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西泠印社2018年春季拍賣會—中國歷代瓷器專場(最新預展)

預展信息:

2018年07月04日-06日

拍賣地點: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B廳


3900 清咸豐·黃釉剔刻西番蓮紋雙聯瓶

款識:二字滿文款

高:16.9cm

估價RMB: 30,000-50,000 

說明:雙聯瓶的設計創意最早可上溯于雍正朝的顏色釉瓷器,而此式雙聯瓶的誕生必受其所啟發和影響的。本品設計別致新巧,以大小腰圓筒瓶聯合而成,故曰雙聯。通體以黃彩為地,腹部及頸部飾模印西番蓮花紋,紋飾清晰柔和。本品設色淡雅柔和,視覺效果甚佳,為文房陳設佳品。

3901 清康熙·黃釉暗刻龍紋盤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7.4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此盤侈口,淺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釉面肥厚,發色嬌嫩,光亮滋潤,釉層透明。盤心中央雙圈開光內繪云龍紋,一龍作正面像,在云間蟠舞,騰空舞動,飄逸動人,周飾祥云伴其左右,龍身矯健,龍爪鋒利。盤內雙圈外及盤外壁均繪駕云疾馳狀的云龍,環繞一周。紋飾先于胎體上刻劃,而后施釉彩燒制,輪廓清晰,工藝精細,尤為佳品。底書“大清康熙年制” 雙圈青花楷書官窯款,是為康熙朝黃釉瓷器中至佳至美者。

參閱:“天民樓”藏康熙黃釉刻龍紋盤

3902 清康熙·黃釉龍紋盤(一對)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7.5cm

數量:2

估價RMB: 80,000-100,000

來源: 法國私人珍藏

說明:該盤微侈口,淺腹微鼓下收,圈足內直外收,底足修胎極為規整,露胎處細膩,手撫滑潤,盤內外壁施單色黃釉,黃釉勻凈鮮亮,精致無瑕,底書“大清康熙年制” 雙圈青花楷書官窯款,是為康熙朝黃釉瓷器中至佳至美者。

參閱:“天民樓”藏康熙黃釉刻龍紋盤

3903 清康熙·素三彩龍紋盤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直徑:13.3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盤敞口,弧壁,圈足,盤形規矩周正,精巧可愛。通體以黃釉為地,盤心雙圈內以釉下暗刻雙龍趕珠紋,然后分別以赭彩、綠彩分別填飾龍紋,所刻龍紋方額寬頭,線條老辣蒼勁,盡顯康熙蒼龍的風范。黃釉紫綠彩為低溫色釉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色釉為地,用紫、綠彩在錐刻好的紋飾上彩繪,俗稱黃綠紫。此樣式盤,盤內心構圖相同,外壁構圖有三種變化:其一是葡萄紋;其二是云鶴紋;其三是外壁繪夔龍紋時,內壁加飾折枝花紋。此樣式盤,從康熙到宣統時期都有燒造,黃地紫綠彩瓷器是清代御窯的傳統品種,以清晚期較為常見,保存完好的清早期佳器,實屬不易。

參閱:“香港藝術館”藏康熙素三彩刻龍紋盤

3904 清康熙·黃地綠彩龍紋碗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0.5cm

估價RMB: 180,000-200,000

說明:黃地綠彩品種出現于明代,其制作先于素胎上刻劃紋飾,復施黃彩為地,綠彩勾繪紋飾,為明清官窯瓷器的名貴品類。造型規整,內外通體施黃釉,碗心于綠彩雙圈內楷書壽字,碗外口沿刻繪卷草紋與脛部的如意紋相互呼應,腹部飾以趕珠龍紋兩組,間以“卐”字紋云角,寓意萬壽齊天。行龍生動威猛,具有康熙朝龍紋的典型特征。全器黃釉晶瑩,綠彩潤澤,為清代官窯典型器物之一。

據《國朝宮史》記載,清宮中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里外黃釉的瓷器;皇貴妃用外黃里白的瓷器;貴妃、妃使用黃地綠龍瓷器;其余偏妃貴人皆用黃地紫龍的瓷器。因為需求量較少,所以生產數量便不及其他種類。清代康熙朝之遺存更屬少見。

來源: 倫敦馬臣父子商行舊藏

3905 清康熙·御制黃釉盤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8cm

估價RMB: 30,000-50,000

說明:該盤微侈口,淺腹微鼓下收,圈足內直外收,底足修胎極為規整,露胎處細膩,手撫滑潤,盤內外壁施單色黃釉,黃釉勻凈鮮亮,精致無瑕,底書“大清康熙年制” 雙圈青花楷書官窯款,是為康熙朝黃釉瓷器中至佳至美者。

參閱:“倫敦馬臣父子商行”藏康熙黃釉盤

3906 清康熙·白釉暗刻龍紋碗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9.5高:9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明代永樂甜白器以其胎潔釉潤、紋飾秀雅而風靡一時,并對后世影響深遠。拍品即為康熙御窯仿內廷所藏永樂甜白暗花劃花云龍紋茶鐘所制,其原型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拍品造型、尺寸及內壁裝飾手法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雍正胭脂紅釉暗花小碗相似,應為康熙晚期之作。其造型周正秀美,器壁輕薄,近乎脫胎,迎光可透,通體施白釉,瑩潤潔凈。外壁暗刻雙云龍紋,龍紋為仿明代制式。龍騰云間,威猛異常,碗心暗刻立龍紋,刻工精湛,刀法犀利,流暢自如,巧若天成,氣相莊嚴,殊為可珍。底落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

3907 清雍正·霽紅釉碗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8.5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霽紅釉亦稱“鮮紅釉”、“寶石紅釉”、“積紅釉”、“醉紅釉”,是明宣德時創燒的著名銅紅釉品種,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有清一代,霽紅釉之燒造當以雍正朝為最,縱觀雍正一朝內務府造辦處燒造瓷器檔案中,關于燒造霽紅器皿的記載占居大半,尤得雍正皇帝之鐘愛。此對碗造型飽滿規整,周正大方,所敷施紅釉釉水腴潤,勻凈瑩亮,寶光四射,釉面見有橘皮紋。圈足所見胎骨致密,足端滾圓如泥鰍背,內里與底部均施白釉,溫潤微泛淡青之色。底部以青花書寫雙圈六字年號楷款,筆道精練有神,彰顯出一份雍正御瓷獨特細膩的藝術風格。

3908 清康熙·御制黃釉梅瓶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高:22.5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梅瓶是古代瓶式之一,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唐代見有白釉器。在遼代墓葬壁畫中所繪梅瓶用來插花,作為陳設用瓷。宋代時期稱為“經瓶”,河北磁州窯梅瓶書有“清沽美酒”、“醉鄉酒海”等字樣,應原為酒具。明代中期后,用途有所改變,成為文人墨客幾案上插花的花瓶,清《陶雅》中就有“古以瓶貯就,今以瓶插花”一說。故清時梅瓶大多無蓋。北京故宮儲秀宮東次間陳列有相類似之作,可作參照。

瓶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近足處微撇,平底內凹成圈足。造型俊秀若少女亭亭玉立,纖巧的形態與常見清代較為寬厚之梅瓶迥然不同,觀之確有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之感。其胎質細膩,內壁及底施白釉,青色泛青;外壁施黃釉,釉面光潔,釉色飽滿,流淌自然,發色嬌美,猶有弘治“嬌黃”風采。如此件黃釉梅瓶,傳世極為少見,多見者紅釉及藍釉品種。

3909 清乾隆·仿汝天青釉花盆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9.4cm長:21.5cm寬:12.4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花盆呈長方形,外翻平口,四隅倭角,斜壁下斂,下承四足,底心正中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筆法精到,色澤紫妍,是為乾隆早期御窯佳器。整器造型精巧,通體施釉色調清新雅致,透著舒適和含蓄,釉層肥厚平滑,釉面柔美潤澤,淡雅嬌嫩,頗有玉質感,極見勻凈雅靚之致,正合古人“類玉”之稱,令人為其輕逸媚人之風韻所折服。四足露胎處涂抹褐色護胎汁,以擬宋瓷鐵骨之效果,一足因經年使用,護胎汁磨損露出堅質胎體。雍正帝品味精雅,于花事頗為鐘情,所摹造之顏色釉瓷器當中,多是前人至為推崇的花器,此作承雍正御窯遺韻,釉色之純正最為動人心魄。其釉色青中泛粉白,淡若春水,又如雨過天青,極其清新雅潔,于端正中透出靈氣,深得宋瓷三昧,后世鑒賞家又以“無紋汝窯”為貴,若以此觀之,確有道理。

3910 清嘉慶·蘋果綠地粉彩寶相花紋折腰花口蓋碗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直徑:17.8cm高:11.2cm

估價RMB: 30,000-50,000

說明:拍品造型秀巧,折腰之形,曲線柔美,胎骨細密。器身內壁施松石綠釉,釉面光潤。外壁釉水凝厚瑩亮,呈色均勻,以粉彩繪纏枝蓮紋、蝙蝠紋、萬字紋等,寓意萬福萬壽。紋飾描繪精細,粉彩富麗堂皇,繁而不亂,渾然一體。與拍品相類形制,多為顏色釉,常見的有紅釉、寶石藍釉、米黃釉等,蘋果綠釉者少見,以粉彩裝飾者尤甚少見。整器釉色與紋飾之美交相呼應,頗為難得,工藝水平不輸前朝。附品相報告。

3911 清乾隆·粉彩七珍佛供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18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清宮篤信藏傳佛教,乾隆在位期間,不僅完成了漢文、滿文與藏文大藏經的雕刻刊印工程,還在紫禁城及各處行宮建造了眾多的佛堂樓閣、命宮廷造辦處制造各種佛教器皿。均制作精美,其中瓷質制器尤甚,拍品即為一例。

此器由蓮座、扁形鏤空支柱以及圓盤形底座組合而成,北京故宮藏有相同器。整器以粉彩描金繪飾,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方形礬紅款,是乾隆時期典型宮廷佛前供器。綜觀整器,彩飾華美,工料俱細,人物細節尤顯纖毫畢現,其藝術表現當屬乾隆朝中早期御窯水平,并從以下《清檔》所載可得到印證:“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初八日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來說太監胡世杰傳旨,著傳與尤拔世嗣后燒造七珍八寶八吉祥八供五供養等俱各刻款,欽此。”,而拍品以礬紅彩署款,故其燒造時間應為乾隆二十七年之前。另,乾隆對此類器物的破損之器仍重視有加,如《清檔》所載:“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員外郎四德五德來說太監厄勒里交:五彩磁七珍一件(有破壞處,寧壽宮),傳旨:破處粘好交原處,欽此。”附品相報告。

3912 清乾隆·青花纏枝西番蓮紋缽

帶蓋高:11.6cm口徑:15.2cm

估價RMB: 200,000-250,000

說明:《乾隆記事文件》中有記載,乾隆三年(1738)御窯廠奉旨燒制“宣窯青花缽盂缸”,本件拍品即為此類器,造型豐腴飽滿,斂腹弧收,呈雞心狀。胎體厚重,白釉瑩潤,外壁以青花繪飾,口沿裝飾忍冬紋,肩部輔以如意云頭紋,器身通體以青花纏枝蓮紋為主題紋飾,蓮花高潔盛開,枝蔓盤曲相連,葉片翻轉自然。紋飾層次分明,描繪細膩流暢,青花發色艷麗,有仿明代“宣青”之效,殊為可貴。

3913 清乾隆·仿官釉八方貫耳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15cm

估價RMB: 300,000-400,000

說明:本品整體呈八方形,兩側各飾一貫耳,腹部微鼓,下承圈足。瓶內外壁通施仿官釉,釉色天青,釉面肥厚,其上散落空靈開片,端莊素雅,超凡脫俗,器物足端平切,涂褐色護胎釉,以仿宋器“鐵足”之意,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貫耳瓶造型源于上古青銅器,宋代官窯首先將其運用于瓷器之中。清代貫耳瓶器形多樣,有圓、方之分、大小之別。如本品式樣八方貫耳瓶,常見有兩種,一類高度為十四公分的小尺寸貫耳瓶,一類高度為三十至四十公分的杏圓貫耳方瓶,本品即為小尺寸者,手可盈握把玩,查閱各大博物館館藏及近年拍賣市場資料,不過寥寥數例。

3914 清雍正·粉彩百花迎春圖碗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口徑:14.5cm高:6.6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說明:雍正粉彩以清新脫俗、柔麗淡雅而著稱。《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評價有:“雍正時瓷質極佳,設色亦極精致。有稱為雍正彩者,其綠、藍、紅等色均燦爛有光,為雍正一朝之獨擅”。

此碗口外侈,深腹圈足,通體施白釉,碗心繪兩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碗壁以粉彩繪折枝菊花、牡丹,寓意“百花迎春”,為雍正時期瓷器上常用的喜慶圖案。作品畫片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乾隆料胎畫琺瑯花鳥紋瓶中的畫片風格類似,勾描點染精致細膩,設色柔美清新淡雅,層次清晰,觀之賞心悅目。

3915 明萬歷·五彩群貓圖花棱形蓋盒

款識:“大明萬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4.4cm高:10.5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說明:蓋罐呈花瓣形制,罐身外壁繪制群貓嬉戲,或黃、或黑、或淡褐,虎頭虎腦,尤為可愛。此罐紋飾特別,自明宣德蓋罐精者多為蟋蟀罐, 其上有人物、花卉、龍鳳、嬰戲紋等,同樣器形的可參見拍賣:香港佳士得2002年4月lot611“青花嬰戲圖八方蓋盒”,而本拍品優于這件,首先外形來說,本品為“花瓣形”弧線優美,制作難度更高一籌,另本品為“五彩”較“青花”更為稀有,且為鮮見的“群貓嬉戲”圖,極為難得。

此品胎體敦實厚重,釉面肥潤,以五彩填色。青花色調深沈藍艷,深入胎骨,為典型高級鈷料之特征。構圖繁而不亂,一如萬歷五彩常見之絢麗。萬歷五彩素負盛名,以紅綠二彩熾烈取勝,對比強烈,奪人心魄,其施彩風格豪邁,繁縟華麗,色澤濃妍,變化豐富,紅彩蒼雅深沈,一如棗皮之色,為典型的萬歷特征,綠彩厚潤而翠意閃現,極具厚實質感,絕無飄浮黯淡,黃彩鮮明而不俗。筆意稚拙可愛,諸彩相配得當,相互輝映。《匋雅·卷下十三》贊曰:“萬歷五彩,草昧初開,往往顯其拙相,……皆非尋常匠手所能幾及。”本品之面貌正是對前賢感悟的最佳詮釋。附品相報告。

3916 明嘉靖·青花戴勝桃樹紋盤

款識:“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22.5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說明:此盤侈口、淺腹、圈足,白釉瑩潤,青花淡雅,內底及盤外腹均為青花花鳥紋,構圖典雅,釉彩明凈。底有“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雙圈楷書款。明朝從太祖朱元璋開始,歷代子孫皆與道教有著不解之緣。朱元璋與名道士周顛仙形同兄弟,洪武時,朱元璋親撰《周顛仙人傳》以紀其事。名道士姚廣孝為朱棣(永樂帝)出謀劃策,助其奪取帝位。之后的正統、成化、弘治、正德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尊道,但到嘉靖時,明初定下的佛、道并尊、對道教既優寵又抑制的政策被一心事道的嘉靖破壞殆盡,嘉靖尊崇道教在明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桃是一個多義的象征體系。在人們的文化觀念中,桃蘊含著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著生育、吉祥、長壽的民俗象征意義。這些象征意義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潛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過民俗活動得以引申、發展、整合、變異。桃花象征著春天、愛情、美顏與理想世界;枝木用于驅邪求吉,以桃樹為題材的圖案在嘉靖時期有著特殊的宗教意義。

