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繕與鋦瓷以其各具特色的審美風格,在陶瓷圈里也小有名氣,這兩種近乎于裝飾性的修復工藝,在修補瓷器的過程中,也為瓷器增添了一種更具有詩意的美。然而這兩種修復方式在現代的古陶瓷研究卻是不常用的,那么對于古陶瓷而言,除了金繕與鋦瓷以外,還有那些修復工藝呢,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金繕
對于古陶瓷而言,其價值就是陶瓷本身的歷史痕跡,使用金繕或者鋦瓷修復的瓷器會改變瓷器原本的格局,破壞文物的歷史數據,這對于古陶瓷收藏與保護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那么古陶瓷的修復又有哪些修復工藝呢,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吧。
修補過程
古陶瓷修復一般指的是陶瓷器文物的檢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補、作色等一系列保護與復原的操作。修復者需要掌握文物的背景信息與文化價值,對文物的材質、受損情況有全面的評估,并且了解各種保護修復材料與工藝的性能、特點,才能針對器物的“病癥”對癥下藥,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復原本已殘缺不堪的陶瓷器文物。
考古修復
古瓷器的修復通常分為三大類,即:考古修復、展覽修復和商品修復。考古修復這類方式主要是指對瓷器進行拼縫、補缺部分,保留修復的痕跡,使觀眾能輕易分辨出哪些是原器物,哪些是修復部分,這種修復方法完全忠實于原物。使用的也大部分是石膏等對瓷器無損傷的材料。
展覽修復
展覽修復是為了便于人們對古陶瓷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在研究修復的基礎上,修復者們對補缺部分進行上色,做舊等處理,使器物從外表上盡量恢復原本面貌,而這種修復依舊秉承著保護瓷器的原則,其修復部分與原瓷始終存在差異,為的就是方便辨識出修補的部分,這種做法被國內外許多文博單位所采用。行業中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遠看無差異,近看有區別。
商品修復
商品修復最早可追溯到清中期,宮里太監把破損的瓷器偷拿出宮,修好了再高價賣出,所用材料有蛋清,蟲膠,糯米湯等等,因為修復需求的增加漸漸的就有了這種行業。清末,古陶瓷修復技藝已在社會上初步形成,當時主要用蟲膠、樹膠和魚膠作為黏合劑,也有采用鋸釘的辦法,走街串巷來修補民間一些殘破瓷器。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提高,我們已經可以通過各種先進的技術對古陶瓷進行復原,哪怕只是一個碗底,通過數據分析,我們都可以還原它的整體甚至做到“天衣無縫”的地步。但是在學術界,商品修復一直頗有爭議。這種修復方式多數時候都是利益驅使,將殘破的瓷器修好,再以完整的價格賣出,這在古玩圈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商品修復雖然可以非常精細的修復出瓷器的原貌,但是對于古瓷器來說傷害也是非常大的,在作色的時候往往會覆蓋周圍原瓷的面貌,在進行拼接的時候,甚至會根據需要對瓷器進行打磨,這對古陶瓷的保護非常的不利,因此在各大文博館中很少使用到這種修復方式。
但是伴隨著技術的提高商品修復的方式也逐漸被用于陶瓷研究上,與純粹的商品修復不同,這種精修復依然秉承著忠實恢復瓷器原貌的宗旨。在修復工程中并不會對瓷器進行磨損,也極少出現大面積的覆蓋。在近期北京故宮舉辦的“天下龍泉”青瓷展中,就使用了這種修復方式,它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也為古陶瓷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寶貴素材。
“天下龍泉”展出青瓷
古陶瓷修復是以研究與欣賞為目的,利用合適的材料和技術恢復器物的完整造型和外觀的視覺效果。文物修復與文物保護是緊密相連的,是不可能脫離古陶瓷的保護問題而獨立開展的。一方面,古陶瓷的修復工作必須建立在器物的穩定狀態之上,例如:海底打撈的陶瓷器必須經過除鹽處理,消除內部的可溶鹽后,才能考慮進一步的修復工作;另一方面,古陶瓷修復操作有時也具備保護文物的功能,例如:表面清洗可以消除有害物質腐蝕與污染,填補縫隙能夠增加穩定性,避免水汽灰塵堆積,避免危害陶瓷器胎釉結構。
文物的修復與保護,不僅僅是我們對一段歷史的尊重,同時也是對一個時代對一個文明的復原,那些在歷史的長河里流淌了數千年的器物,用它們支離破碎的身軀,為我們講述一段又一段的歷史真相。看一件古器,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章作者 / 青城
圖片來源 / 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