g進行煎劑,并沒有發現毒副作用,只是口感不太好。而吳萸用量也較大,依據李可老中醫的經驗,進行煎前水洗7次,或是先煮沸5——10分鐘,然后去湯再合入煎劑,可大大減輕其毒性。

辨證要點:
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舌淡邊有齒痕,脈細弦。

火神派應用舉例:
㈠.產后身痛麻木
王某,女,30歲,農民。2007年7月20日就診。
患者產后由于休息不當,加上早期沾涼水及過度活動,逐漸出現全身及四肢間斷性麻木,開始未引起重視,后來進行性加劇,2年來曾進行多種檢查及中西藥治療,病情無明顯改善,且有進行性加重的趨勢。現癥見:四肢麻木,冷痛,陰天、下雨及冬季明顯加劇,畏寒肢冷,身穿衣服明顯比常人多一倍,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證屬陽虛陰盛,經脈痹阻,治宜溫經活血,方用當歸四逆湯加味。
處方:
當歸30g                桂枝30g                白芍15g                細辛10g                炙甘草10g
通草6g                吳萸10g                木瓜30g                雞血藤30g        附子10g
水煎服,日一劑。3劑。
二診:服藥之后,療效平平,病重藥輕,上方加附子為30g(先煎),全蟲10g,蜈蚣2條。6劑。
三診:癥狀大減,再進6劑。
四診(9月22日):癥狀基本消失,偶爾出現輕微麻木。要求鞏固治療。
處方:
當歸30g                桂枝50g                白芍15g                細辛10g                炙甘草10g
通草6g                吳萸10g                木瓜30g                雞血藤30g        附子30g(先煎)
全蟲10g                蜈蚣2條
隔日一劑,6劑。
按語:夫人產后多須有多瘀,加之休息不當,操勞過度,引起血脈不暢。初始不顯,后來逐漸加劇,表現為正氣未復,血脈瘀滯加重,反過來血脈不暢,又阻礙全身情況的恢復。特別是四肢末梢癥狀顯著,頗符合張仲景之當歸四逆湯證,但其病久,陰盛陽衰,瘀阻更甚。故而加重附子的用量,同時合全蟲、蜈蚣,以加強溫通經脈之作用。方藥對證,初始服后,療效平平,后加重藥量,病情才得以緩解,后為防止病復,加強鞏固治療,隔日服藥,以圖久安。

㈡.頑固性腰痛
胡某,男,48歲。患者4年來腰痛時輕時重,屢用中藥而不效。現癥見:雖終日腰酸軟疼痛,但以午后至入暮逐漸加重,有時又以后半夜至天明間越來越脹痛,常因疼痛而被迫起床,稍活動后短時間脹痛消失,疲倦,眠差,有夢,便秘或溏,心煩,頭昏眼干澀,食可,常感背心部冷,舌淡邊有齒痕,脈細弦。證屬肝腎俱病之肝寒腎虛,治宜溫肝補血,佐以補腎填精,方用當歸四逆湯加味。
處方:
桂枝30g                白芍20g                生姜30g                炙甘草20g        大棗35g
當歸30g                細辛15g                吳萸20g                附片30g(先煎)
補骨脂20g        仙靈脾15g        白酒35ml
水煎服,日一劑。6劑。
二診:腰脹痛基本消失,心煩好轉,腰酸軟尚明顯。擬補腎散寒為治。
處方:
附子70g(先煎)                桂枝30g                吳萸20g                鹿銜草30g
補骨脂30g                        九香蟲20g        砂仁20g                炙甘草20g
白芍20g
水煎服,日一劑。6劑。
三診:畏寒腰酸基本消失,精力充沛,惟偶感背寒,以溫腎之劑做丸續服2個月,并囑如經濟條件許可,以后可服鹿茸(夏至前,冬至后1個月,1個月內服用1——2兩)。
按語:本例血虛肝寒與腎精虧虛、腎陽不足并存,肝腎兩者在精在血關系密切,所謂“精血同源”。但在治療上當掃清補腎障礙,故先從肝治療,沈陽不足則五臟失溫,肝亦不會例外,所以在肝腎問題上,不僅要注意在陰質方面的相互關系,同時兩者在陽用的關系亦不容忽視。

