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習效率的幾點方法 |
來源: 成功(教育) 2009.4 作者: 楊曉永 |
|
如何使教師盡快克服傳統教育思想和傳統教學方法的慣性干擾,正確使用現行教材,使中學物理教學全面轉入素質教育的軌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課題。筆者認為,要真正用好現行教材,提高教學質量,根本在于轉變教育觀念,關鍵是教法改革。幫助學生總結出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增強學習的效果。 一、轉變教育思想 過去的許多年中,中學物理教學在改革方面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始終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于擾,忽視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教學要求被不適當地拔高,講授往往是“滿堂灌”,作業訓練又是“題海戰術”。本來有趣實用的初中物理,變成了使多數學生負擔過重的課程。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喜歡用應試教育的眼光審視現行教材,結果是既不適應,又不放心,害怕現行教材降低了難度,影響教學質量,影響升學率??梢?,轉變觀念是用好現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們在觀念上真正完成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跟上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全面發展,現行教材的使用既能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又能培養四化建設需要的各類高素質人才。 二、面對全體學生 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過程,觀察、實驗、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穿插和滲透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運用中。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造成混淆客觀上并不相似的事物,常常以回憶代替想象,從而產生片面性的分析導致錯誤,以個人日常經驗和從日常概念出發,以想當然或片面的方式思維,草率地得出結論,從而不能自覺地把握整體、深入本質,造成錯誤。另外,認知水平的差異及其它心理因素的障礙還會妨礙學生正常地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規律,使一部分學生從心理上覺得物理難學。一些物理教師針對好學生進行偏愛性教育,加重培養,對“差生”歧視或根本放棄,這樣做只會使一部分學生在關愛下得到較好發展,而使另一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自信心受到打擊,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因此,物理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全面、科學地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 三、讓學生發現 物理學生要學習的知識雖然是他人認識后留下來的,但對學生來說仍是未知的。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仍然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和發現這些知識,而不應是讓學生來復制這些知識。對此,我們可以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或幫助學生去發現問題,這對于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是至關重要。當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就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自己完成對問題的解決。如此時間稍長,學生便會發現自己已有的學習能力,明白在學習中什么樣的問題最有價值,從而逐步地便能實現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這一素質培養目的。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 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學習活動,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在物理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應該指導他們查找相關的書籍資料,并同時要求他們作好科學探究的記錄,作為解決問題的信息資料。指導他們對各自所收集的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看能否運用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作為進行交流與討論的有力證據。這樣每個學生都會得到機會均等的全面練習,能夠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探究過程中也可結合本地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探究活動。探究的課題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對物理科學的探究興趣的目的。另外,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學習應該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在學習物理的初始階段,應選取較簡單的探究活動,必要時,在容易出現困難的地方給予提示,使學生保持不斷探究的信心。 五、培養創造力 “創造教育”依據創造力的心理構成及其形成規律,致力于構建民主和諧的環境,實施人的優化教育,使人的心理得到最佳的發展。物理學科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然而物理教學的現狀不盡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更是無從談起。物理教學的現狀與時代所需求的創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顯的。我們應當創設問題情景與民主寬松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知識面寬,思考問題周密,學習主動性強,后勁足,不斷地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和創新精神。 六、加強德育 物理課文中內涵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過發掘,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發展智力的同時,在思想、品德的其他心理素質上都能能夠得到相應的發展。在教學中我注意強調德育滲透的三個原則:有意原則、有序原則、有機原則。“有意”,即教材與德育目標的相關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實行德育的目標控制。“有序”,即對教學的德育內容進行系列組合,優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個觀點、一種思想在學生的心靈中逐步培養和建立起來,從而獲得良好的整體效應。“有機”,即選擇好教學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找準某一知識或訓練為突破口。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書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