戴勝與壽桃繪于碗身,應為祝壽所用,嘉靖僅見,青花發色仿成化平等青,應為大禮議時期制作(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間,繼統之爭)此盤圖案特殊,寓意深刻,此類題材極少出現,所繪之青色澤妍麗,構圖嚴謹,畫法樸拙。胎釉精良,釉汁厚腴,為嘉靖御窯上等佳器。來源清晰,當為不可多得的佳器。附品相報告。

3917 明成化·青花洞石牡丹紋盤


說明:此盤胎體厚重,通體青花為飾。內、外壁繪纏枝牡丹,盤心以淡描雙青花線勾勒鎖子紋一周,從而形成開光,內繪牡丹湖石圖。工匠以青花線勾勒紋飾輪廓,以多個色階暈染,以青花濃淡表現花葉之陰陽相背,鎖子紋表現尤為精妙,新穎少見,足見匠心。運筆自然,多為一筆勾勒,繪畫水平極高,青花色澤較濃,并有黑色結晶斑,不似宣德之暈散,亦不像成化之纖細,秀逸之風別具。拍品尺寸、紋樣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天順青花牡丹紋盤極為相近,畫工、色澤較故宮藏品都更勝一籌,頗為不易。傳世少見,頗為珍貴。此類品種市場僅曾見一例,卻略小的一件,定弘治,于蘇富比香港,

3918 明嘉靖·青花龍紋捧盒

款識:“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高:15cm口徑:20.3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嘉靖一朝,內府所出御瓷制樣皆是百般奇巧,或玲瓏,或方器,或大缸,往往竭眾匠之力尚難為之,更有燒造難成之苦,百中不得一二之虞。本品即為其中質量卓越的一例,其形精巧怡人,盒體與蓋子母口套合設計,通體施釉清透肥潤。盒蓋描繪二龍爭珠圖案,兩條長龍在祥云之間圍繞寶珠飛舞,五爪騰空,身體扭曲,龍嘴大張,龍須細長,側首回望,極具動感。周圍再輔以纏枝蓮托八寶紋飾,整個構圖飽滿繁復,青花發色明快沈穩,為嘉靖官窯典型佳作。附品相報告。

3919 清乾隆·藍地青花龍紋盤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口徑:25.7cm高:4.3cm

估價RMB: 30,000-50,000

說明:盤內以青花留白技法繪云龍紋,紋飾分內外兩層,外層繪雙龍趕珠紋,內層繪側立戲珠龍。龍體、祥云、火珠、火焰、等輪廓以青花勾線描出,其余空間施滿青花作地色,龍形矯健靈動,張牙舞爪,須發后揚,描繪精細,作為底色的青花渲染呈現濃淡層次,增添了云龍所處空間的深邃感。

青花留白是伴隨著青花的產生而出現的一種繪制方法,在元代即已十分流行,青花留白技法在明清景德鎮御窯廠也有采用,本器釉層肥厚潤澤,青花發色淡雅,海水繪制細膩精致,留白畫法技術高超,實為清代景德鎮窯青花瓷器的精品之作。附品相報告。

3920 清道光·黃地粉彩“佛日常明”碗(一對)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直徑:16cm

數量:2

估價RMB: 250,000-300,000

款識:本品造型精巧秀美,里施白釉,瑩潤白皙,外壁敷施黃彩為地,上以彩料繪纏枝蓮紋,花瓣開合有度,色彩絢麗,間以礬紅飾四組金剛杵,纏枝蓮紋間設圓形四開光,開光內以粉色枝蔓紋為地,以藍料開光書“佛日常明”篆書吉祥語,書體俊秀古雅,色彩清亮明快,描繪工巧精細,洋溢出濃郁的西洋風格。此式“佛日常明”碗創燒自乾隆御窯,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文件》記載,“乾隆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碹得畫各樣花卉木樣四件并原樣盤二件持進,交太監毛團呈覽。奉旨:準照畫‘佛日常明’字黃地青番花盤樣式作七寸盤、五寸盤,大碗、小碗俱照此花卉樣做。欽此。”

檢閱道光朝檔案,最早記載燒造此式“佛日常明”碗為道光元年十二月,該年檔案記載“(廣儲司)收得九江新到道光款:……佛日常明琺瑯磁大碗壹百件、佛日常明琺瑯小磁碗捌拾件”。后來,道光二年內務府廣儲司要求九江關轉達御窯廠的燒造“御茶膳房”所需瓷器名單中有“佛日常明琺瑯磁鐘”、“佛日常明琺瑯磁大碗”、“佛日常明琺瑯小磁碗”三項,要求“每樣燒十數件”的記載,此性質屬于傳辦瓷器,等級頗高,是專供“御茶膳房”使用。

3921 清康熙·青花七月蘭花圖花神杯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銘文:“廣殿輕香發,高臺遠吹吟”鈐印:“賞”

口徑:6.2cm高:5cm

估價RMB: 280,000-300,000

說明:花神杯為康熙年間御窯廠燒制的成套時令酒具,只以五彩和青花兩類工藝燒造,素雅脫俗。每套共有十二只,代表著不同的月份,每月均配以一種月令花卉,其打破器物組合以對為單位的傳統設計觀念,而依月令之數為一套,紋樣裝飾更見佳妙,取十二月令花神為之,紋樣精妙,反映康熙一朝文人典雅的審美情趣,是為一代名品。傳世以一面花卉一面詩文的為多。此杯為十二月令花神杯之七月蘭花,其形雋秀怡人,小巧可愛,胎釉瑩潤似玉,質薄如紙,所繪青花筆觸細膩,色澤淡雅宜人,外壁一面繪數朵蘭花于山石間靜放,花枝纖弱,似正隨清風搖曳,另一面繪幾叢蘭草,甚為雅致,輕拈把玩間,彷佛微風送爽,令人在炎熱的七月倍感清涼。底部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款,細若米粒,尤見深妙,運筆遒勁,秀逸而不失鋒芒,可為康熙御窯至精之作。

3922 明成化-弘治·紅綠彩高士圖盤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7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紅綠彩是宋、金磁州窯最具特色的產品之一,在其時非常盛行,而且對景德鎮窯的彩瓷器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亦有紅綠彩品種。此盤口沿外撇,淺腹,平底圈足,造形小巧精致。盤心主題紋飾為人物故事。圖案色彩柔和,以紅、綠彩為主,人物形象生動,庭院景色描繪細致,筆觸簡略,揮灑自如,并繪有典型明中期風格云紋貫穿紋飾其中。全器色彩明艷繽紛,繪畫稚趣天成,風格熱烈奔放,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底心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字體筆力雄健,筆畫流利。器物上僅用紅、綠兩色繪畫,低溫燒成,紅者如棗,綠者發翠。紅綠二彩濃妍相映,其用色之巧妙,實難書表,紅綠轉換自如,絕無重復迭雜之處。且紅綠彩以其濃艷、奔放的繪畫和書法為瓷器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和健康的藝術精神,再現了古典、樸素而又健康的美,這是古人生命的張揚和藝術的輝煌。附品相報告。

3923 清雍正·青花一束蓮紋盤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35cm

估價RMB: 1,000,000-1,200,000

說明:本品敞口弧腹,下承圈足,盤形碩大規整,毫不變形。盤內外口沿及足脛處分別點綴卷草紋及回紋,內外壁滿飾纏枝花卉,盤心繪蓮花一株,搭配蓮蓬、水草、茨菰,共以錦帶束之。整器青花發色明艷蒼妍,紋飾勾繪婉轉流暢,花朵、枝葉等處均以重筆點染,以仿永宣青花鐵銹斑之意。一束蓮紋飾首見于宋代耀州窯,至明永宣時期,束蓮圖案已成為經典的瓷器紋樣,頗受世人青睞,此后歷代亦多有仿制,其中尤以康雍干三朝為盛,而三朝作品之中又以雍正器為最佳,此盤即為雍正御窯摹古佳作,品質卓絕,保存完好,頗為難得。附品相報告。

3924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蒜頭瓶

高:31.2cm帶座高:34.5cm

估價RMB: 350,000-400,000

說明:乾隆一朝崇尚摹古,追求融匯古今之精粹于一體,故其御瓷一項多見古為今用,又不乏創新活力,本品即為解讀此番造器精神的佳例。

本品造型取法于秦漢銅器——蒜頭瓶,長頸鼓腹,頸飾弦紋,顯然是取自內府典藏的古器為范而成,并且是歷史上瓷質蒜頭瓶當中與原物外型最為相近的,它與萬歷時期粗拙厚重的風格完全不同,彰顯出乾隆時代的摹古考究精神。其外型忠于原物,追求俊秀古雅之美,于此基礎之上則賦予新的裝飾風格,通體上下繪纏枝蓮紋飾,過渡清晰自然,在瑩潤細白的釉面襯托之下,令人頓生驚艷之美。全器皆以線描法繪就,運筆生動流暢,饒有風姿,其釉里紅妍麗無匹,紋飾清晰疏朗,布局虛實相宜,益生清新之氣,底款端正,筆力遒勁。本品質精而色妍,是為清宮珍罕之佳器。附品相報告。

3925 清乾隆·青花三多紋穿帶盤口瓶

高:22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此件盤口瓶取意于戰國晚期秦國青銅器之造型,明清兩代景德鎮皆有仿制。瓶盤口,長直頸,圓鼓腹,高圈足,足壁對應兩側有穿帶孔。造型挺拔俊美,釉面平整溫潤。瓶通體以青花描繪,青花色澤濃郁,略有暈散,頗得蘇麻離青之韻,口及頸分飾蓮瓣紋、回紋、如意云紋、蕉葉紋等,腹部主體以三多紋為主題紋飾,枝葉舒卷優美,花果飽滿圓潤,秀麗動人。整器造型端正大氣,青花發色蒼翠,為乾隆時期之佳品。乾隆帝好古成癖,并強調采古博今,這種審美取向在此件瓷器上體現得甚為明顯。附品相報告。

3926 清道光·粉彩落花流水游魚圖瓶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24.4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本品為道光官窯瓷器之雋品,全器白地以紅綠二彩繪就而成,外壁見瓣瓣落英,粉紅淡雅,徐徐灑落,逐波而流,淺翠苲草,緩緩飄零,眾魚逍遙,享受在水之樂,流水雖無畫筆繪出,但于諸物映襯之下,俱可感知,予人追尋流水之際,思緒已遠去,飄至生平所見最佳之勝景處,靜靜體會其寂謐,收獲不可言喻之意趣。其畫筆精美,于細膩之中見豪邁之氣,設色淡雅而質感逼真,花落之態,游魚之樂,皆隨筆而至,此絕非庸手可為。其構建出落花流水之意境皆為天下文人所喜,傳達出道光皇帝于政治余暇寄情自然之文人性情,再續雍正御瓷之雅韻,一反干嘉以來崇尚繁奢俗艷之風,凝聚了道光皇帝在瓷藝審美當中所追求淡雅清新之風格。

落花流水,語出唐代詩人李群玉《奉和張舍人送秦煉師歸岑公山》詩:“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怨離襟”句。明天順三年(1459年),王佐增補《新增格古要論》卷八“古錦”條謂:“今蘇州府有落花流水錦及各色錦”,說明此紋飾應最早源自絲織品圖案,后采用于明成化初期的斗彩杯上,入清以降,康熙雍正二朝瓷藝上皆喜以之裝飾。附品相報告。

3927 清乾隆·霽紅釉橄欖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28.5cm

估價RMB: 100,000-120,000

說明:霽紅創燒于明代早期,因作為皇帝御用,并用于禮敬天地日月的名貴紅釉瓷,故又名“祭紅”是清代官窯高溫銅紅釉的典范,而乾隆以后,霽紅釉色逐漸暗淡,再難恢復到盛世的水平。《歷代名瓷圖譜》中有云:“祭紅,其色艷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今雖懸千金購求亦不可得矣……”。

拍品造型秀巧,沈穩端正,外壁滿施霽紅釉,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艷麗,濃郁而不失潤澤,深沈華美,寶光內蘊,氣韻優雅。附品相報告。

3928 清乾隆·仿哥釉穿帶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31cm

估價RMB: 500,000-600,000

說明:瓶口呈四方倭角形,頸部對飾雙貫耳,鼓腹,長方形圈足。底部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器身通體施仿哥釉,釉質堅致細膩,釉色肥腴瑩潤,開片分明,金絲鐵線交錯,面呈灰青色。口部釉薄處微呈褐色,足際刷鐵黑色釉,乃仿宋哥窯“紫口鐵足”的特征。整體造型俊秀,挺拔大方,極富凝重古樸之感,堪稱乾隆官窯仿哥釉器個中翹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見。

貫耳瓶是乾隆時期流行的一種瓶式,由宋代官窯仿青銅壺式演變而成。清代出現仿哥釉瓷的高潮。乾隆時期,在各式仿古單色釉中,仿哥釉最為成功,工藝達至巔峰,神形兼備,釉色的質感和形制的凝厚都充分地顯現出來,幾可媲美哥窯舊器,并且在器形、功用等方面,皆有所創新。

3929 清乾隆·茶葉末釉荸薺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帶座高:36cm高:33.4cm

估價RMB: 580,000-650,000

說明:茶葉末釉原名廠官釉,是清雍正﹑乾隆時期御窯廠督陶官唐英在明代磁州窯所產黑釉器物基礎上的創新之作。其釉呈色穩定,因失透而顯莊嚴﹑沈穩;因窯變而形成黃綠變化,高雅精美。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廠官釉品種有三:蛇皮綠﹑鱔魚黃﹑黃斑點。后人習稱鱔魚青﹑鱔魚黃﹑茶葉末。據清代內務府檔案記載,乾隆皇帝曾多次過問廠官窯瓷器,如乾隆二年,皇帝傳旨:“廠官窯收小雙耳鼓款式不好,不必燒造。”乾隆三年,太監交一些器物交唐英燒制廠官窯瓷器,有“廠官窯葫蘆馬掛瓶、廠官窯六孔瓶、廠官窯四方雙耳杏元瓶……”等,可見此釉色在當時地位尊貴。此瓶造型圓渾飽滿,撇口,細長頸,溜肩,扁腹下垂,外侈圈足,因其狀如荸薺,故稱“荸薺瓶”,為清代的經典瓶式。器形規正,削足考究。釉面平整光潤,色澤深沈靜穆,其中夾雜著的黃黑色細小斑粒燦若晨星,盡顯大氣雅致,堪為陳設佳器。