㈢.跟骨骨刺
1.溫某,女,47歲,家屬。1974年9月下旬就診。
患者雙足跟痛4個月不愈,邁不困難,整日足不出戶,經X光拍片,確診為:“雙側跟骨骨刺”。現癥見:患者肥胖身體,神疲,氣短,畏寒,冬必凍腳,局部皮色如常,不紅不腫,有冷感,舌淡胖,脈沉細。證屬腎虛精怯,經脈失養,加之濕盛氣虛,氣血失于周流,寒濕痹阻,不通則痛。治用益氣溫經,活血通經,方用當歸四逆湯、補陽還五湯加吳茱萸湯合方化裁。
處方:
⑴.內服:
附子30g                黃芪120g        當歸30g                熟地45g                肉桂10g
牛膝10g                木瓜10g                乳香10g                沒藥10g                通草10g
細辛10g                防己10g                澤瀉10g                吳萸15g                茯苓15g
白芍30g                炙甘草15g        楮實子20g        威靈仙20g        鮮生姜10片
大棗10枚       
另用:炮山甲6g                象牙屑4g        研粉沖服        5劑。.
⑵.外洗:
防風30g                苦參30g                紅花30g                甘草30g                透骨草30g
加水1500ml,煎汁1000ml,如白酒500ml,微沸,趁熱搓洗,浸泡雙足。
復診:上方藥用后,1天痛緩解,2天后可走路,5天后自覺癥狀消失,當年冬天亦未凍腳。
按語:本病當屬難治之病,李氏內外兼治,內服與外洗同時進行,可謂是標本同治之法。古方化鐵丸(楮實子、威靈仙),軟堅散結之力甚強,兼補肝腎,炮甲珠通絡,象牙屑善消骨刺。上方加減,治足跟痛癥10余例,均獲捷效,且無復發。惜病愈之后未拍片復查,不知本法對骨刺的實質改變,有無消散之功。

五.黃芪桂枝五物湯
處方:
黃芪45g                芍藥45g                桂枝45g                生姜90g                大棗12枚
水煎服,日一劑。
本方溫陽行痹。主治血痹癥。

方解:
黃芪補氣;
桂枝、芍藥通陽除痹;
生姜、大棗調和營衛,共成溫陽行痹之效。

注:有書上注明,本方有人參,可供參考,若加上附子重用,則療效更好。

火神派應用舉例:
㈠.產后身痛
景某,女,28歲,農民。2006年6月28日初診。
患者去年7月份生產,由于使用空調,引起全身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遇陰天下雨時節疼痛急劇,曾確診為:“風濕性關節炎”,中西藥治療年余,效果不明顯,情況時好時壞,近因天氣暑濕酷熱而病情加劇。現癥見:全身關節屈伸不利,痛處有時游走不定,肢體關節腫脹,下肢更甚,麻木重著,畏寒怕冷,動則出汗,反復感冒,一有風寒受冷,即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全身疼痛加重,查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中后部苔偏厚膩,脈沉緩無力。證屬氣血虧虛,寒濕內侵,治宜益氣溫陽,補腎活血。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
處方:
黃芪60g                蒿本15g                川芎15g                當歸15g                桂枝20g
白芍30g                附子15g                干姜10g                狗脊15g                紅參10g
益母草15g        細辛9g                炙甘草10g        生姜10g                大棗5枚
水煎服,日一劑。5劑。
二診(7月27日):服上方未見明顯好轉,減輕微不足道。脈象如前,將附子加至30g(先煎),干姜加至20g,另加生苡仁30g,5劑,方法同上。
三診(8月4日):服后疼痛有好轉,腫脹漸消,但汗出仍多,上方附子加至60g(先煎),干姜加至30g,生苡仁加至60g,另加白術30g、蒼術15g、山萸肉30g,5劑。
四診(8月10日):服后諸癥有明顯好轉,諸關節已基本不痛,足踝及其他關節腫脹消盡,汗已減少,以后在此方基礎上隨證略有加減共8診,服藥40余劑諸癥痊愈。半年后又帶領別的病人來看病時,見其康復如初。
按語:新產之后婦人多氣血虧虛,易于外感寒邪。患者由于調攝不當,寒邪入侵,鼻祖血脈,氣血凝滯,不通則痛。初診之時,雖然目的在于益氣溫陽,補腎活血,但由于寒邪盤踞,去除不易,方藥對癥,而病重藥輕,難以獲效。二診之后,逐漸加大應用附子的劑量,到60g之時,病才見到功效,可見之寒邪足以難祛。共服6診60g附子總量達1800g之多時,病才得以治愈。而附子劑量由小到大的應用是比較妥當的辦法,特別是虛體之人,耐受情況懸殊,應格外謹慎為上。

