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完美永恒的幸福嗎?
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說:''我是否開心'是一個封閉式問題,它指向了一個在追求美好生活時非此即彼的答案:我們只能是快樂的,或者是不快樂的……而事實是,我們總可以比從前過得感覺更好一些;并沒有人經歷過每時每刻完美無瑕的至高快樂體驗,總有一些進步是我們可以追求的。因此,與其問自己'我是否快樂',倒不如問'我如何讓自己相比從前感覺更好',因為后者能更準確地反映幸福的本質。'
現實中很多人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日常生活,也花費大量時間瀏覽別人的生活,甚至把這種活動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潛意識深層是深深地羨慕別人的'幸福生活。
而美國密歇根大學和比利時魯汶大學的聯合研究表明,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越長,人們會感覺越糟糕。一些人深陷社會比較的旋渦,很難獲得自我滿足感,更難找到生命真正的意義。
然而,我們就像演員一樣,常常為觀眾而活,卻錯過了我們真正渴望的生活。
美國心理學與腦科學專家蒂姆·博諾,在《幸福的科學》一書中,從認知心理、行為模式多個角度分析幸福的科學,寫給掙扎在線上社交、物質和信息膨脹及巨大焦慮感中的現代社會中的我們。
蒂姆·博諾特別強調:幸福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新興'科學'。需要我們進進行相應的系統分析。
2、 關于獲得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需要澄清兩個認知誤區
誤區1,研究幸福,就是要得到永久的快樂
一談到幸福,很多人希望知道需要學什么專業,尋找什么樣的伴侶,到底賺多少錢這些具體的方方面面才能一輩子過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而事實上,研究幸福,目的是讓人相比從前感覺更好。
對一些人來說,這種差別似乎無關緊要。他們認為得到快樂和感覺更好是一回事。但實際上,得到永久的快樂是遙不可及的事,而感覺比過去更好則是可以實現的。
誤區2:消極情緒一無是處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對我們有著重要的作用。恐懼、焦慮的感覺是在提醒我們,需要對當前的環境或生活方式做出改變,它們其實是我們身體內的警報系統。就如我們有時會感冒、咳嗽一樣,其實是一種身體自然的機制,幫助我們將有害物質排出,避免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進一步傷害。
負面情緒對我們起到同樣的作用。它們能促使我們停下來反思,發現生活中可能導致自己更加焦慮或絕望的因素,并引導我們做出改變。
當然,負面情緒有時會出現得過于頻繁,讓人覺得無法控制時,進行專業心理學干預是必要的。但一時的情緒低落,在某一刻產生焦慮或者憤怒,這其實是一個有用的信號,提醒我們到了做出改變的時刻了。
幸福的科學,并不是讓人時時刻刻保持快樂。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那很正常,人人都會如此。而高明的人會發現問題,及早轉化。
當我們換一種方式,想方設法讓自己相比于從前過得更快樂,那么我們便將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可控的內容上了。這才是對幸福的科學認知。
3、正負不對稱的情緒影響幸福感
請你先找出紙筆,做一件事:寫下所有你能夠想到的形容情緒的詞。越多越好。
在你寫完以后,請數一數,這當中有多少是表現積極情緒的,多少是表現消極情緒的。十有八九,表現消極情緒的詞會多于表現積極情緒的詞。
人的天性似乎更容易傾向于負面情緒。有的心理學家在遍訪世界各地后,發現一些情緒會超越人類所屬的種族、社會體系或階級,出現在每個人身上。這當中有4種是消極情緒——憤怒、厭惡、害怕和悲傷,積極情緒卻只有一種——快樂。無論從語言的角度,還是從跨文化的個人情感角度,消極情緒所占的比例都遠遠高于積極情緒的。心理學將這一現象稱為:正負不對稱效應。
再振奮人心的事物最終也會讓人感到稀疏平常。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我們的負面情緒。無論一個人多憤怒,隨著時間推移,他最終也會平復下來。然而,恢復平靜狀態的時間長短,則取決于我們是如何回應自己的情緒的。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報復發泄只會推遲這一改變的發生。大喊大叫或者大打出手,只會讓我們的憤怒持續更久,導致延長一個人情緒恢復到正常狀態的時間。
既然此路不通,那我們到底該怎樣有效地減輕影響幸福感的負面情緒呢?
