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出自孔子《周易·系辭下》原文:“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意思很好理解,“德不配位”的反義詞是“厚德載物”,大家都理解了吧,多做“積德行善”有道德的事情吧?
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
一、德薄而位尊:人的德行很重要,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要協調,如果不成正比則百事不順。舉例:一個人的道德與人品反差太大,做官也是個貪官,他不能壓制自己的欲望,貪贓枉法,吃喝嫖賭,盡做違法的事。他的官就當不好,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早晚災殃臨身。
二、智小而謀大:空想主義者,一個人的思想智慧很小,總有自己的宏偉藍圖,他的計劃太大,與能力不相配,其結果造成了很嚴重的損失;如某人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去開戰車或者是去開飛機,最終可想而知,定是災殃緊隨;再如一個人沒有任何經驗,立馬就給患者做手術,也屬“智小而謀大”,確定災殃到來。
三、力小而任重: 在現實生活中,平時大家也很明白以上的道理,有句話叫“在其位不謀其政”,其實不是不謀而是個人能力有限,他們身處要職,權力膨脹,收受賄賂價值不菲,就屬“德不配位”,超出了福報的承受力,就災殃臨身了。
從社會的現象看本質
為什么今天的年輕人容易英年早逝?
為什么很多年輕人一出名就死了?
為什么有些官員一升官就得重病?
為什么有的人家里剛蓋完房子,家里就不順了?
為什么有些人剛賣輛新車,出門就把人撞了?
為什么?
這些現象就是四個字——“德不配位”,再加四個字“必有災殃”,這就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有因必有果。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發生的事情,都給當事人的道德標準成正比的,有德的人種善因得善果,無德的人種惡因得惡果。
“厚德才能載物,積德才會行善,”所以古圣先賢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發生的事情,有德的人種善因得善果,無德的人種惡因得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