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航宇 景德鎮陶瓷學院 12考古學
青花,即青花瓷。它是以鈷為色料,直接在胎上繪畫,再施透明釉,入窯經1300?上下的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兩色相間的釉下彩瓷器。鈷作為青花的用料,是青花瓷之所以能成為青花的必備因素,鈷的呈色不同也是青花瓷雖然是單色但能呈現出絢麗效果的重要原因。鈷的氧化物燒成后呈現的鈷藍色,在我國戰國以前流行的陶胎琉璃珠上已經出現。唐三彩陶器中的藍彩,也是鈷的呈色。現在已知我國最早明確提到瓷器所用青料的文獻,是成書于明宣德三年
i(1428年)的《宣德鼎彝譜》。青花從一開始出現就不斷經歷著鈷料的變化,歷朝歷代鈷料都不盡相同,也造成各朝青花發色有各自的特點,成為鑒定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依據。本文針對清代雍正朝的青花用料和發色特點,略加評述,希望能對雍正青花瓷的鑒定起到一定作用。
明清之際,景德鎮設立了御窯廠。明嘉靖之后,實行了“官搭民燒”制度。清代御窯廠自唐英始實行以金錢雇傭勞動力的管理形制。御窯廠只設造型和裝飾作坊,器物的燒成,分派到民
ii窯,酬金與市價適均,這就更加強了官窯與民窯之間的交流。所以清代景德鎮青花瓷的用料并沒有嚴格的官窯用料與民窯用料之分。以下在敘述的時候,就不區分官窯民窯青花,一概討論,舉例以官窯或民窯的精品,能代表本朝特征的作品為例。
雍正朝始于1778年,終于1735年,只有短暫的13年。卻流傳下來大量精美的藝術品。青花瓷在經過康熙朝發明的“墨分五色”技法之后,受到雍正帝的關心,融入了雍正帝的審美情趣,逐步走向輝煌。
一、 雍正青花的用料
雍正青花的鈷料大多用浙江所產的青料。這點可以從文獻上得到確認。萬歷以后,官窯青花器的精品大多用浙江所產的青料,從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也可得到證實:“凡畫碗青料,總一味無名異。……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認上料、中料、下料。用時先將炭火叢紅煅過。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如上品細料器及御器龍鳳等,皆以上料畫成。……凡饒鎮所用,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諸邑者為中,豐城諸處者為下也。”
這種以浙料為貴的情況一直延續到清乾隆時期。例如清《南窯筆記》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清前期青花料的產地和品種優劣:“料有數種,產于浙江、江西、兩廣。以出于白土者為上品,紅土次之,沙土最下。……其浙料有元子、紫料、天青各種。而江西有筠州、豐城。至本朝則廣東、廣西俱出料,亦屬可用,但不耐火,繪彩入爐則黑矣。故總以浙料為上。……若江西料差次于浙料,而廣料又次于江西矣。配料之法,浙料為主,佐以紫料,然不若元子獨用為全耳。嘉窯有回青料,石胭脂胎、鐵胎二種,俱出西洋,今不能得。”
清唐英于乾隆八年成《陶冶圖說》,對于青料的產地及揀選也有詳述:“瓷器青花、霽青大釉,悉借青料。出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屬諸山。采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