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指出,現在的主流思潮是以殷非周、以紂非周,這種思潮導致了帝辛這位亡國之君,竟然成了“千古圣帝”。
如題主的“商紂王是征服四方的雄主”——請問論據出自何處?
先不論紂王功績如何,以及商周對比如何。但是,所謂周朝抹黑殷商,其實就是名符其實的“躺槍”——根本原因就是太多人把《封神榜》當史實!
和把《三國演義》當史實一樣,即使看過了原著《三國志》,也仍然帶進了主觀的負面情緒。
請問:周抹黑了殷商和抹黑紂王了嗎?
來看一組數字:古史辨派的領袖顧頡剛在他的《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一文中指出:
“紂惡在周人《尚書》中只有6點,戰國書中增加了27事,西漢書中增加了23事,東漢時增加了1事,東晉時增加了13事。”
出自武王伐紂的戰書《泰誓》(真《尚書·周書》):
(1)不重祭祀(今商王受,弗敬上天);
(2)酗酒享樂(沈湎冒色,臺榭、侈服);
(3)好殺殘忍(焚炙忠良,刳剔孕婦);
(4)搞種族滅絕(敢行暴虐,罪人以族);
(5)不招賢納才(官人以世——搞世襲);
(6)好色淫靡(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
從上述六點重,首先可以肯定一件事,用寵幸妲己而“污蔑”紂王的事跟周朝一點兒關系都沒有!!因為“惟婦人言是用”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的。《左傳》中的《泰誓》孑遺略并沒有這句話。其實,太史公的《泰誓》盡管和周代的原版略有不同,但并不影響大體事實,只不過具體到一個人(妲己),那當然還是得較真!
注意:妲己,首見于《國語·卷七晉語一》:
“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寵,于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
既然在武王嘴里連妲己的名字都沒有,而“取悅婦人”一罪狀又放在《泰誓·下》(另5條罪名卻全部在《上》)——可見,“以婦人罪”的所謂“黑紂”,在周王室那根本就不能成立。
但是,上面6點可能有人會說:這已經“黑”得夠狠了好嗎?
嘿嘿~那是因為你們根本沒有看過其他人的“黑”而已。
《呂氏春秋》有關紂王的8件事:
1、糟丘酗酒
2、淫女肉林
3、雕柱而桔諸侯
4、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
5、戮涉者脛而視其髓
6、剖孕婦而觀其化
7、殺比干而觀其心
8、殺梅伯而遣文王其醢。
《呂氏春秋》里的惡紂之記載,比起《尚書·周書·泰誓》不僅多了幾項,而且說得極其詳細,繪聲繪色。而聳人聽聞的“炮烙之刑”是出自法家的《韓非子》,以及《竹書紀年》。事實上,周人(周朝官方的態度)對殷的好與壞之定義,一直是明辨是非的:
“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泰誓》)。
我們知道,周人以夏朝繼承者的身份而反殷,那么武王的戰書中反而批夏尊商湯,可見態度明確,是非分明!而在《尚書》中,周人還收錄了商先王盤庚的講話用以治世。
盤庚的教誨,由周公之口說出:
“乃為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自成湯到帝乙,沒有不注重德治的)。
毫無疑問,殷商亡國的最大原因,——就是“失德”!
事實上,周人對此前的商王沒有不推崇的,如成湯、盤庚等殷商有為的君王,周人是一直尊敬有加的。特別是商湯,兩周800年,商湯一直被周人祭祀供奉(也因此,商湯僅次于三皇五帝與大禹之后,成為后世公認的上古圣王)——武王伐紂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朝歌祭祀商湯!
怎滴我大周居然成了黑商、黑紂專業戶了?????
除了“周惡紂”以外,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紂王是被儒家黑的,比如郭沫若先生就曾經撰有《駁說儒》,把“惡紂”的導火索引向儒家。
但其實,有關紂王惡名的事,在《論語》中只記載了“微子逃亡,箕子為奴,比干諫死”3件事,孔子比周王室還更客氣了!
事實上,孔子可能是第一個發現紂王的另外一面的人: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惡皆歸矣”——《論語·子張第十九》
這段話不是孔子說的,是他的高徒子貢說的,然而孔子的神圣地位自不必說,他的弟子是不會說出忤逆他觀點的話的。
子貢的話是啥意思了?
他的意思是紂王(個人)未必如此不濟,只不過有追求的人(君子)是不屑于惋惜亡國之君的(惡居下流)。因此,紂王才被千夫所指(天下惡皆歸矣)。
請問:末代皇帝不負責亡國之罪,那請問該哪位負責?
如今的人的思維怎么了??使勁吹捧失敗者貶損成功者!
儒家招誰惹誰了???居然躺槍躺成這樣?????
正像題主用蓋棺定論口吻說的“征服四方”那樣,目前流傳最廣、最多的言論就是商紂王是個猶如秦皇漢武般的開疆拓土之大帝!
這些人嘴里的“征服四方之功”、“開疆拓土之功”,主要是指殷伐東夷。
但是,請問:征服東夷是紂王干的嗎???
