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4日全國游戲活動研討會在上海召開。12月4日上午上海市靜安區芷江中路幼兒園(新梅園)向來自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學前教育處的領導、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的領導、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的專家、全國各省、自治區的幼教行政負責人、教研員、園長等50余位代表展示現場活動。
上海市靜安區芷江中路幼兒園園長鄭惠萍作題為“維護幼兒權利,堅持游戲為基本活動——從‘低結構活動’走向‘課程低結構化’”的發言。
該園以“幼兒權利主體”的現代兒童觀為指導,凸顯幼兒的權利主體,力圖達到依法治園、依法治教的層面;將低結構活動特質向其他各類活動延展,切實體現“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實現五方面突破:理念從“關注兒童”到“關注每一個兒童”;從一個活動樣式研究到一日活動低結構化;從教師“玩具解構”到孩子“經驗建構”,實現載體的重構 ;從觀察到紀錄,深化對幼兒主體的理解;低結構活動范式與未來發展的奠基,使幼兒智慧化。
針對課程低結構化中的博弈——孩子的玩純粹為了愉悅,教師要達到獲得知識有目的玩的,提出了低結構活動不是簡單的用孩子要的“玩”來否定教師“教的期望”,而是將“玩”轉換為教師建立一種信念,孩子通過自己的游戲會自己發現與創造意義。
與會專家認為這種“信念而非方法層面”的思考很有境界。大家一致認為從現場活動孩子的智慧表現,看到研究的新突破。
芷江中路幼兒園(新梅園)教師袁佳赟分享了全國優秀游戲案例 “‘鏡’待花開——鏡子迷宮”。當鏡子和紙箱結合時,鏡面成像,給予幼兒自我探索、自我挑戰的機會,精彩的游戲誕生了。幼兒調動一切力量來自我建立游戲規則,由“貓捉老鼠”游戲,引發鏡子屋頂的誕生,并演繹著“隱形衣”的制作……每一次游戲沖突都凸顯幼兒質疑與思考的能力,每一次材料的突破推動游戲高潮迭起,每一次“質疑”與“釋疑”都打開幼兒認知上的“結”,問題與沖突,讓孩子們的“玩”更有意義,讓孩子們的成長更加看得見!
芷江中路幼兒園教師陳佳妮分享案例“孩子與光影的嬉戲”,講述了孩子玩光影游戲時,由孩子主導的“猜猜我是誰”低結構玩具的演變過程。她總結了研發低結構玩具的有效路徑——教研組的“玩中研”。分享了教師從“發現孩子的喜歡”,觀察孩子多樣的玩,到支持孩子創造、持續的玩的過程中,如何開發、解構玩具支持孩子的游戲,把玩的過程還給孩子的關鍵經驗。
現場互動環節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教研員賀蓉主持,芷江中路幼兒園的教師與參觀的教師們圍繞“幼兒在低結構活動中帶給教師的驚喜發現”、“課程低結構化的一日活動安排”等進行了面對面地深入討論。
此次活動旨在推廣各地幼兒園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經驗成果,更好地發揮優秀游戲活動案例的輻射引領作用,推動各地更好地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進一步澄清對幼兒園游戲活動的認識誤區,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提高教師觀察了解兒童、支持兒童主動學習與發展的專業技能,真正將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落到實處,切實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
四川師范大學鄢超云教授也表示,芷江中路幼兒園是一所處處充滿了“玩”的幼兒園,激發了他的很多想法。他特別喜歡與欣賞的是,芷江中路幼兒園的老師們用游戲的方式來教研,研究不同的材料怎么玩,孩子怎么玩,這對大學的職前教育也有著很大的啟發。在芷江中路幼兒園,游戲是豐富多樣的,低結構游戲的目標又是隱含在活動中的,這體現了幼兒教師的專業性。他引導來訪老師們反思,學習優秀的游戲案例的方式,不能僅看表面,要透過材料看到里面的“人”和想法。
上海市教育學會幼教專委會主任黃瓊表示,芷江中路幼兒園作為上海的示范性幼兒園,通過低結構活動使課程更加融合自主。在一日活動的安排中將生活、運動、游戲、學習四大板塊進行融合,軟化了邊界,從而使得幼兒更自主。同時,教師則在活動中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從而自我調整教育行為。
參訪的教科院專家表示,芷江中路幼兒園外表看著淡雅樸素,但當走入每個班級,豐富的材料和孩子專注的表現,都讓人覺得非常震撼。也有教師激動地說,曾經聽過鄭惠萍園長的報告,看過幼兒園的微視頻,一直很期待能來看看,這次終于能現場來觀摩,覺得非常激動與興奮。
各位專家、園長們對觀摩和研討意猶未盡,希望更加深入地了解芷江中路幼兒園,了解低結構活動,并輻射全國各個地區的學前教育。
■ 供稿
上海市靜安區芷江中路幼兒園(新梅園)
■ 審校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賀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