3930 清嘉慶·灑藍地金彩夔鳳牡丹壽字紋瓶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30cm

估價RMB: 1,000,000-1,200,000

說明:本品可愛怡人,造型嬌巧,肩部與頸部相接之處有折肩處理,略見棱角,益見雋巧玲瓏之姿。胎質堅致瑩白,釉光滋潤厚腴,通體以灑藍釉為地,繪以金彩纏枝花卉紋為主題紋飾,口沿繪如意云紋一周。口沿下方至腹部繪描金主題紋飾,頸部上方繪變形體“壽”字,腹部交叉對稱間隔繪纏枝蓮紋,夾迭著圈曲柔婉的枝葉,構圖嚴謹,布局緊湊,繪畫精細,并用深淺不同的金彩描繪,增加層次的效果,纏枝蓮紋之間以“卍”標志裝飾,并且與枝葉間排列有序,分布得體,其間亦繪有數只夔鳳,相得益彩,足部飾仰蓮紋、回紋一周;整體雖裝飾華麗,卻毫無繁密之感。霽藍深沈凝重,金彩絢麗奪目,視之富麗華貴,品格非凡。底落“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礬紅款。全器上下皆精湛無比,可見匠人爐火純青之藝,登峰造極之境,是有清一代御瓷罕有之佳品。工序為,先以本金研磨極細兌合膠水,在霽藍地上繪畫,經低溫烘烤而成,出窯之后再以瑪瑙拭之,方現璀璨之色,光彩照人。


3931 清乾隆·仿官釉鳩耳尊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20cm

估價RMB: 1,500,000-1,800,000

說明:鳩耳尊、鋪首尊、羲耳尊等皆因仿上古青銅器造型而得名。此尊撇口,弧腹,圈足,頸部飾雙鳩耳銜環。通體施冰肌鐵骨般的仿官釉,器身滿布鱔血絲狀開片。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識,款識筆筆間斷,字體疏為硬朗,應屬乾隆早期官窯款識之風格。

鳩耳尊為雍正、乾隆皇帝深愛的藝術造型,古樸典雅。其造型被賦予各個品種,裝飾各類紋樣,如青花、斗彩、青花黃釉、窯變釉、仿官、仿哥、仿汝等。鳩耳含有長壽之意,《后漢書》中有“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的記載。

此件鳩耳尊屬仿官釉瓷,其色釉如淚似冰,觀之寒意沁心。整體釉色凝澤失透,寶光內蘊,古樸大方。器身光素不事雕飾,尤顯溫婉爾雅、風韻雋永。置于案頭,可解思古之幽情,可定情緒之紛擾。令人心曠神怡,不忍釋之。

3932 清乾隆·粉彩山水圖燈籠瓶

高:24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乾隆時期瓷器燒造品種豐富,種類多樣,裝飾華麗,令人贊嘆。本品以燈籠瓶為底,取其形之雋秀,得其身之平直,展示山野幽居圖。畫中重巒迭嶂,峭壁如削,流云迤邐,縈回曲折,松蒼林茂,顧盼生姿,茅舍數間,掩映其中。另見水天一色,漁舟唱晚,老者佇立江岸,左右之景括含天地之鐘靈,山川之毓秀,儼如畫屏。其構圖虛實相生,筆墨疏秀清潤,山石尤稱佳妙,淡皴濃苔,毫鋒穎脫,墨法精微,令人嘆止。施彩清薄妍美,設色淡雅雋永,有超然塵外之趣。附品相報告。

3933 清道光·檸檬黃地纏枝花卉粉彩通景嬰戲圖瓶

款識:“慎德堂制”四字雙行楷書款

高:29cm

估價RMB: 700,000-800,000

說明:此瓶撇口,長頸,圓腹,外撇圈足;頸部飾黃地粉彩纏枝蓮及蝙蝠、壽桃、石榴、桔等吉祥圖案,寓意吉慶年年,與主題涵義相呼應。腹部飾白地粉彩嬰戲圖,庭院之中諸童嬉戲于洞石、花樹之間,或執玉磬,或持如意,或折桂花,或撲彩蝶,或逗鵪鶉,或捧寶瓶,神態生動自然,頭梳發髻,臉龐圓潤,體形豐腴,衣飾華麗,情態各異,專注于游戲之中,于無聲處讓人感受到無限的童趣。其繪畫精細入微,神形俱佳,兼取成化、嘉靖二朝筆意,孩童臉部均以極淡的淺紅色渲染,效果接近膚色,細潤如真。服飾設色之豐富細致,亦令人嘆絕。前后十三位孩童之衣飾皆無重復,而且一衣之中色彩變化多端,竭盡畫匠之能事。所見衣褶線條細勁流暢,與色彩配搭相得益彰。紋飾寓意“福壽綿長”、“多子多福”,人物形象生動可愛,栩栩如生。所敷設彩料精妍,于瑩潤細白的胎釉映襯下,絢麗而不失含蓄,風格淡雅清逸,與乾隆上品者不分伯仲。底施勻凈的松石綠釉,署“慎德堂制”款,筆道清勁,規整如章。

3934 清光緒·淡綠地墨彩梅鵲圖花盆一對

款識:“大雅齋”“天第一家春”

高:15.5cm長:17.5cm寬:13cm數量:2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說明: 器呈梯形,口沿平直,斜直壁,平底,下承四云頭形足。花盆內施白釉,口沿飾藍彩回紋邊飾,四壁通景繪淡綠地墨彩梅鵲圖,題“大雅齋”、“天地一家春”橢圓形印章,均為清朝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專用款識。色彩淡雅,畫工精細。成對保存,殊為不易。附品相報告。

3935 清乾隆·天藍地粉彩寶相花紋花盆

直徑:17.5cm高:9cm

估價RMB: 450,000-500,000

說明:室內瓷質花盆主要流行于雍正乾隆二朝,雍正一朝花盆多以顏色釉為主,乾隆時期則品類豐富,斗彩、粉彩、顏色釉、青花均有,但制作數量較少,唐英榷陶期間僅見一例燒造記載,如乾隆五年《活計檔·記事錄》載:“十二月二十一日,司庫白世秀、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唐英燒造得各種有連(同“奩”)磁花盆二十四件,各種無連磁花盆四十二件持進,交太監高玉等呈覽。奉旨:著將有連磁花盆八件,無連磁花盆十二件交南花園,其余各種磁花盆俱交圓明園園內總管王進忠栽花用,不必收貯。欽此。”由于經常使用緣故,至今所見品相完美者甚罕。

本品花盆造型為八瓣葵口式花形,成形難度極大。花盆為唇口,描金,下承如意云頭四足,小巧精致。內里通施松石綠釉,厚潤均勻。外壁以天藍彩為地,上繪描金粉彩纏枝西番蓮圖案。紋飾布局繁密,彩料鮮妍絢麗,西洋技法運用嫻熟,具有富麗堂皇的宮廷喜慶色彩。此類纏枝蓮紋繪畫方法始見于乾隆初年,為仿制掐絲琺瑯器為考,于后世宮廷彩瓷之裝飾影響深遠。

3936 清早期·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

款識:“博及漁人”四字雙行篆書款

帶座高:22.5cm

估價RMB: 150,000-160,000

說明:此像為德化窯制,胎體致密,色澤溫潤如玉。觀音呈坐臥姿,雙手交迭于胸前。五官清秀,雙目微啟下視,雙耳長闊,身著寬袖長衣,胸前垂飾蓮花形瓔珞串飾,樸素淡雅。雙手籠于衣袖中,右腿纏繞于裙尾中。衣裙隨體,簡潔流暢,裙擺如花綻放。德化窯觀音像主要分為立像和坐像兩種,作者轉以德化窯何派著稱的衣褶技法代之,只見衣褶斷而能續、柔中藏剛。像背后上方印陽文方印“博及漁人”。“博及魚人”款早在明代便已使用,因帶此款之作,均為難得珍品。

3937 北宋·定窯刻花雙魚盤

直徑:17.8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說明:定窯窯址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一帶,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一大磁窯體系。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后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產品以白瓷著稱,北宋及金是其極盛時期。

此盤敞口,淺弧腹,腹部出筋裝飾,矮圈足,造型規整大氣。通體施白釉,釉層輕薄有光澤,碗內細線刻劃雙魚紋,并輔以細密的水波紋,圖案生動,裝飾簡潔。

3938 宋·白釉葵花形盞托

高:3.8cm直徑:11.2cm

估價RMB: 100,000-120,000

說明:盞托作六瓣葵花形,上置圓圈形高臺以盛接盞,中空,下承圈足,為仿金銀器造型。胎骨勻薄,透光見影。胎質細膩潔白,通體罩以透明釉,顯出純白底色,釉色白中微閃黃,為煤窯燒制的特征,釉面純凈,瑩潤光亮。

3939 北宋·定窯刻花萱草紋折腰盤

高:4cm口徑:20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明曹昭《格古要論》古定窯文獻:“古定器,俱出北直隸定州。土脈細、色白而滋潤者貴,質粗而色黃者價低。外有淚痕者是真,劃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繡花者次之。

盤作六瓣花口,斜直壁,折腰內收,圈足,為覆燒而成,口沿芒口。胎體堅細潔白,修胎規整勻薄,至口沿處漸薄。盤內以刻劃花技法滿飾萱草紋,紋飾滿密,刀工流暢自然。

3940 北宋·定窯白釉執壺

高:19.3cm

估價RMB: 300,000-400,000

說明:執壺又稱水注、注子,是唐宋時期的酒器。從瓶罐中承酒,分注于酒盞中。

壺直口,斜折肩,圓腹,下部漸收,足微外撇。胎體勻薄,胎質潔白。通體施透明白釉,僅足端無釉,壺身轉折積釉處略泛藍,為五代到北宋早期釉色特征。通體光素,僅頸中部與肩腹交接處各飾有弦紋一道,與簡潔端莊的器形中更添一分靈動,體現出宋瓷器形中的韻律美感。

附:品相報告。

3941 南宋·龍泉窯仿官蓮瓣碗

高:6cm口徑:12.7cm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此碗敞口,弧腹,圈足。胎體勻薄,胎質細膩。通體施粉青色仿官釉,釉色粉嫩,釉面潤澤,有玉質感。足端無釉,露磚紅色胎骨。此件器物內壁光素無紋飾,外壁裝飾刻花蓮瓣紋,瓣面豐滿凸起,中有棱脊,細長挺拔,堪稱龍泉窯同類品種中的佼佼者。

3942 南宋·龍泉窯官式蓮瓣盤

高:4.2cm口徑:16.4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盤敞口、淺弧壁,圈足。圈足削修規整,足墻細窄,外壁刻仰蓮瓣紋一周,蓮瓣寬大古拙,這些都是龍泉窯官式蓮瓣盤的特征。尤其通體施粉青釉,釉色天青粉嫩,釉面肥潤又如凝脂,釉質溫潤如冰似玉,釉層金絲鐵線狀開片下隱現冰裂紋開片,官氣十足。

3943 元·龍泉窯水月觀音像

高:27.4cm

估價RMB: 300,000-400,000

說明:觀音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輕放在右膝上,神態安詳,坐姿閑逸,典型的水月觀音式樣。從打扮上,身穿天衣,下著長裙,胸前及衣裙上飾串珠瓔珞,腕戴臂釧,全身裝飾華貴而不失繁縟。觀音通體施梅子青釉,面部、手、足等露出身體部分無釉。這尊觀音開相與首都博物館藏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像風格類似,應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3944 明·“天之美祿”銘龍泉窯方碟一對

長:10.6cm寬:10.6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說明: 碟作方形,四壁貼合,下承方圈足,成型工藝較圓碟困難很多。碟內四壁各開一窗,飾銘文“天、之、美、祿”,寓意吉祥,碟心裝飾天祿(天鹿)及祥云,工藝考究,成對保存,更為難得。

天之美祿出自《漢書》:“酒者,天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最早為形容美酒,后泛指為天命福祿的吉語。

3945 南宋·湖田窯花形碟一組四件

高:1.5cm直徑:10.5cm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碟作五瓣葵花形,唐宋金銀器亦件同類造型。花口、折沿、瓜棱形壁,臥足,底足見墊燒痕,俗稱糊米底。胎質潔白,胎體勻薄,透光見影。通體施青白釉,釉色呈湖水藍,純凈瑩潤。一組四件,保存完好,實屬難得。

附:品相報告。

3946 南宋·湖田窯觀音坐像

高:15.5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觀音菩薩頭戴花蔓寶冠,寶冠正中飾一坐佛。面如滿月,神態慈祥。半跏趺坐,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輕放在右膝上,體態自然。身著袈裟,胸前佩戴寶珠。身旁立一寶瓶,座前棲立一只鴿子,回首仰視,似與菩薩視線相呼應。更為難得的是菩薩身后帶一佛龕,龕身雕塑成山石嶙峋狀,菩薩彷佛置身自然的山崖洞穴中,構思巧妙,制作精微。同類器在湖田窯中極為罕見,唯有一例青瓷觀音坐像可供參閱。

附:品相報告。

3947 南宋·湖田窯印花執壺

高:7.5cm

估價RMB: 40,000-50,000

說明:此類小執壺又稱“水注”,應是古代文人磨墨時用來裝水、滴水的文具,注水于硯面供研墨之用。

壺直口,溜肩弧壁弧,平底無釉,邊緣見三塊黃褐色墊燒痕。肩部前后置彎流和扁帶柄。壺身模印纏枝蓮瓣紋,空隙處滿印珍珠地。紋飾清晰流暢,飽滿靈動。連笠帽狀蓋,蓋面印朵花紋,邊置管狀系鈕。外壁施青白釉,釉光透亮,瑩潤光潔,積釉處泛湖水綠色,沁人心脾。整器胎釉俱佳,形美工精,品相完整,可謂同類器中精品。

3948 南宋·湖田窯青白釉蛋殼缽

高:8cm直徑:10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缽束唇口、豐肩、橢圓形腹、平底,造型娟秀挺拔。底足墊瓶墊燒、露湖田窯典型的糊米底。胎質堅細,胎體勻薄,如蛋殼般透光見影,故名蛋殼缽。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閃青,釉色淡青怡人,釉面瑩潤,為湖田窯美品。

缽為比丘尼所持法器之一,多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瓷質的缽較為少見。考古數據顯示,瓷缽多發現于高等級寺院的地宮之中。

3949 北宋·湖田窯青白釉狻猊鈕執壺

高:24.3cm寬:16.5cm

估價RMB: 600,000-800,000

說明:壺作六瓣瓜棱形,蓋上部置一蹲獅狀狻猊鈕,獅右前爪踩一繡球,昂首挺胸,直視正前方,形態栩栩如生,下塑仰覆蓮瓣兩層,蓋身亦作六瓣瓜棱形,與壺身相呼應。壺身直口、折肩、彎流、弧腹、圈足、頸肩處刻腹蓮瓣紋,與壺蓋相呼應。壺流下貼塑如意錦地紋飾,并刻畫出龍口銜流狀。與流對稱壺柄下部貼塑一凸起獸首圖案,與流下瑞獸相呼應,別具匠心。

狻猊為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五,形似獅子,喜靜,好蹲坐,喜煙火。此壺蓋狻猊作蹲獅狀,昂首,張口怒目,舌唇上卷,背批鬃毛,尾呈蕉葉狀上卷。獅子不僅為佛教中的護法神獸,更是百獸之王。此壺整體設計精巧,紋飾清晰,刀法犀利,造型線條流暢。蓋上雄獅傲立,大氣天成,頗具青白瓷壺之王者風范。