六.烏頭湯
處方:
麻黃45g                芍藥45g                黃芪45g                甘草45g               
川烏五枚(50——150g)
川烏加蜂蜜200ml并加水,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藥,煎成,溫服,日一劑。
本方溫經止痛。主治寒濕歷節證。

方解;
麻黃發汗宣痹;
烏頭祛寒止痛;
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
同時黃芪益氣固衛,助麻黃、川烏以溫經止痛,又可防麻黃過于發散;
白蜜與烏頭先煎,專解之毒性,又可緩和藥性;
諸藥配伍,能使寒濕之邪微汗而解,病邪祛而正氣不傷。

注:川烏頭有毒,因此張仲景先用蜂蜜進行煎煮,以減輕其毒性,后與它藥同煎而成,這種用法顯然與附子的用法有根本的區別,這是否能引起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呢?

火神派應用舉例:
㈠.風濕性關節炎
劉某,男,52歲。2001年2月9日就診。
        患者長期風濕關節痛,尤以雙膝腫脹冷痛為主,進入冬季則加重,行步、下蹲均困難,遇冷加劇,2天前因受寒疼痛加重。化驗血沉快、抗“o”(+)。現癥見:關節疼痛夜間尤甚,難以入眠,畏寒怕冷,納差,二便正常,口不干苦,舌質淡紫,舌體胖,邊尖有齒痕,苔白中心厚,脈沉弦。癥屬痛痹、寒濕阻絡,治宜溫經止痛,活血宣痹,方用烏頭湯加味。
處方:
制川烏30g        制附片30g        麻黃12g                桂枝12g                肉桂10g
細辛3g                白芍15g                川芎15g                干姜15g                甘草6g
川烏、附片先煎2小時后,口嘗無麻口時,再下余藥,煎3次,混勻后約2500ml,濃縮至2000ml,分4——5次服用,每次服400ml左右,飯后10分鐘左右內服,每周服藥4——5劑。
二診:上方服用1周后,全身關節疼痛有所減輕,但兩膝關節腫脹依舊,仍畏寒怕冷,下蹲困難,食欲一般,二便正常,沒有服用西藥。舌質淡紫,苔白中心厚,脈沉弦。再進加味烏頭湯,調整用藥如下:
制川烏30g        制附片30g        麻黃12g                桂枝12g                細辛6g               
白芍15g                川芎15g                干姜20g                全蝎10g                五加皮30g
水煎服,日一劑。
三診:2周后,患者兩膝疼痛可以忍受,膝腫脹有所減輕,但晚上疼痛和腫脹較白天為重,次日早上即有明顯減輕,兩膝仍畏寒。上方易五加皮為大腹皮30g,加懷牛膝20g。繼續服用。
四診:3周后,患者兩膝疼痛明顯減輕,腫脹已減,可以步行10米左右,下蹲仍困難。由于疼痛不是很明顯,上方制川烏減量至20g,易川芎為蘇木15g,加桃仁15g,繼續服用。加強活血通絡之力。
五診(3月25日):服藥至第6周,患者自覺四肢關節已無明顯疼痛,兩膝腫脹雖未完全消失,但已可以下蹲,可以步行100米,畏寒怕冷已不如以前。實驗室化驗,血沉已正常,但抗“0”仍未陽性。
按語:患者關節炎較為典型,痛痹癥狀得到控制,但實驗室檢查在短期內不會有很大改變。其癥狀比較單一,脾腎陽虛較明顯,患者早年在冰庫工作,感寒較重,冷痛特征明顯,未向濕熱轉化,所以見效較快。實際病例中,患者肢體只有明顯冷痛感覺,舌苔不黃厚而干,大便不結燥,小便無黃熱,脈不帶數細之象,就可以作為烏頭湯的適應證。

