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上述三種以紅頭蜈蚣最佳,體型大,產量高,性情溫順,適應性強,生長快。一般在農村較為多見,常位于潮濕的墻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濕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為常見。人工飼養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據棲息環境翻土扒石尋捕。捕后,先用沸水燙死,取長寬和蜈蚣相等,兩端削尖的薄竹片,一凋插入蜈蚣的頭部下顎,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彈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曬干或烘干。
別名
蝍蛆、吳公、天龍、百腳、百足蟲、千足蟲。
圖片
產地
全國各地多有分布。主產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陜西等地。
形狀鑒別
干燥全蟲,呈扁平長條形,長約9~16厘米,寬約5~10毫米。頭部紅褐色,背部黑綠色,有光澤,并有2條突起的棱線。腹部棕黃色,癟縮。足黃色或紅褐色,向后彎曲,最后一節如刺。頭部及尾部有加工時所穿的孔。斷面有裂隙或空虛。氣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咸。以身干、條長、頭紅、足紅棕色、身黑綠、頭足完整者為佳。
炮制
1.蜈蚣:拭凈,除去頭足,剪斷用。
2.酒炙蜈蚣:將蜈蚣除去頭足,折斷;酒潤后,微火焙干。
3.《雷公炮炙論》: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士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去足、甲用。
4.《綱目》: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火煨用之。
性味歸經
【性味】
辛,溫,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有毒。
③《玉楸藥解》:味辛,微溫。
【歸經】
入肝經。
①《綱目》:厥陰經。
②《醫林纂要》:入肝、心。
功能主治
祛風,定驚,攻毒,散結。治中風,驚癇,破傷風,百日咳,瘰疬,結核,癥積瘤塊,瘡瘍腫毒,風癬,白禿,痔漏,燙傷。
①《本經》:主啖諸蛇蟲魚毒,溫瘧,去三蟲。
②《抱樸子》:末,以治蛇瘡。
③《別錄》:療心腹寒熱結聚,墮胎,去惡血。
④《日華子本草》:治癥癖。蛇毒。
⑤《綱目》:治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傷。
⑥《本草述》:治癘風。
⑦《玉楸藥解》:撥膿消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血虛生風者及孕婦禁服。
相關配伍
①治中風抽掣及破傷后受風抽掣者:生箭芪六錢,當歸四錢,羌活二錢,獨活二錢,全蝎二錢,全蜈蚣大者兩條。煎湯服。(《醫學衷中參西錄》逐風湯)
②治口眼歪斜??趦嚷槟菊撸候隍既龡l(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并去失足),天南星一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錢。通為末,入麝少許。每服一錢,熟(酒)調下,日一服。(《世醫通變要法》)
③治中風口眼歪斜:蜈蚣一條。焙干研末,豬膽汁調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④治驚癇:蜈蚣、全蝎各等分。研細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⑤治小兒急驚: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乳汁和丸,綠豆大,每歲一丸,乳汁下。(《圣惠方》萬金散)
⑥治破傷風: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調下。如禁了牙關,用此藥,斡開灌之。(《儒門事親
》蜈蚣散)
⑦治破傷風邪在表,寒熱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條,江鰾三錢,南星、防風各二錢五分。共研細末,每用二錢,黃酒調服,一日二服。(《醫宗金鑒》蜈蚣星風散)
⑧治瘰疬潰瘡: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搗篩為末,先以甘草湯洗凈,敷之。(《神枕方》)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條(干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步二錢。秤、同為末。醋調涂之。(《本草衍義》)
⑩治蛇頭疔初起,紅腫發熱,疼痛徹心者:大蜈蚣一條,全蝎七個,雄黃三錢。共為末。用雞子清調敷患處,外以豬膽皮套上。(《瘍醫大全》蜈蚣散)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蛇傷。
2、《本草從新》:善走能散。治臍風撮口。
3、《本經》: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
4、《綱目》:按楊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風氣暴烈者可以當之,風氣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貴藥病相當耳。設或過劑,以蚯蚓、桑皮解之。又云,瘭瘡一名蛇瘴,蠻煙瘴雨之鄉,多毒蛇氣,人有不服水土風氣,而感觸之者,數月以還,必發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為上藥,白芷次之。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陸羽《茶經》載《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則蜈蚣自能除風攻毒,不獨治蛇毒而已也。
5、《醫學衷中參西錄》:蜈蚣,走竄主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瘈疭,小兒臍風;外治經絡中風,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癥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瘡甲(俗名雞眼)。用時宜帶頭足,去之則力減,且其性原無大毒,故不妨全用也。有病噎膈者,服藥無效,偶思飲酒,飲盡一壺而病愈。后視壺中有大蜈蚣一條,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實在酒中有蜈蚣也。蓋噎膈之證,多因血瘀上脘,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開瘀,是以能愈。觀于此,則治噎膈者,蜈蚣當為急需之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