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攆茶圖》,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作,在那個優雅的點茶時代……
攆茶圖
關于畫家劉松年
劉松年,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的繪畫題材多為園林小景,同時也擅長人物,神情生動、精妙入微,后人把他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除了這次欣賞的《攆茶圖》,劉松年還存世有兩幅著名的茶畫《茗園賭市圖》和《盧仝烹茶圖》等,想必也是愛茶之人。
茗園賭市圖
關于畫中場景
畫面左邊,兩位童仆正在磨茶和準備點茶。(點茶流程可參見文末視頻)
前方童仆騎坐在長條矮幾上,右手正在轉動茶磨磨茶,潔白的茶粉紛飛而出,正如《試院煎茶》中寫的“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另一位童仆正佇立桌邊,右手提湯瓶,左手執茶盞,大概正準備點茶。方桌上放有篩茶的茶籮、貯茶的茶盒、白色茶盞、紅色盞托、茶匙、茶筅等,整齊有序。左手桌旁有一風爐,上面正在煮水,右手旁邊是貯水甕,上覆一片荷葉。
原諒我……
畫面右側三人,一僧人揮翰,一士人相對而坐,似是在觀賞。另一士人坐在案旁,雙手展卷,目光卻向著揮毫的僧人。
關于畫中茶
為什么叫做攆茶圖?這幅清宮舊藏圖,被認為是劉松年的真跡,有題簽為攆茶圖。有人認為攆就是碾,是粉碎、碾壓的意思,筆者認為不妥。另一種說法是,攆有追、趕、招、催的意思,主客已到而茶未上,就等著喝茶。
為什么要等?為什么不提前準備好坐下來就喝呢?原來,在宋代,是要根據主客身份,人數臨時碾茶、羅茶、燒水、點茶的。《清波雜志》說,呂申公家里有三種茶羅子,常客用銀羅子、禁近用金羅子、公輔用有棕欄者。也就是說,來的人數,身份,會決定備茶的用具、茶品等相關事宜。而有條不紊的備茶過程,和悠閑淡然的主客,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和諧雅致,這一點,我們在徽宗的《文會圖》上也能夠看到。
關于畫中人
由于畫中除了童仆兩人,是一僧兩士,人們難免會對三位主人公的身份展開遐想。
有人依戴冠人高大端莊,猜是蘇東坡,另兩位佛印和黃庭堅。
還有人根據劉松年的代表作之一《醉僧圖》判斷《攆茶圖》中的僧人也是草圣懷素,由此生發出去,另兩人是錢起、戴叔倫,有人又指出這三位不可能碰到一起。
也許并不是那位名人吧,畢竟在宋朝,從勾欄瓦市,到皇宮內院,點茶以其清雅高貴的格調獲得了士大夫階層的普遍的青睞和追捧。
關于點茶流程
《攆茶圖》原本縱66.9厘米,橫44.2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曾出品過一個介紹宋代點茶流程的動畫,最近發現竟是取材于《攆茶圖》,雖然不免有些疏漏之處,卻也是直觀可愛。
參考資料
《茶韻悠悠》李烈初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9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