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北方少數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就連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拿北方的少數民族都沒有辦法,只能修建長城抵御。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如秦朝、漢朝、隋朝、明朝都曾經大規模的修建長城,抵御北方少數民族。可是有一個朝代,一位皇帝,從未修建過長城,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位時期,唐朝發展成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大帝國,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都向唐朝稱臣,李世民也被稱為“天可汗”。但在李世民輝煌的人生中,也曾有過一次與少數民族簽訂城下之盟的經歷,也是李世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這次盟約史稱“便橋之盟”。
“便橋之盟”發生在武德九年的八月份,在這一年的六月四日,李世民剛剛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沒辦法只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唐朝初年,稱霸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是突厥人,當時的東突厥頡利可汗聽說唐朝內部爆發叛亂之后,就開始集結部隊,率二十萬大軍南下進攻唐朝,一路勢如破竹。八月十日,也就是李世民登基之后的第二天,突厥人的大軍進攻到了長安北部的武功、高陵等地,唐朝的都城長安受到威脅,長安城戒嚴。
根據舊唐書記載,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大軍攻占距離長安只有幾十里的渭水便橋。突厥人的二十萬大軍在渭水北岸列陣,人馬排開數十里,當時長安城內守軍兵力嚴重不足,文武百官、數十萬百姓全部人心惶惶。
面對突厥人二十萬大軍的包圍,李世民并沒有慌張,他一面派遣大將軍尉遲敬德率軍出擊,一面自己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出城,來到渭水之畔見頡利可汗。李世民見到頡利可汗之后,譴責他違背當初父親起兵之時與突厥人的盟約。頡利可汗見到李世民居然只帶幾個人就敢來見自己,非常吃驚,很多突厥人都下馬向李世民行禮。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上自出玄武門,與高士廉、房玄齡等立騎徑詣渭水上,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
按照李世民的安排,當他與頡利可汗對話的時候,長安城內僅有的守軍要及時趕到,在他身后列隊,造成一種唐朝兵馬很多的假象。頡利可汗果然上當,見到唐朝軍隊軍容整齊,開始面露懼色。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
李世民見時機已經成熟,就對頡利可汗恩威并施,同意只要突厥人退兵,就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金帛財物。頡利可汗只得請和。八月三十日,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立刻斬殺白馬立盟,史稱“便橋之盟”。之后,頡利可汗率突厥全體騎兵返回。一場大戰終于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