3950 北宋·十月款越窯刻花牡丹紋蓋罐

款識:十月

高:12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說明:罐身斂口,圓肩,鼓腹,圈足。腹壁四面海棠形開光,內剔刻盛開的牡丹,開光之間刻劃花葉紋。蓋上置花苞形鈕,下剔刻花葉紋,與罐身相呼應。深刻淺劃,紋飾精細,經脈畢現。整器猶如含苞待放的牡丹,亭亭玉立。此設計體現了越窯匠師超凡的想象力,觀察自然界之物狀,提梁其內在形與氣,洗去其外在鉛華,把自然美升華成藝術美。罐釉色青翠可人,釉面瑩潤亮麗。流傳有序,更為難得。

3951 唐·越窯青釉捧盒

高:8cm直徑:15.4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此粉盒即為越窯典范,上下子母口扣合,釉水屬秘色,器身光素如一輪皎潔的滿月。盒子下部有支釘一周,為滿釉支燒所致。其匠心之處在于盒子不設圈足,穩定系數卻很高,饒有趣致,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水平。

唐代蓋盒,多見小器,或為文房印具,或作閨房之器,存放粉、黛、朱之物,而碩大若本品者十分稀少,且能流傳至今者,更是鳳毛麟角。

3952 北宋·青釉劃花鴛鴦紋粉盒

高:4.3cm口徑:10.2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粉盒深圓腹,高圈足外撇,支釘燒,蓋微隆,蓋面平整。蓋面邊沿起棱線兩道,內用細線劃花技法裝飾雙鴛鴦紋,兩只鴛鴦首尾相接,回首對望,情態生動,刀法嫻熟,充滿藝術魅力。通體內外施青釉,色澤青綠,為宋代粉盒佳品。

3953 五代·越窯秘色瓷缽

高:5.3cm口徑:15.5cm

估價RMB: 220,000-280,000

說明:“秘色”一詞最早出自晚唐詩人周輝《清波雜志》云:“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過去一直把胎釉俱佳、釉色青翠的越窯稱為秘色。1987年陜西扶風縣青瓷器,在物帳上這批瓷器記載為“瓷秘色”,從而揭開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紗。

缽斂口,斜弧壁,平底,底足泥條支釘墊燒,廣口小足,器形娟秀。通體施翠青釉,釉色純凈,不負“九州島島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之美譽。釉面瑩潤,如冰似玉,有無中生水之感。同類器可參考康陵出土越窯秘色瓷缽,康陵為吳越國王錢元瓘王后馬氏陵墓,其出土越窯當屬秘色瓷無疑。

3954 遼·三彩如意綬帶紋花口粉盒

高:6.5cm口徑:9.3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粉盒作菱花形,平底,三支釘墊燒。粉盒蓋上裝飾如意綬帶紋,輔以戳印的連珠紋,為遼代典型的紋飾。通體內外滿施釉,不露胎,僅底足露出三個細小的支釘燒痕,工藝考究。釉色呈褐、綠、黃、白等多種色調,釉色恣意流淌,甚為華美,反映出盛世氣度。

3955 唐·定窯白釉渣斗

高:8.7cm口徑:11.5cm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渣斗在宋代是作為茶具使用,河北唐縣出土一套六件唐邢窯茶具和陸羽像,其中有一件就是渣斗。

渣斗喇叭形口,束頸,球腹下垂,玉環形底。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微閃青,為定窯早期用柴燒制的特征。釉面瑩潔,如冰類玉。

3956 唐·盈字款邢窯小執壺

款識:盈

高:11.8cm 通徑:9.5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說明:壺為敞口,圓唇,高束頸,溜肩。長鼓腹,向下漸收出圓餅狀實足。肩部一側出短直流,一側出雙圓泥條帶狀柄。通體施白釉,釉色微泛青,釉面細潤,光澤感強。足底澀胎,胎白泛灰,質地細密堅硬,近足心處陰刻“盈”字款。整器制作較一般邢窯更為精細,造型端莊大方,為唐代邢窯代表作品,且品相保存完整,殊為難得。

“盈”字款瓷器是邢窯專為唐大盈庫特別燒制的貢品。唐大盈庫見于文獻記載,稱“百寶大盈庫”,簡稱“大盈庫”,屬皇帝直接支取的私庫,庫中之物的取用,取決于皇帝本人的旨意,而且多以宦官主領其事,庫中之物的出處,一是賞賜,二是用于緊急國情下的支出,所以大盈庫又被稱為“中藏”、“ 內藏”、“ 禁藏”、“ 內庫”、“ 中庫”等。

3957 唐·盈字款邢窯瀝粉堆花卉紋倭角方盤

高:2.3cm 邊長:12cm

估價RMB: 600,000-800,000

說明:盤作四方倭角形,斜直壁、平底,足底無釉,刻盈字款。倭角處起棱線并裝飾繩紋, 盤壁和底連接處裝飾繩紋帶以區隔紋飾。盤壁及盤心以瀝粉工藝裝飾花卉紋,紋飾凹凸有致。倭角方盤的器形源于金銀器,其采用的瀝粉裝飾亦忠實地模仿了金銀器上錘碟浮雕紋飾效果。相類器形和工藝可參考香港佳士得2018春拍定窯瀝粉堆花官字款方盤一對。

3958 宋·哥窯蒜頭形水滴

高:4.5cm

估價RMB: 500,000-600,000

說明:此哥窯水滴作仿生蒜頭形,多瓣形身,上以蒜頭為流以出水,中部置一小口以注水,平足內倭,墊餅支燒露棕黑色胎骨。外滿施月白色灰青釉,釉面厚潤猶如凝脂,如冰似玉,寶光內蘊。口沿由于釉水流淌,釉層較薄,略呈紫色,底足露棕黑色鐵胎,正所謂“紫口鐵足”。周身紋片致密,靜穆古雅,深者呈紫黑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為南宋哥窯最典型之特征。

3959 北宋·定窯白釉花口盤

高:3.2cm直徑:15.2cm

估價RMB: 120,000-180,000

說明:定窯是唐宋時期我國北方地區聲譽最高、影響最大的窯場之一,為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一。其窯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陽縣境內,因曲陽縣在古代隸屬定州,故名定窯。其造型規整、胎質潔白、釉質溫潤,深受時人喜愛,金代劉祁在《歸潛志》中稱贊定窯: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不僅如此,定窯還一度為燒造宮廷和官府定瓷御用貢瓷。

覆燒也有缺點,即為防止器口與墊圈粘連,口部不能有釉,必須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骨,這樣就形成毛口,俗稱“芒口”。

3960 宋金·官字款定窯印荷花紋碟一對

高:1.4cm口徑:11cm

估價RMB: 700,000-900,000

展覽及出版:《宋代文物展》,香港東方藝術周,2016年,第22、23頁。

吳繼遠為香港知名策展人、收藏家和古董商,60年代末于香港中文大學畢業,接手了父親的古董店“聯齋古玩店”,后曾于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前身)擔任助理館長,2001年成立繼遠美術,先后策劃過多次展覽。吳繼遠先生有相當的書法功力,其藏品錦盒上的題簽均是親自提寫。

3961 北宋·定窯瓜式提梁壺

高:14.8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說明:注壺,作六棱圓瓜形矮圓壺身,頂面圓凹下,中間留有小圓口,口上覆以隆起如橋的葉狀泥片;小短流;提梁作十字形,兩側泥條搭接于前后向的提梁上,提梁與器身相接處貼飾瓜葉三片,葉呈菱形或三角形,各壓印紋理,使提梁宛如瓜的藤蔓;矮圈足,足底緣無釉,露白胎;足內平底,底部蕩釉不勻整;器施牙白釉,釉色勻潤,外壁留有刷絲旋痕及上釉時的工具遺痕;并見兩處褐色雜點。 全器造型以瓜實為主題,貼飾也均以瓜葉相生相伴,十分具有巧思。其堅致細白的土質,瑩澤的釉光,當系北宋前期定窯制作的精品。

3962 宋·定窯刻劃花荷花紋粉盒

高:5.7cm口徑:12.2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粉盒子母口蓋盒,蓋面隆起,至頂漸平,直壁內收。蓋身亦直璧內收,與蓋相呼應,脛部折收,小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微閃黃,為煤窯燒制的特征,釉面溫潤,如冰似玉。蓋面以極細的刻劃工藝裝飾蓮荷紋飾,在水波蓮葉的掩映下一朵荷花含苞待放。此粉盒精工細作,為定窯美品。

3963 北宋·定窯白釉執壺

高:20cm通徑:16cm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說明:這件定窯執壺壺頸中直、壺身圓而碩、向下漸收、壺柄細巧而線條流暢婉轉,上裝飾卷草紋,流短而小、向上微彎弧度和諧,原配壺蓋保存完好。通施白釉,潔凈素雅,下承圈足,足底見胎,胎質泛黃。

此件執壺造型簡潔大氣,不作細摳。配合肥碩的壺身顯得端莊韻雅,極富宋代樸素清雅的審美特點。且原蓋保存完好,殊為難得,頗具收藏價值。

3964 南宋·建窯烏金釉盅杯

高:5.2cm口徑:8.8cm

估價RMB: 150,000-180,000

說明:建窯窯址位于今福建建陽,在宋代盛產黑釉瓷盞而聞名于世。以水吉鎮窯制品為最佳,北宋后期曾為宮廷燒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盞,并于器底刻“進盞”“供御”字樣。

盞敞口、弧壁,淺圈足,盞腹極深,故名盅杯。深褐色胎,胎骨厚重。通體施烏金釉,釉色如漆器般烏黑發亮。宋徽宗在《大觀茶論》里談論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其中的盞貴青黑說的正是這種建窯烏金釉盞。因烏金釉底色深黑純凈,便于觀察湯色,故宋徽宗斗茶以烏金釉盞為珍。

3965 宋·淄博窯黑釉線條壺

高:17cm通徑:15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說明:壺直頸,口沿外撇,折肩,短流,圈足,頸兩側置葉形雙系。通體施黑釉,近足處露胎,釉邊緣呈滴垂狀。腹部裝飾起線紋,此技法多見宋、金時期的山東淄博窯產品中,是胎體表面擠出泥漿,然后再連同胎體一起施黑釉,燒制過程中,因釉變薄而露出“筋線”,與器身黑釉形成鮮明的對比。此壺造型圓潤,器形規整,壺身僅以多道凸線紋裝飾,別無他飾,簡潔大方,值得賞玩。

附:品相報告。

3966 宋·懷仁窯油滴盞

高:4.3cm口徑:9cm

估價RMB: 180,000-250,000

說明:盞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大小不一,形似油滴,故名油滴盞。“油滴”的形成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后析出晶體所致。在黑色釉面上呈銀白色晶斑者稱“銀油滴”。宋代隨著點茶、斗茶的流行,特別重視黑釉系茶盞,影響所及,南北名窯皆見生產,山西懷仁窯的油滴盞在胎土、釉色、形制上在北方諸窯中實屬上乘。

3967 北宋·建窯虹油滴天目盞

款識:鼎固

高:7cm口徑:12.3cm

估價RMB: 900,000-1,200,000

說明:此盞口沿微撇、斜弧壁、圈足,略作斗笠形。圈足下墨書“鼎固”二字,取“如石之堅,如鼎之固”,其意一為盞之質量,如金石鼎固,二為主人之地位,在朝堂之上如鐘鼎柱石。通體施黑釉,釉黑如漆,稠如凝脂,光亮如鏡。釉面散步油滴狀斑點,狀如飛瀑擊滔,斑點周圍閃耀著藍紫色光暈,遠觀之猶如虹入溪澗,近觀之猶如深邃之宙宇,繁星閃爍,虛無飄渺,神秘莫測,凝視之令人心潮起伏。

3968 明或更早·官釉雙耳簋式爐

高:5.5cm通徑:7.9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爐唇口微侈,束頸,鼓腹略垂,口沿下部與腹部之間置一對略呈方折的蚰耳,為南宋官窯制式。器身外壁大開片,器內遍布金絲鐵線狀開片,釉色瑩潤純凈,圈足露胎無釉,胎骨呈棕褐色,底足均布五枚支釘痕。器型比例協調,線條婉轉,釉色溫潤。

3969 唐·鞏縣窯白釉香熏

高:7.2cm直徑:7.7cm

估價RMB: 40,000-60,000

說明:鞏縣窯是唐代重要磁窯之一,在今河南鞏縣。以生產唐三彩而聞名于世,同時生產白瓷,其中一部分作為貢品。此香熏為鞏縣窯燒制,器形典雅,釉色純凈,為書房雅器。

唐宋以來,中國藝術文化發酵成熟。在文人階層的引領之下,琴棋書畫漸為時尚,衣食住行均有講究。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熏香也開始發展成為一種藝術,一種生活方式。北宋王禹偁在《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有言,“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慮”。

3970 唐·絞胎團花紋枕

高7.8cm長:16.2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說明:枕作圓角梯形,前窄后寬,前底后高,形制規整,典雅大方。正面及四壁絞胎裝飾,黃褐諸色釉水自然交融。枕面絞胎貼飾數朵盛開的團花紋,線條婉轉流暢,紋飾富麗堂皇,為唐代典型的裝飾題材和風格。四壁絞胎花紋自然不羈,流動萬千,如一幅傳統水墨繪畫,似有漁舟唱晚、夜游赤壁之意境,這種絞胎所呈現出的花紋完全是偶然形成的,更有巧奪天工之妙,可遇而不可求。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此枕釉面極為光亮,側視之在熠熠光影下細碎開片猶如蜻蜓翼翅在顫動,從唐代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3971 宋金·懷仁窯油滴蓋碗

高:9.8cm直徑:10.6cm

估價RMB: 150,000-180,000

說明:碗斂口,深腹,圈足。蓋面隆起,上置瓜蒂形鈕。通體施黑釉,近圈足處飾褐色護胎釉,為山西懷仁窯獨特的工藝。釉面晶瑩光潤,滿布金色油滴狀鐵銹斑紋。“油滴”的形成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后析出晶體所致。在黑色釉面上呈黃色晶斑者稱“金油滴”,較為珍罕。

3972 南宋·龍泉窯蓮瓣紋蓋碗

高:9.8cm直徑:11.5cm

估價RMB: 120,000-180,000

說明:蓋子口,弧頂,中央有一小蒂鈕,為南宋龍泉窯工藝特征,南宋以后蒂鈕越來越高大。蓋與碗身外壁刻蓮瓣紋裝飾,蓮瓣寬大,中部有一道凸脊,南宋以后蓮瓣漸漸變窄長。通體施粉青色厚釉,僅口沿和足端未施釉,呈赭褐色火石紅。蓮瓣蓋碗是龍泉窯典型器物,公私收藏屢見不鮮,但如此蓋碗釉色瑩潤粉綠、蓮瓣刻劃有力者實不多見。

3973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爐

高:13.6cm口徑:16cm

估價RMB: 400,000-600,000

說明:宋代盛行仿古復古風氣,流行仿青銅器式樣的瓷器器皿,此爐的造型是仿照青銅器鬲的形制,敞口,折沿,短頸,圓腹面,下承以三足,爐頸,腹通過曲直的線形對比,突出了器物飽滿圓潤的特點,爐的腹部由堆貼凸起三棱紋線延至足部,逼真的模仿了銅器出筋的裝飾效果。此爐器形碩大,釉色粉嫩純正,為龍泉窯鬲式爐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3974 元·龍泉窯龍紋盤

