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出臺前,我國尚沒有對遺囑執行人制度做出任何詳細的規定,由此出現了地方法院裁判不一的亂象。溫州瑞安法院在2012年的王某等訴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某支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案中認可遺囑執行人擁有提起訴訟的權利;2015年的成都成華法院則在李某某與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鹽市口支行游樂園分理處遺囑繼承糾紛案認為遺囑執行人無權提起訴訟。
自改革開放以來,憑借一陣春風走向成功的企業家們,無不在此階段面臨著財富傳承的難題。然而,遺囑執行人法律地位不明晰、職責不明確、履行職責缺乏保障,往往令家族財富傳承的護航者們望而卻步,這讓家族財富的傳承變得更加困難。《民法典》在繼承編規定了遺囑執行人制度,制度細節上與遺產管理人進行了合二為一的規定,較《繼承法》而言更詳細繪制了該制度的藍圖,對遺囑執行人(遺產管理人)的選任、職責、義務、獲取報酬的權利及其承擔的法律責任做出了規定。立法上巨大變革,標志著遺囑執行人乃至遺產管理人制度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遺囑執行人制度規定于繼承編第三章及第四章。在第三章中,《民法典》指明自然人(被繼承人)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對于遺囑執行人的具體職責與其他內容,《民法典》第四章將遺囑執行人定位為遺產管理人,“繼承開始后,遺囑執行人為遺產管理人”。應當注意的是,并非遺囑繼承一定存在遺囑執行人,遺囑執行人需要被繼承人的指定,并且在繼承開始后,遺囑執行人將被稱為遺產管理人。
遺囑執行人成為遺產管理人后,主要負擔五項職責,該內容規定于第1147條,五項職責包括“清理遺產并制作遺產清單”、“向繼承人報告遺產情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遺產毀損”、“處理被繼承人的債權債務”“按照遺囑或依照法律規定分割遺產”,并以“實施與管理遺產有關的其他必要行為”作為兜底條款,確保遺囑執行人不出現被架空的情形。遺囑執行人有權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獲得報酬(第1149條);遺囑執行人有及時得知被繼承人死亡的權利(第1150條);如果遺囑執行人存有遺產,則負有妥善保管遺產的義務(第1151條)。如果遺囑執行人沒有依法履行職責,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繼承人、受遺贈人、債權人損害的,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立法與司法實踐層面都會出臺更多的細則與司法解釋,對財富繼承中的遺囑執行人角色實現制度上的保障。本文即對遺囑執行人制度的起源、發展,我國遺囑執行人制度及一些特別的制度焦點做出介紹。
一、遺囑執行人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遺囑執行人,是指在遺囑繼承及遺贈中有權按照遺囑人意志實現其遺囑內容的特定的人。通過遺囑的方式處分自己的財產,是每一個擁有合法財產的自然人所享有的權利,遺囑繼承制度和遺贈制度在立法上也對自然人的這種權利給予了充分保障,使得私人財產所有權能在自然人個人死后依其本人意愿在法律上得到延伸。但是,遺囑行為是于遺囑人死亡后才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法律行為,因而,遺囑人本人不可能自己去實現自己遺囑的內容,遺囑執行人制度即是各國立法針對這一問題所設立的一項法律制度。借助于遺囑執行人,可以使遺囑人的意志得到真實的體現,使遺囑內容得以實現,使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的合法權利得到有利的維護,使那些因某種原因而無法親自接受遺產的權利人的利益獲得保護。關于遺囑執行人的立法,最早見諸于羅馬法中,依羅馬法,遺囑執行人原則上為承繼遺囑人人格的繼承人,只有在例外的情況下,才可通過死后委任的方法選任繼承人之外的人作為遺囑執行人。但通常認為,羅馬法關于遺囑執行人的規定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遺囑執行人制度,真正意義上的遺囑執行人制度形成于近、現代民法之中。
遺囑執行,是指遺囑生效以后,為實現遺囑內容所進行的一系列必要的行為。遺囑執行是實現遺囑繼承的重要步驟,不僅對確保遺囑人意志的最終實現具有決定意義,而且對于保障遺囑繼承人及其利害關系人的利益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法律上,遺囑自被繼承人(遺囑人) 死亡時開始生效。但遺囑生效并不意味著遺囑就會被自動執行,特別是有關遺產的分割、遺贈的完成以及債務清償等,均必須經過一定的行為和程序才能落實到位。可見,繼承開始后,遺囑執行人在遺產的處理與分配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遺囑人生前對其財產處分的意思表示能否得到有效落實,遺囑執行人是關鍵。