㈡.類風濕性關節炎
馬某,男,55歲。
患者自訴周身關節疼痛20余年,近5年來,兩膝、肘及腕關節屈伸不利,晨間僵硬,遇冷則疼痛加重,懼觸冷水,屢服烏頭劑能緩痛一時。入冬以來,上癥加劇,布不能行,手不能持,由子背扶來診。現癥見:面憔形瘦,兩膝及數指漫腫變形,觸之冰冷而痛,伴神疲少氣,舌淡苔白厚,脈沉細緩。證屬肝腎不足,陽氣衰而陰寒盛,寒濕痹阻關節,治宜溫陽散寒祛濕,方用烏頭湯與甘草附子湯加減。
處方:
炮附子30g(先煎)        桂枝15g                蒼術15g                羌活20g                獨活20g
細辛6g                木瓜15g                松節30g                黃芪15g
水煎服,日一劑。
復診:患者連續診治數次,均溫經祛寒、除濕通痹之法,原方增損進治20余劑,疼痛基本控制,屈伸自如。
按語:《金貴要略》:“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即“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甘草附子湯主之”,與該病癥基本相符,故李氏合兩方加減進治。本應用烏頭而棄之,代用炮附子,是避其市售烏頭炮制粗劣,毒大而易積蓄傷人之短,而揚其善用附子溫陽祛寒鎮痛,使用安全之長。

㈢. 左側頸椎病
于某,男,50歲,干部。1978年11月5日就診。
患者于1年前左側頸、肩部疼痛,每遇陰雨天或受寒則加重,雖經中西醫多方治療,但均未能愈。3天前因過勞,又值天氣驟寒,疼痛大發,除肩、頸部外,并向左前臂及拇指放射,晝輕夜重,痛楚不堪,服用消炎鎮痛劑無效,夜間需用杜冷丁1針,方能止痛3——4小時。X線報告:“左側頸椎病”。現癥見:面色晦暗,口渴喜冷飲,但飲而不多,溲黃便秘,不思飲食,患肢厥冷,頸部經熱敷后較輕快,舌淡苔黃而不干,脈弦滑、略有數象。證屬陰寒內盛為本,痛痹日久,漸至血瘀,伴有瘀而化火之象,治宜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稍佐清熱利濕,方用烏頭湯加減。
處方:
麻黃5g                白芍20g                甘草10g                川烏5g                附子15g       
雞血藤30g        當歸15g                桂枝15g                黃柏10g                防已15g
水煎服,日一劑。2劑。
二診:服藥1劑后,當夜酣睡一夜,其痛若失,又服1劑,前癥稍有反復,詢問小便清長,大便通下1次。視舌苔轉白,中心罩黃,脈弦而弱,已無數象。乃于原方中加淫羊藿15g、續斷10g、熟地20g,黃柏減為5g。
三診.上方連服5劑,疼痛明顯減輕,以后遇勞雖偶有發作,但程度甚輕,且服此方1——2劑即愈。
按語:本例患者痛痹日久,漸致血瘀,此次因操勞而爆發,兼有郁而化火之象,證雖寒熱錯雜,實以寒滯血瘀為本,故用烏、附、桂、麻以通經活絡、散寒止痛,并用養血活血之品以散血瘀,少佐黃柏、防已以清熱利濕,藥證相投,故效若桴鼓。本例僅用烏頭5g、附子15g,與群藥同煎,劑量雖然不大,但亦能使此等非度冷丁不能止痛的爆發病例,疼痛基本緩解,可見烏、附只要臨床辨證準確,應用得法,確能散寒通絡、逐瘀活血而收效甚捷。

㈣.肘關節炎(肱骨外上髁骨質增生)
蔡某,女,40歲。1983年7月12日就診。
患者體質素虛,居住潮濕,腰膝時有疼痛已2年余。此次左肘關節疼痛已5個多月。初因感寒而起,疼痛逐漸加重,曾在多家醫院就治,服用中西藥而療效不顯。現癥見:左肘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陰雨天疼痛加重,觸冷水疼痛難忍,滴水亦然,且痛由手背至肘,患肢表皮發冷,左肘關節骨外上髁增生,突于表皮,似黃豆般大小,無明顯壓痛,納食減少,精神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弦。證屬寒濕內侵,流著關節,凝滯筋骨,陽氣痹阻,營衛不暢,治宜逐寒祛濕,通利關節,調和營衛,方用烏頭湯加味。
處方:
制川烏15g        附片45g                麻黃10g                桂枝12g                白芍15g
生姜15g                甘草6g                大棗12枚
1劑,先加密煎川烏90分鐘,繼下附片,再煎40分鐘,最后入諸藥同煎30分鐘。初服50ml,無反應增至100ml,4/a,共2天服完。
二診:服藥后無瞑反應,肘關節疼痛已減。于是繼服上方3劑,服后疼痛大減,左上肢轉溫和,飲食增進。原方川烏減為12g,附片減為30g,再進8劑,3日1劑。
三診:疼痛消除,舌質轉淡紅,白苔已減,脈沉細和緩。改黃芪桂枝五物湯善后。共治療50余日,諸癥消失,左肘關節肱骨上髁增生已不復存在。
按語:此例屬寒濕偏盛的痹癥,病程較長,未能有效治療,病情逐漸加重,雖盛夏之日,沾冷水疼痛難忍,足見寒邪之甚,且寒濕侵淫于肘,經脈痹阻不通,寒主收引,邪重著粘滯,流注關節,致使左肘肱骨增生,其疾之頑不同尋常,此證非一般治療痹癥方劑所能湊效。《金匱要略心典》謂:“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痛在筋節,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之。”故本案用烏頭桂枝湯溫經逐寒濕,調和營衛,能利關節止痛而獲良效。烏頭有毒,當今對本方證報道甚少。臨證中如能謹識病機,辯證無誤,則效如桴鼓。但具體使用時,應嚴格掌握烏頭劑量及煎服法,則安全無恙,頓見奇效。