高:7cm直徑:33.5cm

估價RMB: 300,000-400,000

說明:盤折沿、淺弧壁,圈足滿釉支燒,足底一圈露胎,澀圈規整,為墊圈支燒痕跡。從露胎處可見瓷盤胎質極細膩,為元代龍泉高等級器物之特征。盤外壁裝飾仰蓮瓣紋,內壁刻畫水波紋,盤心以一圈弦紋區分,內貼云龍趕珠紋飾。通體施翠青釉,釉色青翠,為元龍泉窯精工力作。

此盤最大的特點,一是紋飾極精細清晰,二是露胎處有紅漆書編號,該處理方式是美國博物館館藏器物入庫時常見的標記方式,推測應當是由美國某博物館舊藏,器出名門,流傳有序,更為難得可貴。

3975 宋金·耀州窯卍字紋三獸足爐

高:8.5cm口徑:12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耀州窯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西南黃堡鎮,以翠青的釉色和剛勁的刻花著稱,其品質超卓,至北宋時盛極一時,成為中國一大窯系。耀州瓷以盤、盌為大宗,立件瓶爐尤為惜賞。

此爐造型仿自商周青銅器,古樸典雅,香爐小器大樣,口沿外翻,鼓腹,三足外撇。口沿部飾弦紋,頸部飾雙層仰蓮瓣紋一周,主題紋飾為卍字紋錦地一周裝飾爐腹,刀法利落方,紋飾舒卷自然。三足模印獸面,雄壯有力。通體施翠青釉,色如艾草,質若碧玉,至于胎體凹凸處,釉色濃淡相宜,甚為雅觀。

附:品相報告。

3976 宋·耀州窯青釉瓜棱缽

高:8.3cm直徑:14cm

估價RMB: 40,000-60,000

說明:缽直口,束頸折肩,下承瓜棱形腹,圈足,器形俊秀,上侈下收,給人一種升騰的力量感。胎骨堅細,胎體勻薄。通體施青釉,釉色呈耀州窯典型的橄欖綠色,青翠通透。此件器物體型碩大,制作精細,較為罕見。

3977 宋·耀州窯刻花摩羯紋海碗

高:9cm口徑:23cm

估價RMB: 180,000-250,000

說明:此碗體型碩大,直束口、斜直壁內收、圈足,略作缽式。此碗裹足滿施青釉,墊足裝燒,足底刮釉,粘砂較少。胎色灰白,瓷化程度高,堅實致密。通體滿罩青釉,釉水光澤瑩潤。碗內篦劃波浪般的水波紋,水波層層迭迭,波濤磷磷,四尾魚、游鴨、鴛鴦自由地游蕩其中,碗心波濤深處兩條摩羯魚張口甩尾,似要躍出水面,形象生動。

3978 宋·當陽峪窯鷓鴣斑葵口盤

高:4cm直徑:17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說明:盤作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器形纖雅利落。胎質潔白,胎體勻薄,近口沿處削切成圓潤細口。通體施紫金釉,釉面點綴以鷓鴣斑紋,斑紋從盤心向外發散,猶如流星飛速掠過天幕,酣暢淋漓,優雅迷人。同類風格器物可參閱樂從堂1200萬拍出的“定窯黑釉鷓鴣斑葵式盤”。

3979 宋金·鈞窯天藍釉淺盤

直徑:13.6cm高:3.4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盤敞口、淺弧、矮圈足,圈足削修規整。通體內外滿施天藍釉,釉面均勻,釉光潤澤。口沿釉薄,隱隱映出胎體而顯褐色。圈足過釉,為金代鈞窯特征。此盤形制雖簡約,但器壁至口處外張,下壁急劇內收,拉坯成型難度頗高,使盤形淺敦而又顯俊秀。器身周正,搭配以純凈的天藍釉色,更顯潔雅之美觀。

3980 南宋·龍泉窯仿官釉鬲式爐

高:11.5cm通徑:14cm

估價RMB: 250,000-350,000

說明:爐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飾弦紋一周,腹部與三足對應處飾起三條直棱線,為模仿青銅鬲合模時的范線。通體施粉青釉,有開片,局部開片經氧化成“金絲”狀態,足部露胎處顯灰色。

此爐造型仿青銅鬲式爐,釉色青翠幽雅,周身有金色開片,愈顯古樸,為龍泉窯的上乘佳作。

3981 南宋·吉州窯彩繪海水紋膽瓶

高:16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瓶唇口外翻,長頸下部漸豐,腹鼓至接近底部收斂,圈足略寬外瞥,足墻刷棕褐色護胎釉。瓶身黃地褐彩,繪海波紋。以水波、水紋為主題,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景色。波紋氣勢之美是作品表現的中心,吉州窯匠師將這看似單調的主題畫出了動人心魄的魅力。中國傳統繪畫中,最為生動展現水的波紋形態之美的,是宋代的小品畫。其中最有名的是馬遠的《水圖》小品長卷,此瓶中的海水紋即與馬遠《水圖·長江萬頃》卷相類。

3982 南宋·吉州窯玳瑁梅瓶

高:32cm

估價RMB: 300,000-500,000

說明:梅瓶也稱'經瓶',唐宋時較為流行,既為酒具,亦為賞器。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吉州窯瓷雖以盌類為大宗,但南宋末年至元朝年間亦偶見少量立件。

此梅瓶唇口、短頸、豐肩筒腹,平底內削修成圈足。瓶外施玳瑁釉,漆黑的底色配以金色及金棕色斑紋,裝飾效果強烈。玳瑁釉屬于窯變花釉,是以黑黃兩種色調的釉仿玳瑁甲殼色澤燒制的。其做法是在器物上先施鐵含量較高的釉,再隨意點染鐵含量較低的釉,燒成時產生互相交融流淌的效果。其花色變化無窮,但總不失玳瑁甲殼特有色調,并因二次上釉的原因而形成凹凸不平的三維效果。

3983 南宋·龍泉窯仿官米黃釉鬲式爐

高:7.6cm口徑:8.1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爐寬折沿,束頸,鼓肩,袋形檔,實足跟。腹至足部側面貼有豎扉棱,為仿青銅鬲之造型惟妙惟肖。此種造型鬲式爐多見于南宋官窯,為專供皇帝祭祀或陳設之用,存世罕珍。爐通體施米黃釉,釉面瑩瑩冰片極富美感,大小適中,可作文房琴爐之用。

米黃釉是龍泉窯特殊品種,一般產于龍泉大窯和溪口窯。南宋杭州皇城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米黃釉瓷片,說明當時這種釉色是受到皇室追捧而特意燒制,恬靜的釉色再配以深邃的冰裂紋開片,更顯出的高雅的官味。

3984 南宋·青釉三足水滴

高:8.2cm

估價RMB: 300,000-400,000

說明:水丞式樣新穎,精巧不凡。造型飽滿,盈手可握。上開小圓口,極短頸,球狀腹,三錐狀足。足底澀胎,施紅褐色護胎釉。口內置柱形水滴,其用于從器里汲水滴入墨硯以融墨成汁,極為難得。目前可見的幾例同類器,品相大都不甚完整,原配水滴保留者更是寥寥。水滴下方三分之二部分露胎處,施深褐色護胎釉。其余部分里外滿施青釉,釉質細膩溫潤,瑩澈柔和,釉面滿布開片,疏密不一,甚是美觀。

3985 五代·青白瓷夾耳蓋罐

高:14.8cm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罐蓋一側伸出管形系,另一側伸出一圓棒。罐肩部一側雙夾耳,一側單孔形系供圓棒插入。這樣當蓋合時,罐肩夾耳與蓋側系孔重合時可用繩捆綁結實,使罐密封性更好。此蓋罐另獨特之處,在于蓋以支釘墊燒于肩部,在蓋下與肩部留下對應的支釘痕,這樣燒制可以減少燒制產生的變形和色差,可謂匠心獨運。

3986 宋·仲晦款影青方章

印文:“仲晦”篆書款

高:2.5cm長:3.8cm寬:3.6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章呈四方形,釉色晶瑩,釉質細薄潤澤,質感如玉,青素典雅,造型頗佳。印面為“仲晦”二字, 實為難得一見的精品,值得收藏。

3987 宋-元·青白釉桐蔭仕女荷葉形枕

高:14cm長:22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此枕取荷葉之形作枕面,以三枝梧桐樹干支撐,仕女側臥于樹干邊納涼休憩,姿態柔麗優美,雙手枕于頭下,高挽發髻上的鳳叉被窯工們拿捏的栩栩如生。豐潤的臉頰,盈鼻細目,神態悠然。一幅慵懶愜意的午后小憩場景,活靈活現。

此枕為青白瓷塑精品,存世罕見,目前公私所藏均未見相同造型。類似青白瓷枕多為戲臺人物枕。如首都博物館和安徽博物館都有收藏。

3988 北宋·湖田窯青白釉獅鈕溫壺一套

通高:26cm壺高:22cm通徑:17cm碗口徑:19cm

估價RMB: 500,000-700,000

說明:溫壺即水注,系五代到北宋時期流行的溫酒酒具。由注子和注碗上下兩部分組成,注子為分酒器,注碗又叫溫碗,有注熱水保溫和注冷水冰鎮兩種功用。

此件注子蓋頂塑一獅鈕,身姿靈動可愛;注碗深形,花口圈足,碗內底有四個與注子底部相對應的支燒痕。壺身飾瓜棱形出筋,注子作瓜棱花形,壺流下花紋與碗口沿處花紋上下呼應,調和優美,渾然一體。如此件器形完美的成套溫壺實屬罕見,功能上究極精妙,工藝難度高超,匠心獨具,充分展現了宋代瓷器的高超工藝,為宋代瓷品中存世較少的器物,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3989 唐·長沙窯貼塑胡人紋執壺

高:18cm通徑:15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說明:此件執壺短流,弧形把,兩肩飾雙系,敞口,口沿外撇,圓頸,弧腹,腹部下收。施黃釉至足部露胎,釉色呈棕黃色。兩系及流飾褐彩,褐彩之上貼塑胡人舞蹈紋等。整器器形規整,工藝繁瑣而不失端莊。

3990 唐·長沙窯醬釉雙魚壺

高:25cm通徑:15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雙魚壺在唐代又叫魚榼,唐白居易《家園》詩之二:“何如家醞雙魚榼,雪夜花時長在前。”

雙魚壺是一種頗具特色的酒具,造型獨特,其由兩條鯉魚相對合抱,兩張嘴合成為壺口,口部多出半圓,可卡住酒塞,起到密封作用,設計巧妙合理。榼腹部隆起,魚尾自然下垂,收成平底。眼、鱗、腮、鰭,雕刻細膩,形象逼真。醬釉深沈,魚體豐滿,整器顯得凝重。壺的兩側有系,可以系繩,攜帶方便。這種異形瓷壺,不能直接拉坯而成,制作工序復雜,難度較大。此壺造型如此規整,實不失為長沙窯的精品。

3991 唐·藍彩罐

高:11.7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唐三彩為河南鞏縣窯作品,以紅、綠、黃彩為主,各色彩交融,顯得富麗堂皇。藍彩為唐三彩特殊品種,因為原料為進口料,故藍彩在唐三彩中十分稀少,有專家學者認為唐三彩中的藍彩和唐青花成分一致,為最早的青花料。此罐通體只用藍彩裝飾,呈色幽藍,在唐三彩中更是鳳毛麟角,彌足珍貴。

3992 唐·三彩馬

高:50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說明:唐三彩為河南鞏縣窯作品,以紅、綠、黃彩為主,各色彩交融,顯得富麗堂皇。

馬傲然挺立,馬首微頷,雙耳豎起,馬尾翹起。身體比例協調,肌肉線條凸起,身姿矯健。通體施彩,身體主要為黃彩,馬飾多為綠彩,黃綠彩交融,極為富麗,顯示出大唐的盛世風度。

3993 元·鈞窯藍釉紫斑碗

高:8.5cm口徑:19.4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出版:《陶樸瓷研-官民競技下之中國古陶瓷》,紫禁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45、46頁。

出版:《陶樸瓷研-官民競技下之中國古陶瓷》,紫禁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45、46頁。

3994 金元·鈞窯藍釉紫斑碗

高:6.9cm口徑:17.7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此碗造型周正,口沿內斂,直壁折腰,圈足微撇,碗壁厚薄變化富于章法;胎體細密堅實,碗之內壁口沿處掛玫瑰紫斑,于天藍釉中泛出紫斑,賦予作品一種靜中帶動之美感。乾隆賞鈞瓷紅斑云:“暈如雨后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

3995 元-明 哥釉四方洗

帶座高:5.4cm高:3.2cm長:7.2cm寬:7.1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說明:洗作四方形,敞口平底,直壁略內收,底足四支釘墊燒,支釘處露深灰色胎骨。通體施灰青釉,釉面滋潤,色泛青灰。釉面呈現出乳濁的微失透質感,隱隱露出釉層下灰黑胎體之色,若翠色浸入胎骨,令人心曠神怡。通體開金絲鐵線狀開片,粗開片為黑褐色,細開片為金黃色,深淺開片交織如網,古樸雅觀。原配鏤空紫檀座及老錦盒。

3996 近代·汪昆榮繪粉彩“雪景圖”瓶

題識:“滑冰一九六二年汪昆榮作”

款識:“景德鎮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高:26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此件雪景瓶工筆細繪,構思精妙。構圖飽滿豐富,繁而不亂,由近至遠層次分明。作者運用精湛的皴擦技法,形象地表達出山石雪景的主次和遠近關系。畫中動靜有致,打破了傳統雪景中慣用靜謐風格的題材。人物形態各異,動態分明,栩栩如生,原本萬籟俱靜的世界一派生機勃勃,使畫面由靜到動而達到了一個高潮,預示著春天即將來臨,觀來好不歡心。作品充分地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處理水平,實屬佳作。

3997 民國·王步繪青花雙禽圖觀音瓶

鈐印:“王步”

款識:“愿聞吾過之齋”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23.5cm

估價RMB: 800,000-1,000,000

說明:此拍品為王步中期典型作品,選用吳靄生“玉凌窯”瓷胎,瓶型秀美潤白如玉,青花發色青翠欲滴,筆筒所繪古木屈曲虬結,枝葉疏朗,蔓藤長繞,垂連不斷,精氣渾厚,格調清雄。圖中枝頭雀鳥憨厚敦實,立于枝上,靜觀周圍,雙翅壟作身后,目光平和,雀鳥以工筆繪就,頸腹部絨毛細密而柔和,纖毫畢露,富具質感。其構圖穩健,形態精簡而意遠,墨韻濃、重、焦、淡相滲迭,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沈健,寓意超脫世外之感,獨步天下,俯瞰群山。整體畫面生氣盎然充滿人文氣息,王步也借此傳遞了生生不息的意念,可謂“質精色良藝美”,質地溫潤如凝脂,色調清新淡雅,繪畫精妙非凡使人領略到王步青花瓷繪的神韻所在,由此可感受王步“青花大王”之美譽絕非虛言。王步的青花畫是前無古人的。有世人評論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其筆法如春蠶吐絲,輕盈流暢,遒勁爽利,稱為“鐵線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運思精微,襟靈莫測。在王步的畫中,筆墨分水相互為用,水中有料,料中有水,一筆落胎,既要狀物傳神,又要抒情達意,還要虛實結合表現個人風格,其難易程度遠勝于花木蟲鳥畫。

