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固緬甸臥像
緬甸地理環境特點是三面環山,一面靠海。這和中國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半封閉型。
緬甸的歷史,一言以敝之,就是驃族、孟族、緬族、撣族幾個主要少數民族相爭的歷史。其主流是緬族不斷征服少數民族、力圖實現緬族大一統。
緬甸歷史上先后經歷了這樣幾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叫“驃國”,約公元一至九世紀,大致相當中國的漢朝到唐朝。首都是卑謬。
驃國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個帶有部落聯盟性質的早期國家,有屬國十八、部落二百九十八。 建立驃國的驃人,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中國,一是來自高棉民族。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可能消化在現在的緬甸各少數民族之中。
驃國的文化已經相當有特點。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驃國王雍羌派其子舒難陀親王率領一個驃國舞蹈使團訪問了長安,團為唐朝帶來了優美的緬甸樂舞。這在當時是一場非常轟動的事,詩人白居易和元稹等人都寫了名為《驃國樂》的詩。白居易的詩:
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難陀,來獻南音奉正朔。
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
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
第二個大王朝是蒲甘王朝(1044-1287),相當于中國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到元朝至元二十四年。這是緬族建立的統一王朝。
緬語屬于藏緬語系,這說明,緬族最早是從中國境內來到緬甸的。“他們中的一些人越過雪山,穿過茂密的森林,從西北部進入緬甸。另一些人則繞過北部群山,從東北部進入緬甸。”(緬)貌丁昂著;賀圣達譯,緬甸史,云南省東南亞研究所,1983,第2頁
中國歷史上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緬甸歷史上有“三大帝”,第一個就是建立了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他位列“三大帝”之首,相當于緬甸的秦始皇。
緬甸在蒲甘王朝之前,沒有過大一統的國家。驃國持續時間雖長,只是部族聯盟。阿奴律陀在位33年,東征西討,南戰北伐,今天緬甸的版圖在他的時期基本奠定。
緬甸盛行小乘佛教,也是阿奴律陀奠定的。緬甸原來宗教比較復雜,有小乘、大乘、本土宗教。阿奴律陀在征服南方的孟族時,認識到小乘佛教的經書更純粹,信徒更寡欲,也更利于統治。遂開啟宗教改革,“罷黜百家,獨尊小乘佛教。”遂用幾十頭大象,從孟族馱回13部完整經藏,帶回了500多名孟族高僧及幾萬名能工巧匠,在蒲甘周圍廣建佛寺。蒲甘由此成為東南亞小乘佛教的中心。
蒲甘王朝存在243年,最后為元朝所滅。
第三個大王朝是東吁王朝(1531-1752),相當于中國明朝嘉靖十年到清朝乾隆十七年。1539年建都勃固,位于緬甸南部,在仰光附近。
蒲甘王朝滅亡后,緬甸進入大分裂時期。各地政權林立,主要有緬甸北部撣族統治的以阿瓦城(今曼德勒附近)為中心的阿瓦王朝,而南部則孟族統治的以白古(今勃固)為中心的白古王朝。從1386年到1425年,兩朝不斷發生沖突,史稱“四十年戰爭”。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十五世紀末,緬族的地方政權東吁國在兩國之間崛起,最終先后滅掉兩國,東吁國王莽應龍第二次統一緬甸,莽應龍也因此成為三大帝中的第二名。
東吁王朝成立于明朝嘉靖年間,不久就與中國展開多次戰爭。特別是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中,緬軍大勝。緬北原來是明朝的六個宣慰司,大部分被緬甸攻占。中國西南邊境從明初的今緬甸北部地區后退到了沿今滇緬邊境的騰沖、盈江一線。
第四個大王朝是貢榜王朝(1752-1885),相當于清朝乾隆十七年至光緒十年。因創立之王為三大帝之一的雍籍牙,也稱雍籍牙王朝。雍籍牙王朝曾經多次遷都,其中兩次在阿瓦(1766-1783、1823-1837)、兩次在阿馬拉布拉(阿摩羅補羅)(1783-1823、1837-1857)、一次在曼德勒(1857-1885)。
雍籍牙王朝和東吁王朝一樣,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尚武王朝,先后征服了泰國,老撾,吞并了阿拉干王國,向北又與中國展開四次大戰。但是這個王朝時運不濟,遇到了英國吞并印度,消滅阿拉干王國后,就直接與英屬接壤,主動進攻英軍,引起英緬戰爭。
第一次英緬戰爭,1824年—1826年,割讓沿海的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兩省給英屬印度。第二次英緬戰爭(1852年),失掉整個下緬甸。第三次英緬戰爭,1885年。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獨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