從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人物說起【攸侯喜】
目前在廣為流傳的“殷人東渡美洲說”中,殷商諸侯攸侯喜被認為在武王伐紂后,帶著十萬大軍一路北上,直達楚科奇半島,通過當時可能存在的陸橋,越過白令海峽,抵達美洲,后來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
據說,印第安人祖先的名字用英語翻過來叫“hosi”,且不論僅以這個發音跟今天的中文發音一樣,就此武斷地說侯喜=hosi是典型的牽強附會(據語言學家研究,上古發音與今天根本就完全不一樣)。
就問:攸侯喜參加了紂王伐東夷了嗎??
【帝乙伐夷】
根據甲骨文記載,殷商與東夷的最大規模之戰爭,發生與帝乙時期,有兩次:
【第一次人方(夷方)之戰】帝乙十年九月甲子日,商王對征伐夷方之事進行了一番卜問。閏九月癸亥這一天,帝乙率領大軍到達了雇地(今鄭州以北)。在雇地停留6天,休整軍隊以后又繼續前進。十月辛丑,商王帝乙到達了商(今河南商丘),十二月己巳到達攸(今安徽桐城)。帝乙在攸與攸侯喜的軍隊會師,并又休整軍隊。十天以后(辛巳日)大軍開往前線,攸侯喜是這次征伐東夷的重要將領,在戰斗中不離商王左右。訓練有素的商朝軍隊打得夷方軍隊望風而逃,帝乙乘勝追擊,夷方的同盟者林方也被擊潰……直到帝乙十一年正月乙巳日,商王才率領大軍從前線回到攸。商王在攸地賞賜了攸侯喜等有功將領并犒賞了士卒,慶祝這次伐夷的勝利。商王在攸地又逗留了29天以后,才躊躇滿志地班師回朝。在回來的路上,商王到處游獵,流連忘返,直到七月才回到了商都。這次征伐東夷,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第二次人方之戰】帝乙十五年,與東夷的又一次大規模戰爭爆發了。帝乙親自率領軍隊出征,戰爭所經過的地區比上次范圍更廣,一直達到了山東的齊、顧等地,戰斗進行得比上次更為激烈、艱巨。有幾件傳世的商代晚期銅器銘文,記載了帝乙十五年征伐東夷的歷史事件,最著名的是“小臣尊”。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在今山東省梁山出土了一批銅器,其中有一件名叫“小臣艅尊”。這件尊做成犀牛的形象,鼻上的牛角粗壯,兩眼傳神,栩栩如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當時是做裝酒用的禮器。尊上有銘文:
丁巳王省夔,王錫小臣艅夔貝。唯王來征夷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省”即巡行、巡省。
因此,所謂“征服四方”分明就是帝乙的功勞——殷商的帝王向以天干地支命名并據此而定功績級別:“甲”最高,“乙”次之;宗廟亦然:“武”最高;“文”次之。
殷商最強君王曰武丁。
文丁者:帝乙是也!
辛:居末三位——功過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攸侯喜是帝乙時的將領!
壓根就跟紂王時期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紂王伐東夷,甲骨文無載。
所有記載皆出自傳世文獻:
《左傳》昭公四年云:“商紂為黎之搜,東夷叛之”。注:“為黎之搜”不是指在“黎”這個地方展開軍事行動,而是指大規模的奴隸叛逃,紂王發兵追捕。
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武王伐紂的時候,紂王的軍隊正在與東夷作戰。反而是周人自己麻煩不斷——《竹書紀年·帝辛》載:
“冬十二月,昆夷侵周”;又“三十五年,周大饑”。
但是,殷商天下開始瓦解,卻是真的,《竹書紀年》里有“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說道這個,就要引出一段歷史。
顧頡剛從《周易》中考據出,帝乙把自己的妹妹許給了周文王——在那之前,帝乙殺了人家的老爸“季歷”。
對此,周人不僅不拒絕,反而大方接受還歌頌了帝乙: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丕顯其光”——《詩經·大雅·大明》
朝中重臣叛逃,與身為統治者而屈尊下嫁妹妹。
這些難道還不足以證明殷商自身的衰落嗎?
司馬遷《史記》:“帝乙立,殷益衰。”
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帝乙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
帝乙時期,又一次做出了他們歷史上多次做過的事,那就是遷都以延續國祚,殷商600多年里,共有11次遷都(湯5遷、中丁1遷、河亶甲1遷、祖乙1遷、南庚1遷、盤庚1遷)。
帝乙把都城從“殷”遷到了“沫”(淇縣)。
因此,《左傳·昭公十二年》說的「紂克東夷而隕其身」的正確理解,不是說殷商因為與東夷戰爭而削弱了本身,主要問題還是內憂外患無法收拾——雖然史書并未說明帝乙遷都的目的,但是,歷史是會重演,在《尚書·盤庚》里,盤庚說:“胥動以浮言,恐沈于眾,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
就是說,不走的話就會被群起而滅之!
而在盤庚遷殷之前,曾經爆發“九世之亂”的殷商內部斗爭。
因此,帝乙遷都的原因也不難猜測,一是宗教勢力太大,“商湯祈雨”(《呂氏春秋·順民》:“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于是翦其發, 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于上帝)雖為傳說,但是甲骨文中確實有記載多次商王假死以祭神的事實,說明巫師的權力異常的大。
二是正如武王《泰誓》里說的“罪人以族”一樣,殷商王朝動輒搞種族屠殺,此種殘忍至極的制度文化,亡國是必然。
總有人說,紂王戰東夷為“周人所趁”——然而,《竹書紀年》與《史記》都清清楚楚寫著有兩次行動: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師渡盟津而還。
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