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官窯青花瓷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仿康熙、乾隆青花瓷。優質的仿品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了康熙、乾隆瓷的水平,而大部分作品則帶有明顯的光緒特點。民窯青花瓷則根據市場的需求生產,走的是商品化道路。因此品種眾多,風格迥異,精粗皆有。
光緒官窯青花的胎土精良,細膩潔凈。胎質比同治時期好,瓷土淘洗較細,胎質較細密,但胎體仍顯厚釅。釉面有青白和白色兩種,常見“波蕩釉”現象。器物足墻微向里斜,足跟較圓滑。釉汁稀薄,釉面欠瑩潤、釉色白中泛青。也有一部分釉色粉白,上有爆釉形成的芝麻黑點。釉色青白為主,有一部分漿白釉,釉層薄,致使青花紋飾如浮釉面,缺乏含蓄與韻味。釉面不平,波浪紋現象較多。青花所用青料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傳統的浙料,保持著淡藍清新的傳統藍色,主要用來繪制官窯等高檔瓷器;第二種是色澤明麗純藍的青料,多用來繪制仿古瓷器,在青花中能見到有規律排列的藏青色點;第三種是色澤鮮艷帶紫的藍色,俗稱洋藍,自同治時期開始就有了,光緒中檔瓷器大量使用這種青料,是典型的光緒發色,色調漂浮、線條暈散;第四種是藍中帶黑或帶灰的發色,這是含雜質較多的土青繪制的,一般用來繪制粗瓷。(此片應為青花五彩或青花礬紅,或其他青花加低溫彩,因在燒造青花時有瑕疵而淘汰,所以外壁澀胎無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