因此,各國均十分重視遺囑執行人制度的立法。但對于什么是遺囑執行人,由于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在遺囑執行人權利來源(賦予)的認識與法律規定上有所差異,因此,對其內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在大陸法系國家,遺囑執行人可以因遺囑人指定而產生,也可以根據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而產生。在英美法系國家,遺囑執行人是由遺囑人指定產生的。
遺囑執行人制度早在古羅馬法時初現端倪,但當時的遺囑執行人原則上為繼承遺囑人人格的繼承人,他只是受遺囑人指定對遺產進行臨時性的管理。現代民法上的遺囑執行人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法的“中介受托人”(Salmann) 制度。根據這一制度,財產所有人可以指定繼承人以外的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其死后,依照其意思表示管理和處分其遺產。后來的法國、德國、日本、瑞士等大陸法系國家逐漸將“中介受托人”制度發展為近現代意義上的遺囑執行人制度,最早被列入民法典的是1804 年的《法國民法典》。目前,遺囑執行人制度已逐漸為現代各國立法所接受。《德國民法典》第2197-2228條、《瑞士民法典》第517-518 條、《日本民法典》第1006-1021條、《法國民法典》第 1025-1034條、英國《1925年遺產管理法》(the Administration of EstatesAct 1925)、《1925年司法法》(theJudicature Act 1925)、《198年高等法院法》(the Supreme court Act 1981)以及美國《統一繼承法典》(1969年)都對遺囑執行人制度的基本內容作出了規定。我國《大清民律草案》第1523條規定遺囑人可以以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一人或者數人。我國《澳門民法典》第五卷第八章“遺囑之執行”以專章形式規定了遺囑執行人的內容。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五編第三章“遺囑”也專設“執行”一節。
二、遺產執行人的職責
綜合各國或地區立法例,遺產執行人之職責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清點遺產,編制遺產清冊。
編制遺產清冊是遺產執行人最主要的一項職務。通過編制遺產清冊,可以清晰地掌握被繼承人的遺產種類、數量及負債情況,為此后進行清償繼承債務、交付遺贈物及交付剩余遺產奠定基礎和依據。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就職后,盡快編制遺產清冊也可以有效防止遺產的散失或他人的侵奪。
2.保管遺產。
遺產執行人應以善良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妥善保管遺產。此之所謂“保管”,是指不改變物或權利的性質而為之保存、改良及利用等行為而言,不包括處分行為。但執行人或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為保存遺產可實施必要的處置,即可為保存上所必要的處分行為。如遺產為鮮活、易腐之物,如不及時加以處分便會毀損、滅失,此時遺產執行人為保存遺產之必要自可出賣而保存其價款。且此種處分行為,無須經法院或其他選任機關的同意,可單獨為之。
3.申請法院公告搜索繼承人、遺產債權人及受遺贈人。
關于搜索繼承人的公告程序,各國或地區立法例有規定法院依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或檢察官的請求而開啟者,如日本民法;還有規定法院應主動開啟繼承人搜索程序者,如中國臺灣地區“民法典”。
4.清償債權、交付遺贈物。
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非經公示催告遺產債權人、受遺贈人的程序,不得對已知的債權人或受遺贈人償還債務、交付遺贈物,即使在公示催告期限內亦是如此。同時,公示催告期限屆滿前,遺產債權人、受遺贈人也不得請求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清償債務或交付遺贈物。公示催告期限屆滿后,既有遺產債權人又有受遺贈人的,債權之清償優先于遺贈物之交付。存在多個遺產債權人的,負有優先性質的債權先于普通債權受償。
5.移交遺產。
