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癥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腰腿疼痛及間隙性跛行是其主要的臨床表現,腰椎管狹窄多于腰椎間盤突出,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黃韌帶鈣化、肥厚、椎間關節增生等有關,腰椎管狹窄癥是由于椎管狹窄壓迫神經,并常伴有神經源性跛行的癥狀,要建立一個腰椎管狹窄癥的診斷,病史、體征和影像學資料都需要參考。盡管引起腰椎管狹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直以來都認為繼發的脊柱退變性變是產生腰椎管狹窄癥狀的最主要原因。
臨床特點
輔助檢查
本病體征少,且與其他脊柱病變體征相似,體格檢查的困難在于臨床癥狀不典型,如疼痛和功能受限常僅僅出現于活動時,而休息時則消失。高度懷疑本病時,應行相應的影像學檢查(X線平片、CT、MRI、腰椎管造影等)同時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方法很多,如物理治療、運動療法、行為療法、牽引、腰圍固定、針灸、按摩、藥物治療等,有報道稱保守治療有效性高達70%,但是目前還木有研究能夠提供足夠的數據顯示保守治療的優越性或者有消息。在缺乏有效證據的情況下,采取多種治療方法可能優于單一的治療方案,在急性和慢性疼痛時,臥床休息不作為推薦治療,在臨床醫生之間達成共識。藥物治療主要是減輕神經根的疼痛,主要藥物有非甾體類藥物、類固醇激素、肌松劑,對于一些生活質量嚴重受損的患者可給予抗抑郁藥物和鎮靜類藥物。手法是非手術治療最主要的方式,采用按、揉、磙、點壓等手法,配合斜扳法、舒筋法,達到松解粘連目的。
手術治療
由于基礎治療僅能緩解癥狀,幾乎所有的患者癥狀最終均會加重,故需要外科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在于解除神經壓迫癥狀,緩解患者腰腿痛,尤其是間隙性跛行癥狀,適應癥為:
①非手術治療或者中醫治療無效
②癥狀明顯,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③存在馬尾綜合征或者會陰區感覺障礙
④進行性加重的滑脫,側凸畸形辦相應的臨床癥狀及體征
1、多節段椎板開窗減壓術
該術式是適用于發育性腰椎管狹窄癥,多見于中年患者,腰椎管狹窄癥 不嚴重辦椎間盤突出者,術后亦可有一定的椎體滑脫、脊柱不穩的發生率,此方法維持脊柱的穩定性由于全椎板切除術,但不表示全椎板切除術不可取。
2、腰椎棘突劈開椎管減壓術
該術式未出現腰椎不穩,多裂肌無明顯萎縮,能保護雙側多裂肌,有效較少術后腰痛,是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有效方法。
3、關節突關節部分切除術
該術式適用于側隱窩型腰椎管狹窄癥,在雙側側隱窩狹窄減壓,至少保留關節突關節外側1/2 否則術后影響脊柱穩定性,長期隨訪無脊柱滑脫現象,無明顯脊柱退行性改變。
4、植骨融合術及內固定術
有文獻顯示椎管減壓術后10年再手術率10%~23%,附加內固定治療可以明顯降低再手術率,如果存在明顯的下腰痛,脊柱失穩、椎體滑脫者行廣泛椎管探查減壓同時需要融合治療。
5、微創椎管減壓術
近年來,微創技術更加受到國際青睞,有文獻表示,微創與傳統的后路開放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開窗范圍小和良好的早期效果。可以保留后方韌帶復合體等結構,尤其適用于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 患者,但對于復雜的腰椎管狹窄癥,微創手術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由于減壓不徹底而至術后神經功能恢復不理想。
腰椎管狹窄癥是老年性最常見的脊柱疾患,多為退行性改變,許多腰椎管狹窄的患者被誤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影響治療效果,在該病的診斷中,不能僅憑影像學的檢查來診斷,臨床上應綜合判斷評估患者的癥狀、輔助檢查結果及神經損害體征,以明確診斷,定位狹窄節段范圍,正確的認識本病,鑒別出臨床表現的差異,從而選擇準確的治療方案,有利于更有效的解除患者疼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謝林 教授
專家信息
謝林 教授
個人簡介:醫學博士,二級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重點專科帶頭人,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兼骨科主任。第二軍醫大學脊柱外科博士后、上海中醫藥大學骨傷博士后;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澳大利亞亞歷山大公主醫院、德國安娜醫院訪問學者,江蘇省中醫藥領軍人才。中國中西醫結合脊柱內鏡學組副主委、江蘇省中西醫結合脊柱專業委員會主委。江蘇省十佳健康衛士、全國百名醫德標兵、中共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江蘇省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從事骨傷科臨床和科研32年,已成功開展各類脊柱、關節置換、復雜骨折、關節鏡術等較高難度手術。作為首批從國外引進脊柱內鏡技術到國內的專家,目前已完成脊柱內鏡微創手術逾2600余例,享譽省內外,接受省內外數十名醫生來院進修,多次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演示脊柱內鏡手術。4次應邀赴日本、韓國等地舉行的亞太及世界脊柱微創大會發言。
擅長領域:脊柱疾病(頸及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胸及腰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脊柱畸形、脊柱腫瘤和感染等疾病)的微創手術及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創傷、關節疾病等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門診時間:每周一、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