七.甘草附子湯加味(風濕性關節炎)
湯某,女,37歲,1965年10月31日就診。
患者1964年起經常頭痛,乏力,周身關節疼痛,1965年10月30日晚,突然覺得肢體沉重,不能轉側,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移步,衣食住行均需他人料理。次日急送某醫院,確診為:“風濕”。現癥見:兩人攙扶前來,全身關節劇痛似雞啄,游串不定,頭暈,耳鳴,四肢不溫,畏寒惡風,口干少津不欲飲,舌質偏淡,舌體胖大,邊緣有齒痕,苔薄白,寸關脈浮,尺微弱。證屬太陽證,風寒濕郁久成痹,治以溫經散寒,除濕止痛,方用甘草附子湯加味。
處方:
炙甘草30g        炙附子60g(久煎)        白術12g       
桂枝18g                生姜30g
水煎服,日一劑。2劑。
二診:服藥后,關節痛減輕,稍可轉側行動。上附加麻黃、細辛,以增強祛風散寒、開閉止痛之效,續進5劑。
三診:自拄拐杖前來,關節疼痛及全身串痛顯減。頭暈、耳鳴、畏寒、惡風亦明顯好轉。上方加茯苓以滲濕,5劑.
四診:全身活動已較自如,精神好轉,但腰腿尚覺疼痛、重著,雖見初效,一時難收全功。須培補脾腎,通竅除濕,以清余濕,擬理中丸加味續服。
處方:
黨參60g                干姜120g        白術60g                炙甘草60g        炙附子120g
茯苓60g                肉桂30g                桂枝15g                枸杞60g                琥珀60g
極末,水丸,3g,2/a。
隨訪:連服3個月,基本痊愈,恢復正常工作。
       
八.四妙丸加味(風濕性關節炎)
張某,女,25歲,1993年8月10日初診。
患者四肢關節紅、腫、熱、痛,呈游走性疼痛,曾確診為:“風濕性關節炎”,在他處治療療效不佳,現癥見:腕關節痛不可忍,手不可觸及,觸之痛甚,痛處紅腫且熱,兩踝關節不能著地,膝關節伸縮受限,腰痛不能轉側,一切活動不能自理,呻吟不止,伴發熱、頭昏、納呆,大便稀溏,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證屬濕熱痹癥,治宜清熱利濕,佐以通絡,方用四妙丸加味。
處方:
川烏30g                草烏30g                生姜30g                黑豆30g                苡仁60g
蒼術10g                黃柏12g                赤芍15g                雞血藤15g        海桐皮15g
五加皮12g        杏仁10g                竹葉10g                滑石30g                生石膏30g
連翹15g                白蔻仁9g        大腹皮15g        忍冬藤30g        鮮桑枝60g
前四味藥先煎2小時后,再下余藥;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服用,每6小時1次,3劑。
二診(8月14日):服藥效果明顯,上次就診需人抬,現在由人攙扶走進診室,紅腫已消大半,關節也不甚痛,四肢關節可以屈伸,飲食增加,大便仍溏薄,舌質厚膩減輕,時有欲嘔,上方加竹茹30g,3劑。
三診(8月20日):飲食增加,精神清爽,生活可以完全自理,諸關節痛已經消失,唯有肌肉酸軟,此乃濕邪未盡之象。原方二烏用量減至各15g,共服15劑,病愈,健康如初。
按語:患者乃為濕熱之痹癥,仍然用大劑川、草烏,原因是濕邪需要溫化,熱邪則需用清利,若單獨用清熱利濕之劑,恐怕熱清而濕難化。因為濕為陰邪,非溫不化,在大劑清熱利濕藥物協同下,濕邪祛,熱邪清,如果沒有大劑二烏之佐,恐怕在短時間內治愈這樣的痹癥,是難以想象的。
       
