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統青花云龍紋大缸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
二〇一八年八月三十一日下午主題演講
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文物館榮休館長林業強教授主持:
【江建新:略論景德鎮出土明正統、景泰、天順瓷器及相關問題】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館長江建新教授從傳世文獻入手,解讀明代御窯廠遺址歷年出土的空白期瓷器遺存與相關傳世品。其以1988年11月珠山明御廠西墻出土的青花龍缸為正統時期代表作品,結合《明史》記載或與正統時期紫禁城重修三大殿有關。空白期所用青料與宣德相近,器型、紋樣方面則有創新,如海水海獸等頗具特點,八寶紋的排列順序與宣德、成化皆不同,其中“魚”紋則為單只。斗彩瓷器則延續宣德以來的制瓷工藝,承前啟后。
1995年珠山明御廠西側東司嶺基建,搶救發掘出土幾塊青花八仙人物大罐瓷片,與1983年珠山中路出土的空白期青花云堂手人物紋相近,江所長認為是正統官窯。如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青花纏枝八寶紋大罐與青花纏枝蓮紋葫蘆,均與近年御窯廠出土的正統官窯相似,而藩王墓出土及傳世一批被定為十五世紀民窯青花的琴棋書畫、亭臺樓閣、仕女八仙、松竹梅、麒麟孔雀等作品,亦俱正統官窯特征,或為官窯作品。
2014年龍珠閣北麓擴建,搶救性發掘清理地層5米,出土空白期遺物豐富。層位清晰,空白期遺物大致可分為二期,一期與宣德相近,一期則與成化相近。第一期遺物以青花龍紋大缸為代表,有海怪瑞獸紋大花盆、花觚、枕、繡墩、碗盤高足杯等,江所從《山海經》《三才圖會》等典籍解讀海獸紋飾,其紋樣流行或與正統時期社會政治及災異有關。另景泰、天順官窯應有燒制,但仍尚需討論。此一時期民窯也可能承擔過朝廷燒造瓷器任務,對于不書年款問題,江所認為因當時書寫年款尚未成定制,遂正統官窯未效仿宣德而追仿洪武。
二〇一八年九月一日全日研討會
第一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主持
一【森達也:琉球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瓷】
日本沖繩藝術大學森達野教授展示琉球出土的明早期瓷器。綜述琉球十四至十五世紀政權歷史及三山入貢明朝的時間,瓷器出土以首里城遺跡最為著名。如灰坑(SK01)推測為國王的庫房,出土瓷器1126件,其中中國瓷占絕大多數,龍泉窯為大宗,少數官器如處州青瓷等,與窯址能對應,亦有一例永樂醬釉標本及少量元青花,部分可能為朝貢貿易所得。其他還有見泰國及越南、日本瓷。此處庫房遺址可能與1459年(天順三年)的首里城火災有關,從而能得知此批瓷器的絕對下限。琉球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瓷屬性尚需討論,可能為介于藩王與民窯之間的高級瓷器。元青花森達也教授認為是明初流入品。山北的歸仁城則出土有元青花及龍泉、福建窯口產品。琉球出土的明代官窯瓷器數量很少,清代官窯亦有。
二【金恩慶:韓國出土十五世紀明青花研究】
韓國高麗大學金恩慶教授介紹韓國出土十五世紀明代青花瓷情況。韓國出土中國瓷器遺跡分布豐富,如京畿道揚州檜嚴寺、首爾鐘路清進地區、制瓷窯廠等均見出土。雖然沒有明確的元青花流入實證,但從朝鮮十五世紀初期的陶瓷作品來看,確有受到元青花紋樣的影響。明初以來的中國瓷器,流入途徑一部分為明廷賞賜,一部分為使臣在中國購回,一部分則純為滿足士大夫及下屬階級需求的私下貿易交流品。比如清進地區為朝鮮大型貿易市場,出土有大量十五世紀中期左右的青花產品。
除中國以外,朝鮮與琉球、日本也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十五世紀流入的中國瓷器也為后來的朝鮮青花瓷器帶來制作范本。中韓兩國的傳世歷史文獻也多能對照,例《李朝實錄》《明實錄》等,如正統十二年(1447年)條“禁瓷器與外彝交易”與《世宗實錄》世宗三十年(1448年)“傳旨禮曹,聞中朝禁靑花磁器,賣與外國使臣,罪至于死,今后赴京及遼東之行,貿易磁器,一皆禁斷”相佐。可知此時期明代瓷器向韓國流入數量銳減,不過目前發掘材料來看,仍有此時期的中國瓷器出土,如青進12-16地區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纏枝牡丹紋盤,對照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及菲律賓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瓷盤風格,也與琉球出土空白期青花相似。