底款“愿聞吾過之齋”款配瓶身“王步”印章款,“章”“ 款”齊全,殊為難得。王步藝術人生跌宕忐忑,創作期跨越民國新中國兩代時局,作品風格也呈現多滋多彩之象。此瓶從風格看,應屬三十年代末王氏中期作品,筆法靈活意趣盎然,為藏家展現一代“青花大王”的不同風貌,極具收藏價值。附品相報告。

3998 1926年作·王琦繪粉彩“漁樵問答”圖故事瓶

銘文:“漁樵問答,時在丙寅年孟秋月西昌碧珍王琦寫于珠山客次”

鈐印:“匋匋齋”、“匋迷”、“王琦”、“匋樂”

高:41cm

估價RMB: 600,000-800,000

說明:此作是參照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漁樵問答》而來,源出北宋邵雍所著《漁樵問對》。此書通過樵子問、漁夫答的方式,將天地萬物、人事變遷等皆歸之于易理,并加以詮釋,消解古今興亡等厚重話題,也表達了處江湖之遠,亦可參透天下的睿智和瀟灑淡泊的隱逸境界。

畫面表現的是一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其繪畫形象生動,幽美清逸、飄逸瀟灑的畫風,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畫面坐于左側身著黃衣斗笠的漁父或為東漢高士嚴子陵,右側藍衣白褲草鞋為樵夫或為西漢朱買臣。楊枝、叢草等周圍環境的刻畫極具立體感,精細傳神妙入毫顛。通過漁夫與樵夫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對話,表達出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其書“漁樵問答 時在丙寅年孟秋月西昌碧珍王琦寫于珠山客次”書寫行云流水,大氣瀟灑,為王琦典型行草筆法。再加之作品是在1926年王琦42歲成熟時期作品,民國時期的景德鎮處于軍閥割據,人們生活受到極大的社會影響,此件作品似乎也表達著王琦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對隱士豪放無羈的追逐的一種心態。此作是王琦目前市面所見之最大件瓷器作品,尤為珍貴。附品相報告。

3999 1940年作·汪野亭-粉彩開光《深林古寺楓林曉露》圖燈籠尊

題款:庚辰春月,仿耕煙大意,奉汝坤團長大雅德政, 野亭汪平書畫。

仿烏目山中人畫意,于珠山平山草堂,汪野亭敬繪鈐印:“。

鈐印“平山”。汪”、“野亭”。

款識:“潘氏珍藏”四字雙行篆書款

高:50cm

估價RMB: 1,500,000-2,000,000

4000 民國·田鶴仙繪粉彩山水人物紋瓶

鈐印:“古石”“ 鶴仙”

題識:“梅舍清露曉,閣倚碧天秋。”

銘文:“仿白石老人法,甲戌(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冬十一月,鶴仙田青寫于珠山。”

高:23cm

估價RMB: 550,000-600,000

說明:唇口,束頸,溜肩,下腹漸收,圈足。器身繪通景山水人物紋。幾間茅舍掩映于山坡樹叢之中,一人在山間小路上踽踽而行,綠樹紅花,景色怡人。山頂寺廟露出一角,遠處青山隱隱顯現。背面墨彩書“樹含清露曉,閣倚碧天秋。仿白石老人法。甲戌冬十一月鶴仙田青寫于珠山”,鈐紅文“鶴仙”。此瓶白釉滋潤,胎質細潔,施彩亮麗,畫工精湛,整體畫面清新靜謐,堪稱田鶴仙山水瓷畫的代表之作。所題詩句出自唐代劉禹錫《早秋集賢院即事》,原文為“秋露”而非“清露”,作者微改一字,意境趣味別有不同。

4001 民國·琺瑯彩仕女童子圖小瓶

款識:“乾隆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高:10.5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琺瑯彩在清三代時期極為珍貴,清宮時期聚集了中、外的繪畫高手和頂級工匠并且柔入了皇家的審美觀念,在斷代長達一個世紀后,清末民初的收藏高潮和宮廷藝術的展覽又使琺瑯彩浴火重生,再現輝煌。民國時,瓷器的燒造雖不能與清三代比肩,但也不乏有當時制瓷之亮點—薄胎琺瑯彩。由于當時制瓷技藝的提高,新的素胎燒制得晶瑩剔透,薄如蟬翼。此件《琺瑯彩繪仕女童子》瓶器型規整,胎質細膩,潔白輕透且溫潤如玉,釉面光亮勻凈,瓶頸身處以胭脂紅料彩線描,筆意工整,胭脂紅發色溫雅典麗、華貴非凡。瓶身鼓腹處細致入微地描繪一位仕女:面龐清秀,發髻高聳,身段纖細苗條,著以醬紫色長衫與豆綠色襯裙,在花庭中依假山而坐,愜意隨性。手握新枝青翠欲滴,神態悠閑怡然自得,好似在幸福地關注著孩童快樂地嬉戲。一童子手握如意,天真爛漫虎虎生動,另一童子手持長竿立于樹下,仰頭觀視憨態可掬,整個畫面洋溢著平靜祥和的幸福之情。底落藍料“乾隆年制”四字方章款,字跡端正大方,工整有力。整器完美無瑕,可盈可握,小中見大,工藝考究,為民國時期難得一見之琺瑯彩精品。

4002 民國·粉彩“鐘馗嫁妹”圖瓶 (一對)

款識:“乾隆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高:19cm

數量:2

估價RMB: 200,000-220,000

說明:以鐘馗入畫,多見兇神惡煞之相,如斯“鐘馗嫁妹圖”中笑臉盈盈之態,不甚多見。據民間傳說,鐘馗有同鄉好友杜平者,為人樂善好施,曾資其赴京應考。鐘馗及第后,因面目丑陋,被皇帝免去狀元之銜,厥一怒之下撞階而死,幸得杜平將之安葬。鐘馗心懷感念,待當上冥王,即親率鬼卒在除夕時返家,將妹妹嫁給杜平,以報答其生前之恩。“鐘馗嫁妹”之說于清代民間甚得傳頌,故常被工匠藉以表現在制瓷藝事中。

此款粉彩“鐘馗嫁妹”瓶,侈口,短頸,溜肩,鼓腹,通體施白釉,釉面瑩潤,光潔。設色妍麗,渲染有度,用筆毫發不爽,刻畫工細不茍,見“鐘馗替妹梳妝,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濃濃深情溢于其表”,。以往的鐘馗嫁妹圖,大多是表現出嫁路上的場面,鐘馗被眾小鬼簇擁,其妹或騎驢或乘轎,鼓樂喧天熱鬧非凡。而此處,則是鐘馗在妹妹的閨房內,為即將出嫁的妹妹梳妝,表現了兄妹之間的親情。室內一桌一椅無不刻畫細致入微。頓覺趣意滋蔓,茲難得之佳器也。底部有藍料彩雙行楷書款“乾隆年制”,成對保存,殊為不易。附品相報告。

4003 清道光·青花寶相花紋碗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口徑:14.3cm高:6.8cm

估價RMB: 無底價

說明:此式碗創燒于雍正朝,汲取借鑒西洋因素,尤以當時歐洲流行的洛可可風格最具特點,引領了官窯器裝飾的新風尚。

碗規整大方,碗內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繪六朵纏枝西番蓮紋,枝葉翻卷婀娜,以青花勾勒枝蔓,蓮花形似佛手。近足處裝飾如意云紋,色彩斑斕。整器畫工流暢,布局繁縟,設色細分陰陽濃淡,富立體感,襯以溫潤勻細的胎釉,實為難得道光年間御窯珍品。

4004 清雍正·綠釉連墨地五彩花卉紋臺座小香瓶

高:14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說明:此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脛部外撇,底足連墨地五彩花卉紋臺座,工藝復雜,構思巧妙。器身線條凸凹有致,肩端豐腴,身姿曼妙外壁滿施綠釉,釉色純粹,鮮麗明目,光態浮瑩。底座以墨彩施地,綠彩繪纏枝藤蔓,翠若碧玉,礬紅淡描卷葉,或卷或舒,燦若絳霞,花朵或施藍彩渲染,或以礬紅勾勒,花蕊部分則點綴黃彩,妍如琥珀,色彩繽紛。此瓶雋秀典雅,小巧玲瓏,設色繁縟而見章法,筆觸揮灑自若,屬雍正名貴品種,西洋風格濃郁,傳世不為多見。

4005 清雍正·粉彩玉堂富貴圖碗(一對)

款識:“澄懷園制”四字雙行楷書款

口徑:9.7cm 高:4.7cm

數量:2

估價RMB: 18,000-20,000

說明:此碗造型秀巧,曲線柔美,胎骨細密。通體施白釉,釉面滋潤勻凈,外壁以粉彩繪牡丹圖;胎釉潔白瑩潤,襯托彩料色澤明麗,承兌保存,殊為不易。

4006 清·粉彩纏枝花卉紋螭龍如意

長:41cm

估價RMB: 無底價

說明:整器呈如意型,器身以粉彩飾纏枝花卉紋,如意頭以鏤空飾螭龍紋,紋飾逼真。本品尊貴典雅,釉彩妍美多姿,畫工精細繁密,全器上下皆工致非凡,其珍罕程度恐非言語可表,處處彰顯出中國彩瓷無與倫比的華麗與尊貴。

4007 明·“李”字款仿官窯葵瓣口盤

口徑:14cm高:3cm

估價RMB: 28,000-35,000

說明:此件盤平口,淺腹,圈足,整體呈六瓣葵花口形制。底圈足,底施滿釉,可見胎呈黑褐鐵色。通體施釉,器身遍布開片,片紋自然泛金,濃淡不一。呈現乳濁失透質感,隱隱露出釉層下灰黑胎體之色,口沿由于釉水流淌,釉層較薄,略呈紫色,為宋代官窯器之“紫口”現象,其垂釉現象十分自然。圈足內刻“李”字款。

4008 清康熙·青花花鳥紋水仙盆

長:28cm寬:17.2cm高:7cm

估價RMB: 無底價

說明:本品呈長方形,下承四足,外壁四面繪青花花鳥紋,整器紋飾繪制細膩,青花發色淡雅,描繪生動。此盆胎骨厚重,花卉描畫細膩柔和,花朵、枝干脈絡清晰,幽雅清淡,乃精美之作。

4009 清雍正·仿官釉葵口洗

高:2.9cm長:11cm

估價RMB: 10,000-20,000

說明:拍品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平底,圈足。通體施仿官釉,釉色古雅厚潤,紋理開片,獨具一格,疏密有致,彰顯著趙宋文人以素雅勻凈為上的美學理念,達到造型與色彩最佳結合的唯美境界,是為雍正同類色釉之雋品。整器造型古樸,釉色勻凈,為清雍正慕古之佳作。此式葵口六棱洗始燒于雍正一朝,乾隆早期繼之,為此時宮廷摹古藝術之代表。清代雍干兩朝摹古之風盛行,宋瓷素雅大氣,成為此一時期官窯慕古之典范。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文件》記載,乾隆十年(1745)二月初九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胡世杰交官窯葵瓣洗一件”,拍品應即仿此類宋瓷而制。

4010 清乾隆·青釉粉彩山水紋筆筒

款識:“乾隆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高:10cm

估價RMB: 無底價

說明:清代文房在康雍干三朝皇帝的愛好與推動下達到了極盛時期。因有文人雅士參與制作,逐讓文房用具發展得更加多姿多采,質樸可人。拍品規整雅致。通體滿施青釉,質地勻凈,色澤淡雅。筆筒四面繪粉彩山水圖,繪工細致柔美。整器器形典雅秀美,氣質古拙大方,工藝精細。

4011 清雍正·粉彩八仙人物紋四方杯

高:7.5cm長:10cm寬:9.8cm

估價RMB: 18,000-20,000

說明:拍品造型別致,呈四方形,斜壁,內壁施白釉,繪礬紅蝠紋。外壁四面分別繪飾粉彩八仙人物,姿態各異,神情悠然,或手撲蝙蝠,或臨海而坐,引人遐想。圈足處作鏤空設計,別具巧思。施釉厚潤,畫工精湛,為文人雅士所喜愛。附品相報告。

4012 清嘉慶·粉彩纏枝蓮紋蓋碗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8cm口徑:12.7cm

估價RMB: 18,000-20,000

說明:此蓋碗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純凈。敞口、深曲腹、圈足外撇,圈足內部為白釉,中間以紅彩篆體書寫“大清嘉慶年制”款。碗外部以粉彩繪滿纏枝并蒂蓮紋,色澤鮮艷豐富。嘉慶彩瓷以粉彩為主流,這對粉彩碗,畫面繁密精細,紋飾豐富,近乎“百花不露地”,紋樣規整活潑,足見工藝精妙。最難得之處,此碗紋飾布局繁縟,描繪精致,顏色配比亮麗,歷上百年,仍完整保留著蓋子,非常難得,為嘉慶官窯佳品。附品相報告。

4013 清中期·粉彩“秋聲紅葉”圖詩文蓋碗

題識:“秋聲紅葉”

款識:“雅玩”

高:9.2cm

估價RMB: 70,000-80,000

說明: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使用時既可以用來泡茶后分飲,也可一人一套,當作茶杯直接飲茶用。此蓋碗圓鈕,蓋上及碗腹繪粉彩“秋聲紅葉”圖,底落“雅玩”款,此蓋碗精致華美,通篇詩文,極為難得,實為一件佳器。

4014 清乾隆·斗彩外纏枝蕃蓮福壽內海屋添籌紋臥足杯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直徑:8.5cm高:4.8cm

估價RMB: 160,000-180,000

說明:斗彩自明宣德、成化始盛期過后,由于明代晚期的經濟蕭條、社會動亂,斗彩瓷器便一路衰退乃至終止。至清代雍干時期已斐然弈世,形成了斗彩工藝史上的第二個高峰,以構圖繁復飽滿、色彩艷麗、彩繪精細而著稱。拍品外壁繪蝙蝠及纏枝蓮紋,內繪海屋添籌圖,畫面光彩奪目,富貴華麗。

檢閱公私收藏及相關資料,發現此種制式與紋飾裝飾的臥足杯,幾乎不見記載,存世十分稀少。本品制作精美,保存完好,為十分難得的乾隆朝官窯佳作。

4015 清雍正·霽紅釉盤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6.4cm

估價RMB: 無底價

說明:此盤圓形敞口,淺弧腹,圈足,口沿與外底施白釉,其余均施霽紅釉。通體素面無紋飾,外底青花雙線圓形框內,署青花楷書雙行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此盤造型優雅,做工精細,胎薄體輕,釉面勻凈,色澤純正,是難得的高溫銅紅釉產品,值得珍藏。霽紅釉是始創于明永樂、宣德年間的高溫銅紅釉品種,因古時皇室常以它作祭器,故稱“祭紅”,又名“霽紅”。

4016 清康熙·青花云龍紋盤(一對)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16cm

數量:2

估價RMB: 70,000-80,000

說明:圓口,淺弧腹,圈足。通體施素白釉,釉質瑩潤,胎薄質堅。碗心繪青花龍紋,碗外壁繪雙龍趕珠紋,雖繁密而清晰,騰龍矯健有神,氣勢非凡。青花發色純正,釉面光潤均勻。此種樣式的青花龍紋盤是清代官窯的經典品種,自康熙朝開始燒造,一直延續至清末。全器修整細致,繪工古樸,為康熙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美之作,且成對保存,十分難得。附品相報告。

