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窯青花瓷器裝飾題材異常豐富,善于從生活中汲取大量素材,所繪花、鳥、蟲、魚、人物、走獸、山水、亭榭、都各具特色,各有其趣。明代的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繪畫藝術主要吸收中國傳統民間圖案的特點,同時又融入中國畫和中國書法的技法,并以其特殊的材質保持著其獨特的風格。而在用筆上它又深具傳統中國畫的特點,線條圓勁飽滿,變幻無窮,同時借用鈷料散暈多變的特性使其獲得水墨畫的美感,因此,客觀形象特征的鮮明性,是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裝飾藝術中的一個顯著特征。民窯瓷器的圖案大多簡潔疏朗,多用大片的白色瓷坯映襯出簡練勾勒的青花形象,多少含蘊有宋人馬遠、夏圭之情趣意境。而在筆墨運用上,明代陳淳,徐渭等大寫意畫家恣肆豪放的用筆亦和明代中晚期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的裝飾風格有著異曲同工之趣。
明代民窯青花瓷器中帶紀年款識的不多,款識可分為墨書款、刻款和青花寫款,以青花寫款為主。在成化以前民窯青花瓷上的紀年款識較少見,明代晚期則多偽托前朝款識,因而在以帶紀年款的瓷器作標準器時,需要謹慎識別本朝款與偽托款。明代民窯青花瓷的胎因時代不同也有相應的變化。洪武、永樂時的胎質較粗,瓷化程度不夠,略顯疏松,胎色灰白。宣德時的胎較精細,胎色較白。空白期的胎質粗,胎色偏灰。成化時的胎質精細,胎色潔白。弘治時的胎略粗。正德到明末,胎質均較細,胎色潔白。明代民窯青花瓷的釉,總體以青灰色釉為主,又因各個時期釉質的優劣、肥潤與厚薄不同,釉色偏青或偏白。洪武時期的釉,有卵白、青白、灰青等色,釉層普遍較單薄。永樂時期的釉,多為青灰色,部分釉層肥潤的呈青白色。空白期的釉多為青灰色,釉層薄,后期出現釉層肥潤的青白色釉。成化時期的釉多為青白色,釉層肥潤。弘治至正德早期的釉多為青灰色,釉層較單薄。正德后期、嘉靖、萬歷時期的釉色多為青白色,釉層肥潤。天啟、崇禎時期的釉,單薄的呈青灰色,肥潤的呈青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