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八月明熹宗病危召朱由檢進宮,二十四日,朱由檢即位,到十一月一日決定將魏忠賢遷往安置于鳳陽,六日魏忠賢自殺。權傾大明的魏忠賢在崇禎上位不足三個月時間內,完成從最輝煌到最落魄的結局。 為什么會如此呢? 魏忠賢在大明到什么地步? 監生陸萬齡請建魏忠賢生祠于太學旁,祀禮如孔子。一個太監,不學無術之人可以達到祀禮如孔子的地步。這種越級之建議明熹宗居然照準了。按正常情況下這種規格是不允許的,甚至連生祠都不太允許。 諸葛亮死后,劉禪都不允許老百姓建祠紀念,直到蜀漢要亡的前幾年才建。 魏忠賢孫鵬翼為安平伯,加魏良卿太師,魏鵬翼少師,這是明熹宗生前最后時光做的事情。 他在朝中的勢力如下: 李朝欽、王朝輔、孫進、王國泰、梁棟等三十余人,為左右擁護。外廷文臣則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主謀議,號“五虎”。武臣則田爾耕、許顯純、孫云鶴、楊寰、崔應元主殺僇,號“五彪”。又吏部尚書周應秋、太仆少卿曹欽程等,號“十狗”。又有“十孩兒”、“四十孫”之號。而為呈秀輩門下者,又不可數計。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睹魇贰ち袀鳌ぞ硪话倬攀?不能說他權傾天下,而是他已經控制整個天下。 魏忠賢斗不過崇禎的原因 1、魏忠賢的先天缺陷 從南宋開始,儒家已經成了朝廷的主流,士子只忠于皇帝,而不會忠于權臣。士子以死節為榮,比如方孝孺死忠于建文被誅十族而被后人傳頌。 魏忠賢是太監,自古以來皇帝為什么肯將權力給太監,因為不管太監怎么折騰,對皇權是沒有任何威脅的。沒有太監當過皇帝,除了曹操的祖父被追封為皇帝。 魏忠賢看似權力很大,但是大明朝的人很清楚,魏忠賢的權力是來自于皇帝。這一點魏忠賢也是一清二楚。 魏忠賢有些類似趙高,趙高最后權力大到可以殺掉秦二世,換立子嬰,在秦國說一不二,但是他不可能坐上皇帝之位,只能選擇再立一個。 這就是宦官的先天缺陷。這一點在所有依附他們的人心里是一清二楚。 也就是說所有人包括魏忠賢都清楚,他擁有的權力只是暫時的。 2、朱由檢的隱忍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王素稔忠賢惡,深自儆備,其黨自危。楊所修、楊維垣先攻崔呈秀以嘗帝,主事陸澄原、錢元愨,員外郎史躬盛遂交章論忠賢。——《明史·列傳·卷一百九十三》 魏忠賢自己清楚朱由檢對自己是沒有好感的。朱由檢上位之后,魏忠賢等人也有危機感,當然還有在觀望之中。這個時候反對魏忠賢的人開始上書。這里記載很有意思:楊所修、楊維垣先攻崔呈秀以嘗帝。 他們沒有直接攻擊魏忠賢,先攻擊閹黨“五虎”之首的崔呈秀,用來試探朱由檢的真實意圖。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大明朝廷的詭異和小心。魏忠賢很小心,朱由檢也很小心,反對魏忠賢的人也很小心。大家都在小心地試探,沒有哪一方愿意直接向對方攤牌。 3、攤牌 朱由檢隱忍不發,但總得有所表態,對于攻擊崔呈秀一事肯定要表態。崔呈秀先發飆,他說我辭職。朱由檢如果答應,那么魏忠賢肯定會有所動作,結果朱由檢選擇的是挽留。 這種態度是很微妙的,如果挽留崔呈秀,那應該處分反對之人,這個崇禎也沒有態度。 魏忠賢內部自然聞到了一絲不一樣的空氣,這些人能居高官自然對這種氛圍是十分敏感。魏忠賢一黨陷入囚徒困境。他們開始內卷,分化。朱由檢還沒有動手,這幫人就已經開始分化了。 朱由檢覺得時候差不多了,因為他看到了很多反對魏忠賢的人,力量夠了。 魏忠賢這邊因為朱由檢還沒有什么大動作,所以也沒有什么過激反應。 現在只缺一根導火索。很快導火索就來了。 嘉興貢生錢嘉徵劾忠賢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圣,七濫爵,八掩邊功,九朘民,十通關節。——《明史·列傳·卷一百九十三》 這時朱由檢將魏忠賢叫過來,然后將這個內容讀給他聽。魏忠賢聽完就知道自己快完了,他第一個反應是求徐應元。徐應元是魏忠賢從前的賭友, 崇禎貼身太監。 崇禎知道后對徐應元的態度是訓斥。 這一信號就是攤牌。此時反對魏氏的大臣都明白該站隊了。 就這樣魏忠賢被滅了。 結語: 崇禎能斗得過魏忠賢主要還是依靠大明朝的制度,因為大明朝的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皇帝雖然可以不管事放權,但收回權力是很輕松的。不存在什么權臣篡位之說法。因為從北宋開始就開始特別強化篡位之非法,忠臣之褒揚教育。 只要皇帝振臂必有死忠者,所以從北宋開始到清朝,雖然有權傾天下之大臣,卻沒有篡位之大臣,皆由此來也。 其次自然與朱由檢沉得住氣,魏忠賢的先天缺陷有關系,根本的還是這個皇權高高在上的這個制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