第二節: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余佩瑾主持
三【蔡路武:湖北出土明代空白期瓷器及相關問題研究】
湖北省博物館蔡路武先生梳理湖北地區明代墓葬出土的瓷器,歸納空白期瓷器之特點。明初薄葬,瓷器精品不多如楚昭王寢,明早中期以后頻見精品,如梁莊王正統青花梅瓶、郢靖王、二妃山等,一部分藩王墓瓷器與景德鎮戴家弄類型相近,性質仍需討論,有學者認為是高級訂燒,其訂燒又分官訂與私訂兩說,蔡老師持官方訂燒意見。也有學者認為是王公貴族私仿官物。然湖北地區藩王墓被盜嚴重,荊州隨州是重災區,當年發掘梁莊王在墓道中發現現代毛巾,石門也少了半邊,考古人員瞬間心涼半截,好在墓室內保存完整,未被盜墓者用炸藥成功盜取。另外一點是流芳明王室家族墓簡報(2007-2008發掘)未出,5處塋園26座墓葬共計文物252件面貌尚不了解,其中有不少空白期瓷器出土。舉“鍾”問題,此名稱并不局限于高足杯,任何杯盞都可能被稱為“鍾”。1964年流芳嶺明妃子墓出土十五世紀青花鴛鴦蓮紋蓋罐,以往斷代宣德,今天定為正統無異議,像此類包括正統青花龍紋紋梅瓶、天順年置青花龍紋碗、藍釉執壺等,蔡老師認為是官窯性質,屬皇宮賞賜,另一部分質量次佳的或為朝廷選擇民窯為各地藩王燒造,類似于后來的“官搭民燒”。還有部分產品則是純粹的民間商業貿易品。
四【高憲平:明早期景德鎮民窯遺址的考古發現及相關問題的討論】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高憲平先生報告景德鎮明初窯址遺跡。目前探明有湖田、瑤里、麗陽、落馬橋四處,其中三處已經正式考古發掘,非正式調查亦有多處。從目前掌握的出土資料來看,正統-天順是景德鎮民窯的大發展時期,并且質量較優,并不空白,其民窯窯址研究可上溯至70年代劉新園等人對湖田窯出土“云堂手”的調查。空白期部分青花產品從前往往誤定為洪武至宣德時期,事實上明初民窯青花產品絕少,白瓷青瓷作為民間主流器物一直持續到空白期對民窯青花的制作使用。報告另外對空白期可能存在的“官搭民燒”現象也做出分析,如正統元年浮梁民陸子順進瓷器一條,高先生認為并不能作為正統時期“官搭民燒”的例證,正統時期屢禁民間燒造官樣瓷器,說明民間確有屢次犯禁的現象。海禁政策則也是制約明初民窯青花發展的重要原因,不過在正統時走私貿易時有發生,海外有多例出土證據,尤其琉球,甚至遠在非洲的福斯塔特遺址也有這一時期的民窯產品。2009年景德鎮戴家弄發現一批“官樣”風格的瓷器,據黃清華先生介紹,這可能是一批經嚴格挑選而落選的瓷器,當有官方的性質,與武漢藩王墓、成都蜀王府出土空白期瓷器也能對應,或為官方指導下的生產行為。
第三節: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教授主持
五【陸明華:明代空白期瓷器及相關問題】
上海博物館陸明華先生先發言,上博從90年代開始編寫元明清圖錄始就注意到明代彼時三朝(正統-天順)官窯瓷器的特殊情況。1995年陶瓷館開館,即有部分瓷器斷代為空白期,但因缺乏材料而無法深入討論。往年學界對空白期認知舛誤頗多,進而強調原始文獻的重要性,查清原始文獻,文獻是厘清空白期真相最重要的工具。
常見史料試舉一二,比如“景泰減燒”史料,很多老師也都在用。另外詳解明代光祿寺用瓷之重要性,認為存世一部分空白期瓷可能為光祿寺向朝廷申請的訂燒品。戴家弄、藩王風格陸老師認為是屬于官瓷性質的產品,有官樣風格,是否為朝廷配給還是私家定制還需討論。并對御窯廠出土的少數空白期瓷器如葫蘆瓶、云堂手人物等是否為御用官窯瓷提出懷疑。
梳理上海博物館及海外館藏庫房所見空白期瓷器。如館中著名的十五世紀青花大龍缸,陸老師介紹來源乃天津老藏家捐贈,體量較大,因場地中央迫切需要大件鎮場,久覓庫房見此青花龍缸畫工、制式不俗,但抬出展覽也頗費功夫,如今可以明確斷代在正統。像這樣的大件如何能完好傳世,令人費解,陸老師提出假設是此件因有“璺”而未進明廷,一直遺留在景德鎮或他處冷清,遂能傳世至今。
六【王光堯:正統至天順時期官御窯制度初論】
北京故宮王光堯老師報告空白期官窯初論。首先肯定空白期御窯燒造的存在,一是文獻支持,二是出土物證。例舉史料《明史》《明實錄》《明會典》等,前面幾位老師也多有申引,《皇明條法事類纂》一條關于永樂帝旨官樣定式如匠人違式則拿來凌遲,值得注意,可見明初官樣器物制式之制作十分嚴格。并且御窯官樣屬于皇家壟斷,專燒專用,如見《英宗實錄》正統三年條“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白花地瓷于各處貨賣”、正統十二年條“禁江西饒州府私燒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等其實都是禁官樣的文獻。而伊斯蘭、藏地紋樣則是延續宣德以來的舊樣——出于經略西域的考慮,如高足杯上的藏語請教方家可翻譯為“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一天到晚都特別好”,只是普通的吉祥用語,與佛教關系并不密切。
