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之時的哲學家之一:老子在自己的《道德經》當中有這樣一種觀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指的是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沒有絕對的定數可言。
提醒人們順境中需謙虛謹慎,過于狂妄自大會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需百折不撓,勤奮刻苦,也可憑自己的努力變逆境為順境,強調人為勝于天機的一種道理。
出現這三種狀況,就是后福來臨的征兆。
一、經歷大劫難后
元朝的文學家關漢卿在自己的一部戲《裴度還帶》第三折當中有說過:“夫人云:皆是先生陰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難不死,必有后程,準定發跡也。'
世間就沒有平白無度能夠闖過來的劫,靠的多半是當事人的堅強、勇敢與努力。能夠從極其被動的情況之下轉危為安,將自己拯救出險境的人,他們心志無比堅強,而且還從逆境當中獲得了寶貴的成長、吸取了經驗跟教訓,也增加了自己的抗壓性與耐力,這些都是身處順境當中無法感受到的一些東西。
當你逃過人生當中的大劫難之后,其實運氣不會再比那個時刻差,一直是在上升的,再加上自己本身頑強的個性及經過大事之后積累起來的人生經驗。
只要好好利用與發展,自然將來會得到一種好的回報,這個后福,是自己掙來的。
二、病痛好轉
從佛道等等流派一些唯心主義的觀點來看,人生是時刻處于運氣變化之中的,有些東西沒有什么道理可言,仿佛冥冥之間有一股強大而無形的力量在控制著人世間的一切。
且不管你是有些唯心主義的人,還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全都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假如困擾你的病痛好轉或消失,一定是對于自己而言,一種有福氣的象征。
因為從此之后你的肉體不會再遭受痛苦,精神就會愉快。
不必將大量的時間與金錢花在治病上面,就能節省開銷,享受人生的快樂,也能正常開始工作,積累更多的財富。身體健康為人在世間獲得一切的基礎,擁有了它,才有一切可能。
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句話出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原句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意指修善積德的個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慶在未來等待著對方享受,而習慣作惡壞德的人,雖然一時之間顯得很霸道猖狂,但是其未來則必多更多的禍殃在迎接著他們的到來。
這也是在警示著人們,不要淡看一些微小不良現象的萌生,以為無傷大雅,應及時看到及早警惕與采取措施。任其發展下去的危害和后果十分嚴重。
眾所周知,儒家一貫重視家庭教育,孔子就認為家庭關系的健康和諧與否,所產生的后果和影響將直接影響自己整個家族的發展與命運。
積善之家為何必有余慶?道理也就解釋得非常清楚了。常做善事,其實也是一種家族人生觀的綜合體現。
結語: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面看起來人世間是變化無常的,不以人的意愿為轉移。好的事情也會變壞,有的時候壞的事情也會出現好的方面,給人一種很無奈的感覺。
但事實恰恰相反,只要你始終在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上懂得趨利避害,做好自己,學會冷靜客觀的面對當前,審時度勢對未來的轉化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與行為上的支持,其實最終你是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跟人生的,這才是關鍵。
當然,說得太深奧的話,可能大家聽起來也比較枯燥乏味,但只要發現自己或自己的家庭能夠擁有以上幾種跡象的話,未來的你們,只會比從前越來越好,不會有太多的、太大的變數出現。
因為不管是從意志上、身體上還是三觀上,你們都獲得了一種最接近物質本身成功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