4017 清雍正·外胭脂紅內粉彩侍女嬰戲盤

直徑:20.8cm

估價RMB: 50,000-80,000

說明:此盤平口,弧腹,淺圈足。外壁通施胭脂水釉,內壁口沿描金一圈,折沿處以墨彩勾邊,再以粉地填彩繪團花紋,其間五處開光以粉彩描繪三多紋、金彩繪團龍紋,盤心主體紋飾以粉彩墨彩描繪博古紋飾,一張條案,幾件插花供瓶,一位秀美端莊的仕女坐在正中,輔三孩童伏案寫字,誦讀詩書,身旁家具描繪細致入微,書案木紋繪畫極為寫實,趣味盎然。

“飲流齋說瓷·說彩色第四”

4018 清雍正·粉彩“楓葉傳情”圖折沿盤

直徑:19.7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此件盤直口,斜腹,圈足,通體施白釉。盤心繪楓葉傳情圖,人物家具描繪細致入微,書案木紋繪畫極為寫實,旁置一香幾,幾面描金,幾上擱置古物雜物,極為古雅。“碧云天,黃花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句,是鶯鶯自問自答,在為離別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滿山的紅葉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采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崔鶯鶯因張生即將遠離而無限感傷的心境。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沈郁憂傷的感情色彩,“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在離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別的血淚染紅的。“醉”字,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至此,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造了委婉深沈、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亦有人說這段曲詞句句是景,只一“淚”字是情。只一“淚”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閃耀出別離的淚光,它們都成了傳情之物。“總是離人淚”,畫龍點睛,著墨不多,卻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畫中所繪人物,頗具古氣,麗質不凡,舉止裝扮,毫無俗艷之處。故雍正御瓷之仕女題材,俱以此為范,氣質相同,神韻一致,充分反映了雍正時期粉彩人物畫的高超水平。附品相報告。

4019 清康熙·黃釉青花寶杵紋盤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20.5cm

估價RMB: 100,000-120,000

說明:此盤敞口弧腹,下承圈足,造型工整規制,內外壁皆以青花為飾,盤心雙圈內飾十字金剛杵式的寶相花紋,所繪紋樣俯仰有秩,線條流暢自如。青花呈色含蓄幽靜。其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光澤柔和,堪稱完美。本品裝飾之寶相花,亦有“佛蓮”之稱,以寶相花繪飾十字金剛杵,則更為尊崇。

4020 清雍正·斗彩壽字紋盤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口徑:15cm

估價RMB: 180,000-200,000

說明:此小碟式樣優雅,嬌巧怡人,一如佳人麗質。胎釉渾然一體,溫潤如玉,修胎極為規整。其畫意精美絕倫,妍麗無匹。外壁描繪斗彩壽字桃枝,間以青花卷草紋,畫中碩果細葉,疏密有致,以渲染手法繪畫果實,淡雅柔麗,成功地表現出桃果成熟的嬌嫩質感。碗內心繪一株壽字紋桃樹,其下配以靈芝、瑞草、洞石,寓意“靈仙祝壽”。諸彩相配,青花恬靜淡雅,紅彩純正明艷,填彩準確,殊得妙韻。

4021 清雍正·天藍釉盤(一對)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高:2.5cm口徑:8.5cm

數量:2

估價RMB: 250,000-280,000

說明:雍正“一道釉”之名品眾多,張揚者繽紛斑斕,含蓄者淡雅雋永,天藍釉即屬后者之一,為清康熙朝創燒的一種高溫藍釉,釉色淺而發藍,瑩潔淡雅,一如天空蔚藍之色,故名,雍正時期更趨完美,色雅釉潤。本品雖小不失雍正御瓷之風彩,其形優雅,其釉溫潤,其色純凈,均可窺知雍正天藍釉之美。底釉漿白硬朗,惟見本朝特具之堅致。款字體清秀工整,神韻雅致俱存,不失為雍正顏色釉之雋品。存世所見雍正朝天藍釉盤有兩類式樣,一類如本品,內外皆施天藍釉,底落雙方框小字楷書款;另一類內施白釉,外施天藍釉,底落雙圈大字楷書款,皆為可貴。

4022 清雍正·青花西番蓮紋高足碗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高:7.5cm 直徑:17.5cm

估價RMB: 150,000-180,000

說明:此器造形雋秀典雅,胎質堅致細白,整體以雙線勾勒填色之法繪就,其筆觸細膩纖巧,其發色淡雅柔和,其氣韻優柔雋秀,予以人清新悅目超逸脫俗之感,充分體現了“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意。此高足碗造型精巧圓潤,胎骨輕薄堅致,釉水晶瑩剔透。碗壁內外均以青花為飾,碗口是如意紋,外壁滿飾纏枝西番蓮紋,枝葉雖纖巧而繁茂,幾有密不透風之感。由中國傳統筆墨技法繪就,筆法酣暢有力干凈利落,全器用筆勁利,筆意綿綿而氣脈不斷,極富藝術感染力;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筆力遒勁,工整俊秀。

4023 清雍正·豆青釉模印花鳥圖高足盤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直徑:21.7cm高:9.9cm

估價RMB: 50,000-55,000

說明:拍品與南京博物院藏品品種相同(參見《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151),胎體厚實,器形端莊穩重,外壁飾兩組折枝花卉,細枝搖曳,其上花朵盛放,幽禽棲于花枝之上,形態各異。圈足較粗,飾蓮瓣紋、海浪紋、蕉葉紋。通體滿施豆青釉,釉質肥腴潤澤,釉下紋飾清晰。附品相報告。

4024 清道光·斗彩花卉紋碗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6.2cm口徑:14.6cm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碗形端正,內外壁施白釉,口沿處施一周粉黃色地青花云紋帶,外壁繪六組斗彩折枝并蒂花卉,隔以俯仰勾連花紋,并有壽桃、石榴點綴其間。碗心中央繪有一簇花紋,周圍繪花卉紋和貫套紋各一周以拱衛中心花簇。整器釉色瑩潤,青花發色淡雅,纏枝蓮紋以青花繪出輪廓,其間準確填以橙、黃、綠、藍等釉上彩。所繪線條紋飾流暢細致,花團錦簇,色調絢麗多彩,紋樣優雅,寓意吉祥如意,顯得富麗華貴。此類斗彩碗為清代官窯之傳統品種,其造型、紋樣承襲自雍正時期斗彩碗,可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雍正朝斗彩花卉紋碗。

4025 清·青釉粉彩過墻花卉紋碗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高:7cm口徑:13.5cm

估價RMB: 45,000-50,000

說明:此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造型周正秀麗,釉面勻凈,釉層光潔,素雅宜人。通體以粉彩繪飾過墻花卉,花朵或碩大或嬌小,花葉以紅、綠、黃三色為飾,濃淡分明,設色艷麗,筆法細膩靈動,構圖疏密有致,真可謂巧奪天工。

4026 清康熙·青花獨占鰲頭人物故事圖大碗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直徑:33.8cm高:15.8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本器碗口微撇,斜直壁,圈足。碗內壁口沿處裝飾錦地開光花卉,碗心圓形開光內繪獨占鰲頭圖,外壁通景繪人物故事圖,或撫琴對弈,或書法作畫,人物神態安詳,悠閑自得。足內雙圈內落“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此碗胎質堅硬,釉色青亮,青花發色清晰雅致,畫工精細,人物刻畫生動,畫面布局得當,意境清雅,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是一件難得的康熙瓷器精品。附品相報告。

4027 清乾隆·斗彩荷塘鴛鴦紋碗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口徑:19cm高:8.3cm

估價RMB: 45,000-50,000

說明:此品種畫意源自明宣德五彩器,后經成化斗彩器定型,成為明清兩朝官窯最著名之經典紋飾。

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孫瀛洲先生捐贈器相同(參見《孫瀛洲的陶瓷世界》,頁246、247,圖152),碗心與外壁均以斗彩繪鴛鴦荷塘圖,碧荷襯托盛開的荷花,間以浮萍幾點,幾只鴛鴦悠閑自得,漫游其間。布局精確而疏朗。所繪荷花嬌艷,鴛鴦生動。彩料晶瑩,用筆精細,為乾隆官窯之斗彩佳器。附品相報告。

4028 清雍正·珊瑚紅釉內描銀盞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口徑:8.8cm高:5cm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此器敞口,口沿及碗內描銀,器物為雍正御瓷當中獨具特色的一類,頗為難得。其承襲康熙琺瑯彩碗的造形,雋秀而嬌巧,優雅而尊貴,胎體細薄,釉汁瑩潤,珊瑚紅彩色澤鮮明純正。

4029 明正德·青花纏枝蓮托吉祥紋罐

款識:“正德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

高:18.2cm

估價RMB: 100,000-120,000

說明:此罐造型端莊,發色沈穩,通身四層紋飾,口沿繪連珠紋,三個一組和一個單獨的相互排列,簡練整齊。肩部一周蓮瓣紋,呈雙層排列。主題紋飾纏枝蓮花托法輪紋,筆意流暢生動,器底部亦為仰蓮紋一周,上下呼應。罐底部無釉,胎質縝密。附品相報告。

4030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牽牛花紋瓶

帶座高:32.8cm高:29.4cm

估價RMB: 28,000-30,000

說明:牽牛花作為瓷器紋飾出現,最早可見于元青花瓷器之上,牽牛花跨進傳統名花行列,已有逾千年的歷史,不但名見花譜、花志,而且歷代有許多的詩文吟詠。

此瓶通體繪牽牛花紋,畫面藤蔓相連,環環相扣,予人以循環起伏、生生不息之韻律感。藤蔓以青花雙鉤拉線后分水,線條遒勁,轉折有勢,不徐不疾,極見功力;葉脈取俯、仰兩式,仰者成葉扒筋,俯者描筋成葉,俯仰之間青花料水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粗看無奇,細觀則令人深嘆作者之坯上青花瓷繪之功力了得,實為一件陳設佳品。附品相報告。

4031 清乾隆·青花纏枝西番蓮紋缽

高:25.3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乾隆記事文件》中有記載,乾隆三年(1738)御窯廠奉旨燒制“宣窯青花缽盂缸”,本件拍品即為此類器,造型豐腴飽滿,斂腹弧收,呈雞心狀。胎體厚重,白釉瑩潤,外壁以青花繪飾,口沿裝飾忍冬紋,肩部輔以如意云頭紋,器身通體以青花纏枝蓮紋為主題紋飾,蓮花高潔盛開,枝蔓盤曲相連,葉片翻轉自然。紋飾層次分明,描繪細膩流暢,青花發色艷麗,有仿明代“宣青”之效,殊為可貴。下配木座,得當相宜。

4032 清乾隆·白釉仿定剔刻纏枝花卉紋燈籠瓶

帶座高:39.8cm高:35.6cm

估價RMB: 45,000-50,000

說明:燈籠瓶雍正時期由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時期。此瓶侈口,短頸,折肩,筒腹,圈足,因形似燈籠而得名。胎體潔白,細膩堅密。通體施白釉,釉質滋潤,釉色柔和潔凈。外壁剔刻裝飾,肩部刻劃蕉葉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花卉紋,輔以如意云頭、菊瓣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所刻花卉,簡潔典雅,線條流暢。刻花、劃花是定窯常見的裝飾方法,此瓶仿定窯而作,刻花技術的嫻熟可與之媲美。附品相報告。

4033 清·青花纏枝蓮托八寶紋鋪首尊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42.8cm口徑:20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此尊造型源自上古青銅器,整器恢巨雄偉,古雅端莊,通體青花描繪纏枝蓮花托八寶紋,口沿和近足處皆為海水紋,頸部為纏枝蓮紋,肩部繪巴洛克式紋樣,兩側貼塑二鋪首銜環。主題鮮明,上下呼應,彰顯出威嚴的皇家氣度。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工整端莊。清朝皇室崇尚佛教文化,與西藏保持著和諧關系是清王室在對內關系上所作出的重大成果,反映到宗教上即是對藏傳佛教的格外推崇,尤以乾隆皇帝最為篤信。乾隆時期,除了大藏經得以雕印、大小寺廟得以興建之外,與藏傳佛教相關的各式器物和紋樣亦在清宮盛行。此青花蓮托八寶紋鋪首尊即為杰出代表。附品相報告。

4034 清乾隆·粉彩御題詩葫蘆形鼻煙壺

款識:“乾隆年制”四字單行篆書款

高:6.7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此煙壺胎質緊實,釉色細潤,飾以粉彩工藝。整器小口直頸,束頸溜肩,連弧壁,體長腹扁,收腰適中,比例協調,下承橢圓平底,并書六字篆體款,字跡工謹,合乎法度。通體以白色釉為底,以紅、藍、黃、粉等色,彩繪花卉紋,紋飾自然,繁而不亂,華美非凡。通觀此煙壺品相全美,造型勻稱有度,粉彩設色明艷而不俗媚,貴氣襲人,當為粉彩鼻煙壺中上品。

4035 清乾隆·珊瑚紅彩御題詩荷葉紋洗

銘文:“秋荷葉上露珠流,柄柄傾來盎盎收。白帝精靈青女氣,惠山竹鼎越窯甌。學仙笑彼金盤妄,宜詠欣茲玉乳浮。李相若曾經識此,底須置驛遠馳求,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長:19.4cm 寬:12.4cm

估價RMB: 160,000-180,000

說明:清帝乾隆所作御制詩甚多。有清一代,于官窯瓷器上書寫御制詩文為飾僅見二帝—乾隆帝與嘉慶帝。前者所作御制詩文裝飾于多種器形之上,且入飾的詩文數目廣多,而后者僅見于茶具(茶壺、茶杯、茶盤),詩文數量也只是一首。此洗即是乾隆僅有御題詩的文房器具之一。此洗口沿施金,淺腹平底,底部邊沿隨器形的曲折附對稱六足。器內、外口邊繪蝠紋及蓮花紋,器心開光內紅彩書乾隆皇帝御題詩文:“秋荷葉上露珠流,柄柄傾來盎盎收。白帝精靈青女氣,惠山竹鼎越窯甌。學仙笑彼金盤妄,宜詠欣茲玉乳浮。李相若曾經識此,底須置驛遠馳求”,文后落“乾隆御題”款,下繪圓形“干”、方形“隆”朱文印章。洗心繪荷葉圖,荷葉寬碩翻卷,風姿綽越,甚為逼真。洗底繪纏枝蓮紋,紋飾層次豐富,華美富麗,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件洗形制典雅,工藝復雜,施紅彩色澤凝重,詩文書寫工整,繪畫精細嚴謹,可為乾隆文房器之精品佳作。

4036 清同治·“體和殿制”款青花一路連科紋折沿洗

款識:“體和殿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直徑:42cm

估價RMB: 120,000-150,000

說明:此洗板沿外折,寬唇,直腹,胎質厚重,細沙平底。內底繪荷花、荷葉、池塘、鷺鷥,內外壁皆繪牡丹紋,口沿繪云蝠紋,畫面秀麗。大平底中央刻“體和殿制”四字篆款。

同治官窯青花的呈色大多呈藍中閃灰黑的色調,較前朝的制品,藍色略有漂浮之感。器底所書“體和殿制”款表明此盒是景德鎮御器廠特為清宮“體和殿”燒制的器皿。“體和殿”曾是慈禧太后居儲秀宮時的用膳之處,據記載,同治燒造了大批署有“體和殿制”的瓷器。帶有“體和殿制”款的器皿品種豐富,器形多樣,除青花外,尚有多種色地的粉彩、墨彩及黃釉等。常見的器形有盒、洗、花盆、大魚缸、燈籠尊等。由于是專為宮廷之需燒造的器皿,因此胎、釉和繪畫均很精細。

