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新長沙
楚漢名城,湖湘文脈
山水洲城,品質長沙
11月16日,“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長沙市文物局主辦,長沙簡牘博物館承辦。
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中;省文物局副局長王志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趙柏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省博物館黨委書記 李建毛;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局長楊長江;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熊建華出席了開幕式。
“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
首個全面系統展現湖南簡牘文化史的展覽
簡牘作為我國古代紙張發明之前最重要的書寫材料,從先秦到魏晉,一直肩負著記載和傳播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的歷史重任。自二十世紀初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簡牘文物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出土,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重要的瑰寶。
常德夕陽坡楚簡
里耶秦簡·更名方
據統計,全國至今共出土簡牘30余萬枚,其中有近20萬枚出土于湖南,占全國出土簡牘總數的三分之二。湖南出土簡牘不僅數量是全國之最,而且種類齊全、序列完整,從戰國,歷秦漢三國至西晉,在時代上沒有缺環。
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湖南當之無愧的成為學界公認的簡牘大省。而湖南省簡牘出土又以湘水流域最為集中,特別是省會長沙,出土的簡牘批次和數量最多。
益陽兔子山秦二世詔告牘
西漢“陛下所以贈物”木楬
《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是長沙簡牘博物館利用自身藏品優勢,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發揮平臺作用,集全省簡牘文物之大成,精心打造的基本陳列展。
旨在展示我省、我市豐富的簡牘文物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進一步彰顯省會長沙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的風采。本次展覽是首個全面系統地展現二十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三湘大地簡牘文物考古發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成果的文物大展。
漢代 “長沙后府” 封檢
長沙西漢花瓣紋金扣飾
此次展覽的展陳面積約為2000平米,共展出文物503件套,其中,簡牘文物366件套,絕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的簡牘精品。這些展品除了來自長沙簡牘博物館本身的收藏之外,其他的主要來自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益陽市文物管理處、郴州市文物事業管理處、里耶秦簡博物館、湘鄉市博物館等眾多省內文博兄弟單位。
整個展覽分為“瀟湘弦歌”和“簡里湖湘”兩大部分,以湖南簡牘的重大考古發現為主線,按簡牘出土的歷史年代為序,依次梳理和介紹各時代簡牘文物的出土情況,揭示其背后蘊含的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
長沙西漢五弦漆木筑
沅陵虎溪山漢簡·為食方
“瀟湘弦歌”部分由“瀟湘訪古”和“三湘尋簡”兩個單元組成。介紹湘、資、沅、澧四大流域的重大考古發掘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出土文物,突出簡牘的發掘和整理研究情況,其中詳細介紹了12批次最具代表性的簡牘考古發現,充分展現了湖南地區簡牘文物的考古發掘、研究、保護能力。
瀟湘訪古
三湘尋簡
“簡里湖湘”部分由“楚風漫漫”、“洞庭之波”、“國之南疆”、“邊境風云”、“晉風悠悠”五個單元組成。分別展示了湖南地區出土的楚簡、秦簡、漢簡、三國吳簡和晉簡豐富的內涵,既從宏大的敘事角度展示了簡牘時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又以見微知著的方式揭示了先秦至魏晉蕓蕓眾生的生活百態。結尾部分展示了簡牘時代落幕之后,簡牘文化對后世中華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楚風漫漫
洞庭之波
國之南疆
邊郡風云
晉風悠悠
利用多種手段讓簡牘文物活起來
《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大量運用多媒體數字技術進行輔助展示。如云觀博AR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由虛擬的館長帶領觀眾參觀,還可以把展品“拿”在手里看,甚至把“博物館帶回家”。
超星文博一體機將簡牘文物的圖像、文字、音頻、視頻等內容整合,使原本深奧難懂的簡牘文物憑借現代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活起來”。
長沙東牌樓東漢人形木牘
走馬樓三國吳簡·君教簡
郴州蘇仙橋晉簡·物產簡
此外,長沙簡牘博物館還特地為此次展覽準備了簡博工坊、穿越時空的映畫、簡牘書寫、學術講座等豐富的社教活動。以多種方式帶領觀眾體驗簡牘文化。
參觀者在長沙簡牘博物館講解員的引導下,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部分圖源紅網時刻
排版 | 小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