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306醫院風濕免疫科,裘輝主任
大多數人對骶髂關節并不十分關注,這個位于骨盆的關節由脊柱下端的骶骨與構成骨盆的髂骨共同組成,其關節面大致呈耳狀,關節囊緊張,周圍有堅強的韌帶進一步加強其穩固性,因此骶髂關節運動范圍極小,主要功能是支持體重和緩沖從下肢或骨盆傳來的沖擊和震動。但是,風濕科醫生對骶髂關節可謂“情有獨鐘”,經常會讓患者做相關拍片檢查,為什么呢?
這還得從脊柱關節炎說起。脊柱關節炎既往又稱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或“類風濕脊柱炎”,這是一組慢性炎癥性風濕性疾病,包括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炎性腸病性關節炎、未分化脊柱關節炎和幼年慢性關節炎,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的病理生理、臨床表現、放射學和遺傳特征,強直性脊柱炎被認為是該組疾病的原型,幾種脊柱關節炎病情逐漸進展,都可能發展成典型的強直性脊柱炎,而最早受累的正是骶髂關節!
脊柱關節炎臨床表現復雜,病情輕重程度個體差異較大,有些患者炎性腰背痛典型,如40歲以前發病,起病隱匿,夜間痛、靜息痛,活動后減輕;有些患者腰背痛不明顯,表現為外周關節炎,如單側下肢膝關節、踝關節腫脹疼痛,或者肌腱附著點炎,如足跟痛、足底痛、指(趾)炎等;有些患者關節外表現更加突出,如反復發作眼葡萄膜炎、口腔潰瘍、銀屑病皮疹等等,因此脊柱關節炎常常被誤診漏診。
脊柱關節炎的診斷除了依據臨床表現、化驗HLA-B27陽性,判斷骶髂關節是否存在炎癥十分關鍵。骶髂關節具有廣泛的神經支配且感覺神經之間聯系錯綜復雜,其炎癥可能表現為多種疼痛形式,如臀區疼痛、下腰痛、大腿近端疼痛及腹股溝區疼痛,這使得早期發現骶髂關節炎并非易事,幸好影像學檢查能提供巨大的幫助。
典型的骶髂關節炎在X線上表現為關節間隙模糊、增寬或狹窄、骨侵蝕和硬化,最終進展為骨性強直。但骶髂關節解剖結構復雜,形態各異,加上腹腔內臟器和結腸積氣的干擾,早期骶髂關節炎的X線表現很難確定。CT分辨率高,可發現骶髂關節在不同層面上微小的變化,有利于脊柱關節炎的早期診斷。盡管如此,有研究表明患者從出現癥狀到骶髂關節發生結構改變大約需要5-10年時間,也就是說,如果以X線或CT檢查結果為標準的話,可能會極大地延遲脊柱關節炎的診斷和治療。
近些年來,MRI的廣泛應用彌補了X線或CT檢查的不足,能更早發現骶髂關節的急性炎癥表現,如骨髓水腫、滑膜炎和滑囊炎、肌腱端炎,也能顯示某些慢性炎癥性改變,如骨硬化、脂肪浸潤、骨侵蝕和骨性強直,即有利于脊柱關節炎的早期診斷,也便于病情觀察和療效評估,使得相關疾病的預后明顯改善,為眾多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