御窯的揀選在空白期也十分嚴格,屬有意識的粉碎處理殘件,并不允許流入民間。如這次珠山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瓷枕多達一百多只(殘件),大小尺寸共十幾種花樣,都是正面錘碎后反面再補錘,而青花花盆則有的需要內外共錘五次,其中有些甚至是正品,被砸原因可能為換代導致中官回京順帶砸毀物料以防流散民間。空白期官窯不寫款王老師推測為撥亂反正,視宣德寫款為不務正業之舉,定樣寫款則尚需討論。
另外像湖北藩王墓出土的天順年置款青花等一系列風格產品,王老師認為即上述所言的民窯“仿官樣”制品,有需求就會有市場,王公貴族是此類產品的最大買家。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宣德后期至成化時處州官窯面貌如何?空白期為何大量燒制青釉展品,這兩點還需研究。據說故宮空白期展覽圖錄已在制作當中,年底前或可付梓。
第四節: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主持
七【陳玉秀:從劃花青釉瓷探討院藏空白期瓷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陳玉秀老師介紹院藏空白期瓷器。主要從青釉瓷入手,院藏檔案編號顯示這批空白期青釉瓷大多數曾藏于紫禁城的景陽宮、景祺閣與景福宮。不知道為何空白期為何喜燒造此類品種,窯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青釉劃花碎片標本。其紋飾特點可分為繁密與粗曠兩種類型,器形從明初至成化也有所演進。大量花紋樣與伊斯蘭織品花卉能夠對應,當源自后者。舉例臺北故宮所藏明初瓷器,不少疑為空白期制品,從紋飾入手,或可建立斷代參考。
八【吳軍明:御窯廠出土空白期青花瓷組成特征的無損 EDXRF 分析】
景德鎮陶瓷大學吳軍明教授報告空白期青花標本(47片)無損分析結果。采用用美國EDAX公司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檢查樣品胎、釉、青花元素組成,結果對比以往數據發現空白期青花瓷胎中的氧化鋁含量是明代的峰值,走勢如圖二,成化以后鋁含量逐步降低,晚明時趨于穩定。可見空白期官窯高嶺土含量比重很高,原因不明。
釉則屬于典型高鉀低鈣的堿鈣釉,釉灰加釉果配方,后者占比較高。此類低釉灰技術唐英亦有提及,屬九分釉果一分釉灰的上品釉,與成化制釉技術相同,提高了釉面瑩潤光亮的灰質感,而與早期宣德、晚期嘉靖時的高鈣低鉀釉明顯不同。
空白期青花則開始使用國產料。部分元素青花與成化官窯青料相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淺藍的屬高錳低鐵國產料,一類深藍的不用于元代高鐵低錳鈷料,可能是進口與國產混合料。而窯爐氣氛也是導致青花發色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技檢測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標本某部位與整體平均的元素含量未必統一,需要多做數據分析。另外此次報告也只用上御窯廠提供的47塊標本,且是相似性很高的同種紋樣標本,報告最后展望進一步分析諸如紀年器及民窯產品,冀以建立分期特征與斷代標桿。
九【王冠宇:承前啟后歷史脈絡中的正統、景泰、天順瓷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王冠宇博士解讀此次中文大學文物館策展思路。綜合各方資料,梳理空白期相關文獻,審視時代背景及探討燒造瓷器的主要功能和使用群體。闡述光祿寺的重要性,光祿寺有明一代相當于朝廷之后勤部,每逢佳節誕日宮中慶典都由光祿寺供應物料,對瓷品的消耗是相當巨大的。關于空白期的“玲瓏鼓腔樣涼墩”,王博士引用陳有年《陳恭介公文集》中對瓷窯燒造的記載,以往少有人關注。又對空白期瓷器與處州官窯青瓷進行排比探討,聯系宣德時青花五彩與成化斗彩工藝之間的發展脈絡,肯定空白期彩瓷工藝所取得的成就。其亮點在于所用文獻均參照原本校引,當下許多學者習慣承襲歷史文獻,極易斷章取義,引發舛錯誤讀。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總結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