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說“富不過三代”,縱觀歷史,可以看到很多顯貴之家都難以跳出這個“怪圈”。但曾國藩家族卻代代有英才且層出不窮,很多人都將此歸功在曾國藩的家教家風優良之上。
《曾國藩家書》更是成為很多父母教子的必讀課本。關于家庭的興敗,曾國藩說要看三個地方。
一個家庭的興敗,看三個地方
假如睡到太陽都已經升得很高的時候才起來,那代表這個家族會慢慢懈怠下來。
因為勤勞、勞動的習慣影響一個人一輩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曾國藩的四條遺囑
曾國藩家族長盛不衰,后代沒見一個敗家子,除了以上“三看”外,曾國藩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交代子孫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慎獨,即嚴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別人監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欲望。
孟子所說的上無愧于天,下無疚于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所以,能夠慎獨的人也能坦然面對天地,絕對不會有退縮的時候。
主敬,即以敬作為修養方法,此處的敬指恭敬、謹慎。
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閑則越來越懶惰,這些都是自然的驗證。
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體的強健,還有什么令人懷疑的呢?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意思是自己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對人寬容,別人才會對你寬容。
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與萬物爭輝了。
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
古代的圣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他們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心竭慮,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
傳統教育中,儒家把“齊家”放在“平天下”前,就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國藩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根據,經過自己的理解、消化,獨創一套家教理論和方法,對子孫溫言細語,不厭其煩,言傳身教,最終獲得成功。
這的確值得后人學習借鑒,也更是我們這些長輩們需要好好看看的!發給身邊更多的朋友和晚輩們讀一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