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一個英國V&A的展覽,主題非常大,叫“藝術的價值”。策展做得很棒,特別有趣,從不同的主題出發探討藝術的價值,讓人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其中有一個主題“山寨拷貝還是優化升級?Attempting to replicate or seeking to improve?”中展出的不光是華強北的山寨機,還有兩件瓷器。左邊是中國的傳統青花瓷盤,右邊的荷蘭的Delftware陶器轉印歐洲最常見的,山寨中國青花的圖案“Willow Pattern(白底藍色柳樹圖案)”。而且本身因為歐洲人當時并沒有生產出瓷器,所以這是披著瓷器圖案外衣的陶器。西方人對這個圖案的癡迷程度,和它的普及程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Willow Pattern 白底藍色柳樹圖案
傳統青柳盤
有詩為證:
Two birds flying high,
A Chinese vessel, sailing by.
A bridge with three men, sometimes four, A willow tree, hanging o'er.
A Chinese temple, there it stands,
Built upon the river sands.
An apple tree, with apples on,
A crooked fence to end my song.
——The Willow Pattern Poem
由此想說說西方的青花。
當然,得從中國說起。
金人的鐵蹄征服中華大地之后陶瓷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出現青花、釉里紅、霽藍、樞府釉、五彩等創新。而景德鎮一舉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這是前話。
元,釉里紅、霽藍、樞府釉、五彩
關于青花瓷器在歐洲大路上的傳播的路徑是這樣的:通過中國與波斯的貿易往來傳到西班牙,14世紀西班牙開始模仿中國生產藍色彩陶,然后大量輸往意大利。16世紀意大利人從西班牙學習到錫釉陶器的制作方法,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力發展,再由意大利傳入荷蘭。17世紀荷蘭得益于當時海上霸主的地位,與葡萄牙競相爭奪中國外銷的瓷器(青花)。因此擁有了興旺的制陶業,其中Delft鎮成為中心,荷蘭生產的錫釉陶也叫Delftware。之后因為宗教迫害,大量新教徒陶匠逃往英國避難,將這一手藝在英國發揚光大。
所以是:西班牙—>意大利—>荷蘭—>英國
武裝帆船
當時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荷蘭為了瓷器、絲綢、茶葉在海上大打出手。他們管青花瓷叫“kraak ware”,尤其是萬歷年間的。Kraak這個詞源于荷蘭人翻譯的葡萄牙語“carrak”,武裝帆船。原因是分別在1602年和1604年,荷蘭人虜獲兩艘葡萄牙商船,上面載有大量中國出口青花瓷器。這也是荷蘭人第一次大量得到青花瓷。
kraak ware
明朝時期景德鎮開始制造大量只為出口的青花瓷,這些出口瓷器相對本土來說,非常粗糙。但是在歐洲大陸上,他們價比黃金。這其實就是赤裸的貿易掠奪,把差的東西賣出去,好的東西自己留著,順便換回白銀。
我也搞過這種當初沉船撈上來的青花瓷片鑲一下做項鏈,大家戲稱“海底撈”。
不過歐洲人也不傻,他們很早很早就拿圖向景德鎮訂制符合他們生活習慣的瓷器了,這樣省得換回的中國瓷器還要加工成他們需要的器具。舉個例子,經典花瓶變臺燈的用法。
說回老柳瓷,
Willow Pattern——白底藍色柳樹圖案
這是西方世界最常見的中國青花圖案,然而并不源于中國。這個圖案的出現源于英國瓷廠為了增加銷量,制作轉印瓷器而發明的一個似是而非的中國故事。從18世紀開始生產使用到今天,最初使用這個圖案的應該是英國Spode。這個青花圖案虛構了一個凄美的東方愛情故事,富家小姐Koon-see和窮小子Chang逃婚私奔死于大火,化作比翼鳥雙雙飛去。由于圖中央的柳樹,被稱為“柳樹圖案”。這個圖案非常符合當時歐洲人對東方神秘國度的幻想和理解,因此深受大眾喜愛。喜愛到什么地步呢,世界上至少有一億多件藍柳圖案的瓷器。西方人用詩歌,有歌曲,兒童故事去描繪藍柳。因此藍柳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而且制作藍柳的瓷器完全按照西方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多奇奇怪怪少見的東西。所以收藏藍柳圖案瓷器也成為西方一個大的收藏門類,很多藏家家里甚至有好幾千件。
各種各樣
影響青花的圖案樣式,和制作藍色釉的鈷應該都來中國自與波斯的貿易。這種鈷藍料也叫“蘇麻離青”,是波斯語。而蘇麻離青的魅力在于它的暈染效果,有水墨畫的韻味,效果美。所以青花有很重要的一點不同于宋人瓷器在于它的人物繪畫性,故事性,以及繪畫帶來的美的效果。
鬼谷子下山圖罐
中國人重畫,西方人重紋樣,喜好不同。因此,像佳士得在05年拍出人民幣約2.3億,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就是為中國收藏家喜愛瘋狂追價所至。(當然,我是很羨慕最后贏家倫敦大古董商的財大氣粗了。)像西方人,就非常喜愛折枝,纏枝這類紋樣。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前文說到元人鐵騎踏破中原,中土士大夫文化損失殆盡。在宋朝的時候,文人審美情趣達到極致高峰,追求雅致凈素,可以說是一種極其高級的性冷淡風,后人無法超越。在被蒙古人踐踏毀壞完后,蒙古人帶來的這種粗糙的,土耳其色彩的青花大行其道。其實從工藝上講這也是非常容易的一種制瓷方法。
后來明朝漢人想要撿起支離破碎的文化,只是心境沒了。只能重新自己研究。不過明室窮,凡事不追求工藝極致,追求簡單方便。舉個例子,明代將宋時的點茶變為我們現在的沖泡茶。不過明人有點好,就是放松。上上下下都會玩,且玩得好玩得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士大夫們很潮,又追求宋人文化。像祝枝山,老花了,都有西洋老花鏡可以戴。
之所以青花在拍賣和收藏市場上這么受歡迎,得力于西方世界的認可。也不一定能說是認可,因為青花多,方便炒作。關于認可,畢竟百年來西方人唯幾能看見的瓷器就是青花,所以很可能審美認可的也是青花,市場上流通的還是青花。而青花又完全符合西方簡單直接的審美,相得益彰。
中國人自己炒青花,不知道是不是周杰倫粉絲太多?
顧
意
如
此
Goods Of Good
顧意如此顧小姐
微信號 : yuuutian
新浪微博:@顧意如此顧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