《幸福的科學》書中提出了以下4種方式:
延遲。當你感到怒不可遏時,試著數到10或者100,讓時間的力量幫你平復下來。因意氣用事而發出一封措辭激烈的短信或者言辭,既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又不能讓我們感覺更好。
放松。情緒同樣由生理因素決定。深呼吸,或者使用其他可以放松身體的技巧,可以降低身體的喚醒水平,讓情緒恢復平靜。
分散注意力。反復回憶剛剛的不愉快經歷通常會加重負面情緒。讓自己去做些別的,例如看電視或者外出和別人一起做些別的事情,可以避免我們陷入負面循環,讓我們不再往憤怒的火焰上澆油。
做些和負面情緒相對的事。例如善意之舉。去幫助別人,或者去網上觀看嬰兒笑聲的視頻。采取類似的行動可以有效阻止我們的負面情緒蔓延。有的人喜歡讀書寫作,通過這個活動理性分析自己,舒緩情緒。
4、幸福不僅取決于我們實際擁有的,還取決于我們的期待值
蒂姆·博諾在《幸福的科學》書中提出了幸福公式:幸福,等于我們擁有的除以屬于我們想要的。
幸福,不但取決于我們實際擁有的,還取決于我們的期待值,這個公式向我們表明有兩種方式可以改變人的幸福感,第1種方式,增加分子我們擁有的,第2種方式或減少分母我們想要的。
很多人都能想到的是第1種方式,拼命工作以獲得高薪,買各種昂貴商品以滿足欲望,并把自己游山玩水的經歷,和瘋狂消費的戰果,放到自媒體上,以展示我們的分子。
但這就像在看完電影以后,人的眼睛會適應戶外的陽光一樣,我們的心靈也會很快適應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當擁有這些以后,我們的期待值也就很快,再次不斷攀升。
高幸福感和低幸福感的人之間的區別,正是來自他們在判斷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感時,所使用的不同標準。
高幸福感的人,會使用內在標準和價值觀來評價自己,并且不會受周圍可能超過自己的人的影響,而低幸福感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會對周圍人的表現高度敏感,只有自己的表現優于身邊的人時——哪怕只是一點點,才會感覺到開心。無論自己手中的冰美食多么好吃,也不管自己的薪酬有多高,他們都不在意,只是在意能比其他人擁有的多一些。
就像很多人不斷地刷新著社交媒體,看著別人曬著'幸福',自己卻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缺乏幸福感。其實,當我們把自己的期待值建立在別人擁有什么的基礎上的時候,賺更多的錢或擁有更多的權利,對于幸福感的提升就沒有幫助了。
當一個人實際的財富確實增加了,也就是,分子變大了以后,同時,因為和周圍的比較而產生的期望值也升高了,也就是幸福公式的分母也變得更大。這也意味著即使一個人年薪百萬,住在300平米的房子里,開著寶馬汽車,他也不一定感到滿意,如果他住的小區里,其他人年薪千萬,開著更高級的豪車的,那么相比之下,這位寶馬車主,很可能覺得自己的現狀微不足道,甚至完全不盡如人意,會感覺不到絲毫幸福。
有的人的幸福感,并非源于自己的實際情況,而是相比于周圍的人,自己能夠略微占上風時的一種優越感。但這并不是自己的幸福。
與其盯著自己所沒有的,還不如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已經擁有的,比如,以后照進房間的陽光給了我溫暖,一個來自陌生人的微笑,讓我一天心情舒暢,來自父母的消息會提醒我一直被關愛著,當我不再將擁有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時,會發現我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會更快的從逆境之中恢復過來,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種種美好,并不難,這樣做讓我感到更加幸福,并更愿意幫助別人擁有對,已經擁有的生活的感恩之心后,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就會大大提高了。
這種角度轉換,普通人也可以實現對生活保持感恩的心,而不需要非得等到開上豪車,或者有錢去豪華旅游才感恩生活。
所以,幸福感并不是由他擁有多少好的或者壞的,而是由他選擇關注什么而決定的。就是把對生活懷有的感恩心,作用于幸福公式當中的分子,使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上來,這樣幸福感就會增強。
比如,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的復盤文章,尤其是月度復盤,把自己過去一個月的讀書寫作、生活情感、職場教育、健身鍛煉的事情列舉出來,分析成敗得失,有功則加勉,有過則改進一一進行總結。這就是盤點總結自己擁有的,增強自信,提升幸福感,用積極的情緒迎接下一階段的工作和生活。
5、花錢在內在價值,比外在物質更能提升幸福感
蒂姆·博諾發現:在多數情況下,花在生命體驗上的錢,例如一場音樂會或一次旅行,會比花在物質上的錢,能帶給人更多的幸福感。因為相比于物質,內在體驗持續的時間更長,空間更廣,也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回憶和期待,也讓我們有更多可以在未來分享的故事。也許最為重要的是,這些體驗把我們和他人聯系起來,增強了一個人的社會聯結,這正是一個人獲得幸福感的基礎。
人們從物質(無論是一輛新車、更大的電視,還是更好的手機)當中獲得的快樂容易很快消失。
體驗之所以能比物品更讓人感到快樂,在于它們會留存在我們的記憶里。
這些快樂感覺的記憶會一直跟隨著我們,而且當我們和他人分享時還會強化最初感受到的那種愉悅。
而且,相比于購買物品,內在的體驗可以減少我們進行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是阻礙一個人獲得幸福感的最大障礙之一。如果一個人不斷地環顧四周,總想知道別人擁有的和自己擁有的相比,到底誰更多,那么他便很難獲得真實的幸福感。
而內在體驗和物質相比,是更加不容易進行橫向對比的。假設你買了最新款蘋果手機,就大可把它大張旗鼓地拿出來,和別人比一比誰的手機存儲空間更大,拍照效果更好,運行速度更快。這種比較一定會產生一個贏家。而購買體驗從本質上講很難讓人做橫向比較。
6、牢固的人際關系,是獲得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