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一種習慣,如果某人與自己十分對脾氣,就會義結金蘭,拜個“把兄弟”,或者是“干姐妹”,然后通過這種方式與彼此拉近關系。說到這一點,有一個成語就十分適合這種現象,就是“八拜之交”。雖然這個成語很常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八拜”是什么意思,其實這個“八拜”包含著八個典故。
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
關于廉、藺二人的故事,咱們上學的時候,在課本上就學習過,廉是武將,藺是文臣。作為武將的廉頗上陣殺敵雖是強項,但是卻不太會做人,在他的心里是瞧不上文臣的,他認為文臣只是憑借一張嘴,就能在朝堂之上謀得官位,實在是比不上他們這些拋頭顱、灑熱血、保家衛國的好男兒。
藺相如是個溫和寬厚的人,得知廉頗的挑釁,并沒有放在心上,而是避其鋒芒,稱病告假。當時有同僚嘲笑藺膽小怕事,然而藺卻認為,他們二人同為趙國的臣子,理應為國家效命,怎能因為一點小事去吵鬧,而不顧江山社稷?
后來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心思,深感羞愧不安,于是就有了后來的“負荊請罪”。從此以后,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齊心協力保家衛國。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這個故事出自成語“高山流水”,春秋時期,在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琴藝高超,如果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可以說是“爐火純青”,放到現在估計能算得上“殿堂級”的演奏家。
伯牙雖然琴技很好,卻沒有能聽懂他彈琴的人,對此伯牙一直十分苦惱寂寞,后來他遇到了鐘子期,一個普通的山間樵夫。可以說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之人,何為“知音”?是因為伯牙彈奏的曲子,子期都能聽懂,不僅能聽懂琴曲的美妙,更能聽懂琴曲中的感情。
后來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萬分,在子期的墳墓前演奏完最后一曲,便摔琴絕弦,此生不再碰心愛的古琴。二人之間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被后人代代相傳,這是有名的“知音之交”,比喻互通心意、默契十足的知己,也有說知音的。
管鮑之交——管仲、鮑叔牙
管、鮑二人在年輕的時候就十分要好,交往密切,據說管仲家庭條件不好,鮑叔牙經常幫襯他,后來兩個人都當了官。有一次兩個人一同去打仗,管總是躲在最后面,有人嘲笑他貪生怕死,認為不能與這樣的人交往,獨獨鮑叔牙為管仲說話,說他不是怕死,留著命是為了照顧自己的母親。管仲非常感動,認為鮑叔牙非常懂他。
后來齊國戰亂,二人各司其主,在此期間,管仲曾用弓箭射殺鮑叔牙的主子“小白”,只是技術不好沒有射中,后來“小白”當上了齊國的君王,想要冊封鮑叔牙為宰相,但是鮑卻極力推薦管。
這時候已經是齊桓公的“小白”不樂意了,他覺得管曾經想要殺自己,不殺他已經算十分仁義了,為啥還要給管封個大官。筆者覺得齊桓公的想法也對,任誰都不愿意讓一個想殺自己的人春風得意吧。
結果鮑叔牙卻認為,管仲各方面都比自己優秀,有治國之才,可以成為君王的左膀右臂,這個“小白”呢也不算心胸狹小之人,于是就同意了鮑的推薦,封管仲為宰相。最后結果證明,鮑的舉薦是正確的,管幫著“小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也算是用自己的功勞,補當初的過錯了。管、鮑之間的故事,被后世流傳了下來。
生死之交——劉備、關羽、張飛
劉關張的故事應該不用筆者詳細介紹了,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三人在“桃園結義”的故事家喻戶曉,后來關羽不幸被殺,劉、張二人為了給關報仇,也是搭上了自己性命,由此可見,這也算得上不同生、但求共死了。“生死之交”說的就是劉關張之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