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巴赫和他的兒子們
他的三個兒子:菲利普.埃曼紐伊爾、威廉.弗里德曼、約翰.克里斯蒂安,都是在他直接教導下成長起來的,后來都成為了歐洲優秀的作曲家,其中第一位是當時柏林樂派的代表。圖中的巴赫在兒子們的簇擁下顯得很慈祥。
了解巴赫的人,都躲不開巴赫的忠實學生Johann Krebs。我們對他的了解不多,但知道因為巴赫的風格在身后不再流行,害得Krebs終生陷于貧困。而巴赫的兒子們,除夭折之外,還有可憐的Gottfried Heinrich,巴赫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的長子,據說非常有才能,彈琴很出色(巴赫說Gottfried是個“未能發展的天才”),可惜有精神問題,無法獨立生活。父親死后,他和已經結婚的妹妹住在一起。自然,巴赫的手稿被幾個音樂家兒子“瓜分”,沒有他的份。另一個兒子Wilhelm Friedemann則終生感到“名人兒子”的壓力,既有強烈的成功愿望又備受現實的折磨,性格不佳,與人不合,最終不得志地死于貧困,就像許許多多飽受挫折的文藝青年一樣,不過他確實留下了不少作品。我對他最初的了解,是因為這樣一件事:巴赫為了教這個兒子練琴,寫作了著名的平均律和管風琴三重奏鳴曲(BWV525-530)。
Johann Krebs
在俗世上混得最好的是Johann(John)Christian Bach,巴赫最小的兒子。他到意大利求發展,改入羅馬天主教,后來在倫敦成名(據說他的地位和待遇是當年的巴赫所“只能幻想的”)。巴赫去世的時候他只有14歲,但巴赫非常疼愛他,留給了他幾卷鍵盤曲集和其他手稿。在倫敦,他為“皇家劇院”寫歌劇,漸漸被當成了“英國作曲家”,和亨德爾相仿。他還和另一位出生于德國的音樂家阿貝爾(Carl Friedrich Abel)結為同盟、好友,聯手開系列音樂會,持續了近二十年。他中年之后幸運不再,被人欺詐錢財,健康惡化,46歲就去世了。
Johann Christian Bach
卡爾·伊曼紐爾·巴赫(CPE)是兒子中的另一名人,也是一位傳世的作曲家。他曾經比巴赫本人還有名,結交很多貴族、音樂家、文人等等,擁有強大的人脈。他是老爸聲譽的堅決捍衛者,也指揮了老爸的很多遺作。不過,弗雷德里希大帝對他并不慷慨,付的錢不多,兩人含怨多年。
CPE.Bach
音樂學家羅森在《巴赫和亨德爾的鍵盤作品》一文中提到CPE,說他的鍵盤作品是大膽、尖銳的,有戲劇性、有動人的瞬間,只是不夠圓滿(coherent)。當然,創作總是被這兩個因素制約:創新和圓滿,只有天才外加萬般湊巧,才能將兩者的比例,混合到足夠不朽的程度。羅森說,“他啟示了下一代人對戲劇性的敏感,而他的古怪、奇異,為嚴肅的表達帶來了活力,不然的話,音樂險些成為只能表現美麗、天真和戲劇性的東西。”“他的大量鍵盤作品如果說讓人有些失望的話,首先是因為它們創立并體現了最高的標準;而除此之外,它帶給人的完全是歡愉。看上去,他的作品簡直有點諷喻意味:這樣新鮮、平衡卻沒有套路(相對于莫扎特和成熟期的海頓而言)的新音樂,和維也納音樂家們對巴赫、亨德爾的重新發掘(1780年左右),居然只相差幾年。此時距巴赫已經有一代的光陰,巴赫的兒子們在此間已經保留、傳承了一部分傳統。”“CPE的莊嚴缺少廣度,正如他的熱情缺少智慧。”羅森和另一學者托維論及CPE的地方零零星星不少,尤其是,經常用海頓和他做比較。在我看來,也許我們可將CPE視為海頓在某些方面(比如交響曲)的先驅。關于在裝飾音上的試驗,恐怕連莫扎特也沒有超過他。今天我們聽CPE,要么出于對巴赫的愛屋及烏,要么是對那段充滿豐富實驗的時代的好奇。其實歷史話語權形成的過程,不就如此?音樂作品如果乏人演奏的話,就永遠不可能被人認知,所以如今我們無法目擊那鮮活的點點滴滴,但至少借了巴赫的光,偶爾能探得音樂形式的“揚棄”。
音樂遺產之外,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塵世中的死亡。巴赫去世后,安娜(Anna Magdalena)守著五個仍然住在家里的孩子,生活一下子被擊碎。巴赫沒留下多少錢,因為錢大半用在開音樂會、買樂器上了。她用巴赫的許多康塔塔換來六個月的生活費,又賣掉《賦格的藝術》的一些復本來換錢。后來,她和三個女兒住到一起,之后的歲月就從歷史上消失了。巴赫和前妻所生的兒子,似乎并沒有幫助陷于貧苦的她。59歲去世的時候,她的名字列在下葬記錄中:“受慈善救濟的女人”。
免費申請巴赫音樂欣賞群
讓聆聽巴赫變成美好生活
還可加入古典音樂分享群
群里每天分享音樂與資料
掃描下方圖片微信二維碼即可申請
助手72小時內會通過申請
如果沒有通過可再次申請
通過微信后務必耐心等待
元旦后開設肖邦莫扎特群
你為何要申請巴赫音樂微信群?
巴赫創作音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并不復雜——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后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
古典音樂微信群日常導賞計劃
1、巴赫欣賞計劃(古典音樂群,2月以創意曲為主,同步到巴赫群)
2、肖邦欣賞計劃(古典音樂群,2月以前奏曲為主,同步到肖邦群)
3、紀念日欣賞計劃(每天出生、過世的音樂家)
4、唱片推薦計劃(推薦古典音樂唱片,同步唱片群)
5、優秀電影推薦計劃(推薦優秀電影,同步到電影群)
6、講座視頻推薦計劃(推薦各類有價值的講座)
7、每天一副繪畫作品(介紹中外繪畫、建筑作品)
8、古典音樂圖書導讀(介紹古典音樂圖書,同步到人文講座群)
9、音樂名言與術語計劃(推薦音樂名言、術語,同步到名言與與術語群)
10、電影配樂欣賞計劃(介紹100位電影配樂大師,同步電影與配樂群)
11、文史哲著作導讀計劃(介紹人文思想、圖書,同步到人文講座群)
12、古典音樂夜談計劃(與大家分享音樂故事、生活感悟等心靈雞湯)
13、陸續增加更多項目,歡迎諸位朋友獻計獻策,也歡迎大家報名擔任不同項目課代表。
附則:本分享活動一切免費,解釋權歸屬本公眾號。以上0-3位每天常規項目,4-11,每天選擇4-5條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