九.附子八物湯加味(雙膝關節炎)
張某,女,56歲。1993年9月24日就診。
患者雙下肢關節疼痛多年,加重1周。現癥見:左膝關節有外傷史,現雙膝關節疼痛,痛處固定,畏寒肢冷,逢寒則加劇,遇熱則痛緩,日輕夜重,行走困難,痛處無紅腫,但有明顯重著感,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緩。證屬寒濕下流,濕痹關節,治宜溫經通脈,方用經驗方附子八物湯加味。
處方:
制附片30g(先煎)                防已15g                白術20g                茯苓15g       
桂枝30g                甘草6g                苡仁30g                懷牛膝20g        伸筋草30g
獨活12g                蒼術12g                威靈仙10g        續斷12g
水煎服,日一劑。
復診:上方服用3劑,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冷感消失。藥已中病,效不更方,續進9劑,關節疼痛消失,痹癥痊愈。
按語:仲景苓桂術甘湯本為中陽不足、水氣為患而設,陳氏則活用經方,將附子與桂枝同用,功能溫經通脈,逐濕散寒,且兩者皆重用至30g,力大勢宏。并同時加用利濕散寒、宣痹止痛之品,皆在增加主方之功效,共奏溫經通脈,逐濕散寒,蠲痹止痛之功,多年應用,屢試不爽。

十.仙靈脾散加葛根(肩周炎)
付某,男,30歲,職工。2006年10月1日就診。
患者右肩背部疼痛2月余,右肩疼痛不能抬,項背部轉動頭部則疼痛,扭動后則疼痛加劇,曾做CT等檢查確診為頸椎椎間盤脫位、肩周炎,應用鎮痛及局部麻醉等多種治療方法,而病情仍然未見改善。現癥見:右肩部發冷,右上肢麻木,扭動頸部后右上肢麻木加劇,已影響到生活和睡眠,舌淡苔白膩滑,脈浮緊重按沉細。證屬夏季受寒(空調過度使用),血脈凝滯,閉阻經絡,治宜溫陽散寒,宣痹通絡,方用仙靈脾散加葛根。
處方:
仙靈脾30g        桂枝30g                威靈仙20g        蒼耳子10g        川芎10g
葛根30g
水煎服,日一劑。3劑。
二診;服藥后,所有癥狀消失。
三診:患者間隔5天由于再次受寒(騎摩托車外出半天),病情又如以前疼痛。原方有效,囑病人病人一定要避風寒,同時仍用上方,加重桂枝45g、葛根60g,又服3劑,病愈。
隨訪:隨訪年余,病情無復發。
按語:年輕力壯,盛夏空調過度使用,冷風長時間固定一處吹,風寒之邪得以侵入,阻滯脈絡氣血的運行,不通則痛。現代醫學雖然診查詳細,但對于這樣的病因,卻無法論證,多種治療均無效果。初診之時,病人脈浮緊之象恰恰說明寒邪在表,而沉細表明已有正氣虧損之表現。病人呈現一派寒濕凝滯之象,方用仙靈脾散加葛根,方藥對癥,三劑而病減,又受風寒再度加劇,表明風寒入侵閉阻絡脈之特點,故而二診加重桂枝、葛根之劑量,再服而病愈,病后保暖,調攝好以避免復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痹癥治療經驗
【新提醒】楊軼:漫談《傷寒論》學習之路(三)
陳學忠老師運用烏頭飲治療痹癥醫案一則
火神派痹證醫案 10
李冀老中醫治痹癥驗案分享
名醫醫案:痹癥、腰痛、關節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亭县| 贵州省| 涞水县| 巢湖市| 福泉市| 泽州县| 闻喜县| 全椒县| 唐河县| 涞源县| 大余县| 青铜峡市| 青神县| 老河口市| 陈巴尔虎旗| 屏边| 体育| 黄骅市| 准格尔旗| 荔波县| 壶关县| 时尚| 贞丰县| 会理县| 揭东县| 太康县| 崇义县| 正蓝旗| 宁河县| 连州市| 晋州市| 蓝山县| 奉化市| 玉屏| 新余市| 余干县| 抚宁县| 平远县| 惠安县| 晴隆县| 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