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糖沙茶面
很多地道的廈門小吃就藏在老市區的巷子里,幾十年過去仍舊是沒有分店的小門臉,老板或是老板娘還在親自掌勺,環境樸素味道卻不一般。這些隱藏在尋常巷陌的美味小吃就是廈門這座城市的一張張金字名片。
烏糖沙茶面
對于廈門人來說,沙茶面是從小吃到大的最普通最常見的小吃了,無論是鬧市或深巷,沙茶面幾乎無處不在。
響當當的烏糖沙茶面平時多是本地人來吃,面更像配角,主角是那碗值得喝到底朝天的沙茶湯和自選加料:大腸頭、豬肝、魚丸、蝦仁、魷魚、鴨腱等等琳瑯滿目二三十種。最好早一點來,平時除了中午前后人多要排隊,下午1點多關門之外,因為賣的都是新鮮不冰凍的食材,來晚了很多好料可能就賣完了。
新廈蝦面
蝦面是廈門另一碗令人難忘的面。主料是蝦和面,然而妙處卻不在蝦,也不在面,而在湯上。
如今蝦面的金字招牌只剩下大同路吳再添旁邊小巷內的“新廈蝦面”這家店了。小小的店面藏在深街陋巷里,稍不留神就會錯過。當年思明北路的老店搬遷后就一直蝸居在這里,老板每天依舊親自熬制蝦湯,顧客要等到11點才能吃上,為了這一口地道的美味,耐心等待是值得的。
西門土筍凍
中山公園西門附近的老字號西門土筍凍,已經換了一個稍大點兒的門臉,但是還是旁邊原來在大樹下的小桌子更有感覺。一粒粒晶瑩剔透的土筍凍,蘸上由醬油、醋、花生醬、甜辣醬、芫荽和芥末組成的調料,涼涼的,一口下去,又Q又香,再佐以幾片酸甜的蘿卜酸,幸福的味道不過如此。
金寶油蔥果
到廈禾路BRT天橋樓梯下的金寶油蔥果(米果),來一碗油蔥米果,你會發現似曾相識的調料,又見甜辣醬、蘿卜酸和芫荽,這個組合是如假包換的廈門味,吃海蠣煎時一定會再次遇到。這家店也有現包的麻糍,偏漳州風味,節假日期間鼓浪嶼上的葉氏麻糍經常要大排長龍,值這個錢未必值這么多時間,在這里嘗嘗也不錯。
金寶油蔥果
到廈禾路BRT天橋樓梯下的金寶油蔥果(米果),來一碗油蔥米果,你會發現似曾相識的調料,又見甜辣醬、蘿卜酸和芫荽,這個組合是如假包換的廈門味,吃海蠣煎時一定會再次遇到。這家店也有現包的麻糍,偏漳州風味,節假日期間鼓浪嶼上的葉氏麻糍經常要大排長龍,值這個錢未必值這么多時間,在這里嘗嘗也不錯。
黃則和花生湯
廈門花生湯系花生米先剔去疵粒,用滾湯開水浸泡后去膜,加水置砂鍋中以文火熬煮,等花生熟了始能放糖,續熬使花生仁爛透為止。此時,花生一分為二,上浮水面,顆爛而不溶,汁液溶而水不濁,不油不膩,芳香撲鼻。
賴厝埕扁食店
扁食就是北方人說的餛飩。廈門的扁食在餡料上和北方不同,用的是新鮮瘦肉和扁魚干合在一起打成肉泥,再用薄如蟬翼的面皮包裹成粒,湯是用豬大骨熬出來的,吃的時候再點綴些青翠的香蔥或芹菜末,撒些胡椒粉,味道清甜鮮美,讓你忍不住想吃第二碗。
“賴厝埕扁食店”是廈門人心目中最古早的小吃店之一,店門口的巨幅照片上,扁食嫂邱素華婆婆依舊笑瞇瞇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招呼你進來坐坐,吃一碗她親手做的扁食。
文化宮加料燒肉粽
廈門的燒肉粽,特點在于一個“燒”字,也就是非趁熱吃不可。加料燒肉粽里有板栗、紅燒肉、蝦干、香菇、干貝、花生、蓮子、鹵蛋等等,肉粽的米是糯米,事先炒過了,包好后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才下鍋燒,煮好后撥開棕衣,香氣撲鼻,粽子色澤紅黃閃亮,味道香甜,油潤不膩。
中山路近文化宮附近燒肉粽只有半拉店面,寫著“加料燒肉粽”的小鋪,連個店名都沒有,生意卻出奇的好,任何時間從那里經過都能看到在門口苦苦等位的食客。
蓮歡海蠣煎
海蠣,又叫蚵仔,絕對是廈門人的碗中寵物,過年時一定要吃一碗蚵仔面線的。以海蠣為主要原料的海蠣煎是另一道廈門名吃,海蠣煎選用的是黑耳白肚,個頭小小的海蠣珠,味道很是鮮美。拌和青蒜、韭菜、地瓜粉,攤入油鍋,兩面煎透。講究一點,還要在入鍋后,再攤上打散的蛋液,一道煎熟。起鍋時,撒點胡椒,放點兒香菜,吃時再蘸上芥辣、辣醬,好吃的簡直連舌頭都會一起吞下去。
蓮歡海蠣煎小吃店的前身是老新南軒巷口海蠣煎,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了。后來拆遷了搬到局口街橫巷口內,他們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平時哥哥負責煎海蠣,妹妹招待客人,除了蚵仔煎外,這家小店的春卷、豬腳面也是做得相當地道,值得一嘗。
餡餅
鼓浪嶼上的餡餅品種多且雜,不管是自己吃還是送人,babycat私家御餡餅是不錯的選擇。若想價廉物美,不妨坐船回到輪渡,從開元路走到營平菜市場門口附近的大元路,有一家叫做阿吉仔的店,有最新鮮出爐的餡餅和同安小吃馬蹄酥等,來這里購買的幾乎都是上了些年紀講閩南話的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