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作者: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十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雖然稱不上家喻戶曉,也廣為傳誦。對“天地不仁”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專屬于物質世界的自然存在物,其本身沒有生命力,自然也就沒有情感,何來“仁”與“不仁”之說法;也有人認為“天地不仁”主要是指天地具有很強的公正思想,不偏不倚,對待世界萬物一視同仁;還有人認為“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沒有仁義之心,借此批評天地冷酷,對待萬物冷酷無情。
“芻狗”的“芻”很多版本都寫作“芻”,“芻”是“芻”的異體字,字形不同字義相同,大家理解時不要出現異議。對于上述三種觀點,我比較傾向于第一種。我在前文講過,老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打破天神授權的哲學家,確立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天地是由物質組成的客觀世界,而不是由一眾神仙主宰的天宮地殿,天上既沒有玉皇大帝,地上也沒有龍王、山神。
從人類的角度看待天地,天地是沒有生命力和情感的自然界,理所當然沒有“仁心仁德”這種具有濃厚感情色彩的意識形態,這大概就是老子口中“天地不仁”的內涵。近代著名哲學家胡適認為,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觀點,老子這一觀念,打破了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后來自然哲學的基礎。
盡管我認同天地不具有情感,不具有仁德之心,但是,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還是有些疑問。按照老子的觀點,天地從哪里來?是從宇宙中來,萬物來自于哪里?是天地孕育出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表達的就是宇宙、天地和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承續的關系。老子使用“生”這個詞語形象生動地表達出宇宙、天地的生命活力,老子賦予宇宙、天地“人”的特性,使用擬人化的手法寫活了自然世界的進化史。從這個角度講,天地可以有“仁”,為何老子說“天地不仁”呢?《道德經》通行本的注釋者三國時期著名的經學家王弼認為,“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說,天地順其自然,萬物自相治理,這種狀態就是不仁。如果是仁必定積極作為,有偏愛有恩寵。
理解了“天地不仁”后,再學習“以萬物為芻狗”的含義。何為“芻狗”?“芻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祭祀時作為祭品使用,祭祀儀式結束后就棄之不要了。明白了芻狗的含義,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這句話包含有幾層意思:一是天地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長,不偏愛此物,也不嫌棄彼物。二是無為無不為的思想。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雨露的滋養,天空就慷慨無私地奉獻陽光雨露;萬物生長需要扎根于土壤,需要臥榻之地,大地就敞開博大的胸懷,養育著萬物。但是,天地的這種給予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順應萬物生長的規律,沒有刻意地眷顧某個或某種甚或某類萬物上。
總之,這句話老子充分地表達出無為的思想,盡管萬物都是有生命的,而芻狗是沒有生命的,視萬物如芻狗,要把有生命的萬物像沒有生命的芻狗那樣對待,這也表達出老子消極的思想意義。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緊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后,圣人不仁會帶來哪些后果呢?為何圣人也要以百姓為芻狗呢?老子希望圣人治理的社會是什么樣的理想狀態呢?下一講再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