4037 清道光·粉彩一鷺連科紋洗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直徑:16cm

估價RMB: 280,000-300,000

說明:此洗口底直徑相若,直壁,內壁和底足施白釉,是一件傳統的白地粉彩瓷器。花卉枝蔓舒卷自如,鷺鷥刻畫生動,設色淡雅清新,尤其在瑩白色地映襯下更見麗質非凡。古代文人多喜愛荷花,寓意為出污泥而不染,以標榜自己的清高,加上鷺鷥鳥和蓮更寓意一路官運連連上升,同時一路連科是科舉時代趕考生的祝頌語,謂此可以連中三元。盤內主題紋飾為鷺鷥和蓮花,取鷺與路,蓮與連的諧音而得名。外壁所施纏枝花卉紋,和盤內一路連科紋飾都是清代瓷器上較為多見的題材。

4038 清乾隆·仿哥釉花口尊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22.6cm

估價RMB: 180,000-200,000

說明:尊做菊瓣紋狀,通體施哥釉,滿布金絲鐵線紋,足底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清代雍干二帝仰慕古風,富于文人趣味,尤其是對宋器頗為鐘情,以宋人審美為自身品味追求的標準。宋哥窯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來以古樸典雅之氣質折服無數欽慕者,為文人雅士首推之佳器,明張謙德《瓶花譜》中贊曰:“尚古莫如銅器,窯則柴、汝最貴而世絕無之,官、哥、宣、定為當今第一珍品。”故雍干御窯對摹造哥窯瓷器尤為重視,乾隆登基之后,依然秉承前朝之傳統,在摹仿宋瓷舊物之中體現出父子二人驚人相似的審美趣味,為了追求最佳的仿古效果,乾隆皇帝不惜下發內府典藏的宋官窯古物讓御窯廠對照臨摹。本品正是此番摹古熱潮下的杰出代表,成功地以后仿之器詮釋宋人崇尚一色純凈之美學理念。附品相報告。

4039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28cm

估價RMB: 650,000-700,000

說明:蒜頭瓶為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樣,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蒜頭口、束頸、溜肩、圓腹、圈足,因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為虎爪瓶。這件蒜頭瓶胎體細膩,造型規整,釉面清亮,通體以青花繪紋飾,顯得輕盈挺秀。青花紋飾分為七層,口沿下裝飾回紋,瓶口凸鼓處繪纏枝牡丹,頸部裝飾覆蓮紋,之下是回紋和云頭紋,腹部繪主題紋飾,為折枝花卉和三多果紋。民間后以佛手柑與福字諧音而寓意“福”,以桃子多壽而諧意“壽”,以石榴多子而諧意“多男子”,稱為“福壽三多”。福壽三多是瓷器裝飾中的吉祥圖案,典故源于《莊子·外篇·天地》:堯觀于華封,華封人祝曰:“使圣人壽,使圣人福,使圣人多男子”,表現多福多壽多子的頌禱。

4040 清乾隆·仿官釉琮式八卦紋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38cm

估價RMB: 280,000-300,000

說明:琮式瓶的原型為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的重要禮器之一。據戰國《周禮·春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一般認為,玉琮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清代以后,琮式瓶器身的橫線紋裝飾漸漸演變為八卦紋,其造型上下對稱,古樸典雅,表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此件瓶身四壁以凸起的八卦紋裝飾,胎質緊密,釉色滋潤,間以自然開片,顯得古樸大方,意境深遠,富有詩意。底足圓潤而飾黑褐之色,以摹鐵足效果。觀之古意盎然,猶可辨趙宋遺韻。底款篆法精妙,筆力遒勁,為乾隆早期風格。此器既凝積宋人美學之菁華,又融匯十八世紀宮廷的審美意趣。

4041 清乾隆·霽藍釉描金長頸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31cm

估價RMB: 250,000-280,000

說明:乾隆一朝堪稱中國彩瓷發展時代之巔峰,此時官窯瓷器便可視為皇帝本人藝術品位的追求與表現,乾隆時期的各色瓷器一改雍正時期靈秀清雅之風尚,而傾向追求制作工藝精細,紋飾華麗繁縟之風格,在造型方面亦趨于多樣化,誠如《陶雅》所稱:“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于鬼斧神工。”

該瓶直口,長頸,豐肩,圓腹下收,圈足外撇。該瓶先以高溫燒成霽藍釉地色,再施金彩,低溫二次燒成。通體以金彩繪有纏枝蓮及夔龍紋。器形飽滿,線條流暢,高雅精巧。器身通體所施均潤亮澤的霽藍釉,呈現出藍寶石色澤,映托著以華美金彩精繪的蕃蓮和龍紋,構圖流麗多姿,盡顯皇家氣度。

4042 清乾隆·青花三多紋抱月瓶

高:32.8cm

估價RMB: 500,000-600,000

說明:本拍品侈口,扁圓腹,短頸,頸肩相交處兩側附如意雙耳。腹部以青花繪纏枝花卉紋,扁圓腹兩側內繪青花桃枝、佛手、石榴,寓意多福、多壽、多子。《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堯曰:辭。使圣人富。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堯曰:辭。”故后人以多福、多壽、多子之三多為祝頌之詞。瓶邊緣繪云龍紋,整器構圖清晰明快,繪畫嚴謹縝密。造型獨特、清逸,青花色澤沈穩凝重,為乾隆時期之精品。

4043 清乾隆·粉彩嬰戲圖折沿盆

高:10.5cm口徑:37.6cm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此類折沿盆亦稱“面盆”,為洗漱用具。瓷質面盆最早見于漢代時期,造型同于當時的青銅器,其紋飾多見刻劃雙魚紋。景德鎮官窯于明永樂時期最早開始燒制,其造型、紋飾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品種也以青花為主。到了清代此種造型的面盆開始增多。

此盆盆口折沿,深弧腹,圈足。通體以粉彩裝飾,盤心繪庭院嬰戲場景。內壁以軋道胭脂紅彩為地,開光內繪牡丹、荷花、菊花、臘梅,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間隙地繪描金寶相花紋。口沿描金,折沿施松石綠地釉,以粉彩繪纏枝花卉紋。外壁施松石綠釉,以礬紅描金繪云蝠紋。其器形典雅,紋飾精美,設色喜慶,體現出當時高超的制瓷工藝。附品相報告。

4044 清中期·粉紅釉胭脂彩寶相花紋梅瓶

款識:“退思齋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高:17cm

估價RMB: 300,000-400,000

說明:此件胭脂紅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至底部微張,平底內挖圈足,瓶體修長。瓶內及底施透松石綠釉,瓶外施粉紅釉,以胭脂紅料繪制寶相花紋,紋飾華麗流暢,與一般青花和粉彩作品相區別,此器通體以胭脂紅料裝飾,胭脂紅料為釉上彩料,呈現自然的層次,如同淺浮雕效果,藝術表現力極強。繪飾細膩,勾畫精湛,體現了制瓷工匠極為高超的技術水準極脫俗的藝術審美。胭脂紅明妍瑰麗,嬌艷奪目,襯以白釉為地,對比鮮明,突顯神韻。整器瑰麗繁復,體現了皇家制器的雍容奢華。



4045 宋·白釉如意柄花形杯

高:5cm長:9cm

估價RMB: 20,000-30,000

說明:杯作八瓣花形,下承喇叭形圈足,足端支釘燒,留有支釘痕。一側置如意祥云形柄,造型秀雅。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微閃黃,釉面瑩潤,可堪雅玩。

4046 北宋·定窯劃花萱草紋碟

高:2.2cm直徑:11.6cm

估價RMB: 30,000-40,000

說明:碟敞口、淺弧壁,平底,覆燒而成,口沿芒口。盤心主體紋飾劃萱草紋,線條簡約流暢。釉色微微泛黃呈象牙白色,釉面勻凈細潤,給人恬淡溫潤之感,可作文房筆舔之用,為精致雅品。

4047 北宋·定窯刻花萱草紋碟

高:2.1cm直徑:12.5cm

估價RMB: 40,000-50,000

說明:碟敞口、淺弧壁,平底,覆燒而成,口沿芒口。盤心主體紋飾劃萱草紋,線條簡約流暢。胎骨細膩堅硬,胎體勻薄硬。釉色微微泛黃呈象牙白色,釉面勻凈細潤,給人恬淡溫潤之感,可作文房筆舔之用,為精致雅品。

4048 唐·邢窯菱花形洗

高:2.8cm直徑:14.8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邢窯為北方著名窯口,在唐代有“南青北白”之譽,南青為越窯,北白即為邢窯。又有“邢窯類雪,定窯似冰”之譽,形容邢窯釉色如雪般潔白。

此盤作菱花形,平底無釉。通體光素,僅內壁幾道出筋裝飾。胎質細膩潔白,釉色純凈,釉面瑩潔,有如冰似玉之感。

4049 五代·邢窯菱花口盤

高:4.4cm口徑:16.5cm

估價RMB: 40,000-60,000

說明:盤作四瓣菱花形,弧腹,撇圈足,器形典雅秀麗。通體施釉,僅底足無釉。胎質潔白,釉面潤澤。通體無紋,以器形和釉色取勝。此類菱花形盤為仿金銀器造型,陶瓷因燒制時膨脹系數難以準確把握,故成型工藝和燒制難度較大。

4050 唐·邢窯獅形柄執壺

高:11.8cm

估價RMB: 250,000-300,000

說明:執壺撇口,束頸,短流,溜肩,肩部一下漸收,平底,足部微撇,壺身一側作獅形小提梁。通身施白釉,平底無釉,露出白色胎骨。注壺構思奇妙,小巧精致。

4051 唐·邢窯白釉執壺

高:19.5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壺撇口長頸,前肩緣設短流,把柄有扣為穿系,溜肩,筒腹,餅足內削成圈足。器形渾圓飽滿,線條流暢,造型優美。該壺胎質致密堅硬,除足部外均施白釉,釉質均勻純凈,潔白光潤,通體素凈,盈潤可人,全器清素簡潔,規整典雅,給人以既雍容飽滿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為白瓷之佳品。

4052 南宋·龍泉窯仿官蓮瓣紋宮碗

高:6.8cm口徑:14.7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碗口外撇,弧壁至底急內收,腹部深寬,淺圈足,這種式樣的碗多見與宣德官窯所制,故名宮碗。磚紅色胎骨,通體施粉青釉,釉色純凈粉嫩,釉面細碎開片,局部冰片隱顯,官味十足。通體光素,徑外壁蓮瓣紋裝飾,恬靜淑美。

4053 宋金·白釉蓮瓣紋蓋碗

高:13cm直徑:13.5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碗直口,深腹,圈足。蓋頂置瓜蒂形紐。通體施白釉,碗口沿及圈足無釉。釉色白里閃黃,釉水凝聚處多呈象牙黃色。胎質細膩潔白,罩透明釉,釉質很細,表面釉光瑩潤。外壁深剔刻雙層蓮瓣,刀工古樸雅致,一氣呵成。整器通體造型圓潤,線條流暢優美,剔花清晰,與器物相得益彰,給人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清新美感。附原裝老木盒。

4054 北宋·湖田窯花形盞托

通高:7cm直徑:13.8cm

估價RMB: 20,000-30,000

說明:盞托由上盞下托組成,盞與托均作六瓣梅花形,出筋力度大,為仿金銀器造型惟妙惟肖。瓷器因為胎釉在窯火中的膨脹系數難以把握,所以很難做到像捶牒出的金銀器一樣棱角分明,此盞托制作工藝精湛,實屬個中精品。

4055 元·樞府釉龍紋碗

高:8.4cm口徑:17.2cm

估價RMB: 20,000-30,000

說明:碗敞口、弧壁、圈足。碗內印花卷尾云龍紋,龍紋兇猛,與明宣德、成化青花官窯之龍紋相類,當有繼承關系。更為難得的是碗沿下似有兩對稱銘文,一可能為“萬”字,另一可能為變體之“歲”字,說明此碗等級之高,雖殘尤珍。

4056 元·樞府釉龍紋高足杯

高:9.8cm口徑:11.5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樞府瓷又稱卵白釉,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好似鵝卵色澤,故名。元代軍事機關樞密院在景德鎮訂燒的卵白釉瓷,在印花花卉間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款,故元代卵白釉瓷又統稱樞府瓷。

杯撇口、深腹、高足外撇。胎骨細膩,通體施樞府釉,呈蛋青色。杯內印花云龍紋,為三爪龍紋,顯示此杯使用等級之高。同類器可參考杭州朝暉路元代窖藏出土一批樞府印花龍紋高足杯,現藏杭州市博物館。

4057 南宋·龍泉窯米黃釉蓮瓣杯

口徑:9cm高:5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杯口微斂、弧壁漸收,小圈足,外壁刻蓮瓣紋,形似蓮蓬,故名蓮子杯。通體是米黃釉,釉層肥厚瑩潤,蓮瓣紋若隱若現在釉層下若隱若現,體現了宋瓷含蓄的審美。通體細碎的小開片,俗稱“百汲碎”,局部又開層層迭迭的“冰裂紋”開片,近似南宋官窯釉面開片之美。

4058 宋元·青釉蓮瓣盞

高:5.5cm口徑:8.5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盞口微斂,深弧腹,高圈足,造型挺拔,外壁刻仰蓮瓣紋一周,更添娟秀。通體施灰青釉,唯足端無釉,露磚紅色胎骨。通體開片,深開片呈黑褐色,細開片呈金黃色,金絲鐵線狀開片甚為古拙雅觀。

4059 宋·河濱遺范銘龍泉窯蓮紋把杯

高:4cm口徑:9.3cm

估價RMB: 30,000-40,000

杯心銘文

4060 南宋·龍泉窯刻蓮紋斗笠盞

口徑:11cm

估價RMB: 40,000-50,000

說明:盞敞口、斜直璧、小圈足,略作斗笠式。通體施淡青釉,釉色淡雅怡人,為南宋早期龍泉典型的釉色。盞外壁劃篦紋,內壁刻劃蓮花紋,在枝葉的掩映下,一朵蓮花盛開綻放,圣潔高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貿圣佳 | “天子印信— 宮廷瓷器”專場拍品一覽(155件 全)
2019西泠春拍明清瓷器拍賣結果全紀錄(總 136件 )
典藏拍訊|匡時2016年北京春拍風華絕代——明清瓷器專場(上)
最新預展 | 18西泠秋拍“中國歷代瓷器”專場拍品一覽 (附本場192件)
保利廈門2022精品拍賣會
上海匡時春拍:一波瓷器古董珍玩精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湖县| 格尔木市| 双柏县| 八宿县| 新源县| 丰台区| 高雄县| 科技| 吉首市| 英吉沙县| 丹凤县| 海宁市| 凌源市| 垣曲县| 阳原县| 中方县| 大方县| 炉霍县| 修文县| 精河县| 浮山县| 巴中市| 长治县| 筠连县| 丹东市| 青州市| 鄂州市| 洛浦县| 富锦市| 武宁县| 社旗县| 宝清县| 福建省| 钟祥市| 蒙城县| 临颍县| 崇左市| 板桥市| 沧州市| 乌兰浩特市|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