在公告搜索繼承人的期限內,有繼承人出現,則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即應向其移交遺產,而債權是否清償及遺贈是否交付,均在所不問,因清償債務及交付遺贈物,是繼承人的義務,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僅因繼承人有無不明而代為履行其義務而已。若期間屆滿,仍無繼承人出現時,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于清償遺產債務、交付遺贈物后,如有剩余遺產,則應移交國家或集體經濟組織。
6.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的注意義務。
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執行職務時,應負何種注意義務,各國或地區立法例鮮有規定,但學說上主要有兩種見解:一種觀點認為,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所負的注意義務應依其是否受有報酬而不同,受報酬者負善良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之注意;未受報酬者,則負與處理自己事務同一的注意。如胡長清先生認為,“就一般法理而言,受有報酬者,應為善良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之注意,反之,未受有報酬者, 則僅負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之注意。”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論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是否受有報酬,均應負善良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如史尚寬先生認為,“遺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之注意程度,與失蹤人財產執行人或遺囑管理人之注意義務程度相同,不應因其請求報酬與否而異其注意程度。”
三、遺囑執行人的產生方式
1.由遺囑人在遺囑中指定遺囑執行人
此種遺囑執行人的產生方式在各國立法中均有規定。一般認為,遺囑人自己在遺囑中選定的遺囑執行人最能夠尊重遺囑人的意愿,因此,由遺囑人在遺囑中指定遺囑執行人是遺囑執行人產生的最為合理的方式。遺囑人可指定一人或數人擔任遺囑執行人,而被指定人要取得遺囑執行人的資格還需具備另外兩個條件:一是被指定人同意接受指定。二是被指定人符合立法所規定的遺囑執行人的條件。
2.遺囑人在遺囑中委托第三人代為指定遺囑執行人
如果遺囑人在立遺囑時沒有合適的遺囑執行人的人選,或認為委托他人代為指定遺囑執行人更符合自己的心愿,遺囑人即可通過遺囑委托第三人代為指定遺囑執行人。德國、日本民法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德國民法典》第二一九八條第一項規定:“被繼承人可以把確定遺囑執行人人選一事托付第三人。”《日本民法典》第一零零六條第一項規定:“遺囑人可以以遺囑指定一人或數人為遺囑執行人,或委托第三人指定遺囑執行人。”同時,兩國民法還規定,受委托代為指定遺囑執行人的人在接受委托后應盡快作出指定,并通知繼承人。
3.由法院或親屬會議指定的遺囑執行人
此亦為遺囑執行人的產生方式,日本民法中規定,無遺囑執行人或失去遺囑執行人時,家庭法院因利害關系人請求,可以選任遺囑執行人。德國民法中規定,如果被繼承人在遺囑中請求遺產法院任命一名遺囑執行人,則遺產法院可以作出任命。我國臺灣民法中規定,遺囑未指定遺囑執行人,并未委托他人指定者,得由親屬會議選定。同時還規定,親屬會議不能召集或經召集而未能選定時,由法院指定遺囑執行人。
4.由法定繼承人擔任遺囑執行人
當遺囑人未指定或未委托他人指定遺囑執行人,或指定的遺囑執行人不能執行遺囑時,全體的法定繼承人可成為共同的遺囑執行人,當然也可由他們共同推舉一人或數人作為代表來執行遺囑。法定繼承人作為遺囑執行人在我國繼承法中無明文規定,但在民間,由法定繼承人執行遺囑已形成習慣,應予以認可。在國外立法中,韓國民法明文規定了法定繼承人可作為遺囑執行人。
5.由遺囑人生前所在單位或者繼承開始地點的基層組織作為遺囑執行人
這主要是我國學者的觀點,并且在我國的社會生活中也客觀存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遺囑人所在單位及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往往對遺囑人和遺囑人的財產狀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從有利于遺囑執行的角度出發,他們在一定條件下亦可作為遺囑執行人。
四、遺囑執行人的法律地位與性質
(一)學界觀點
各國(地區)繼承立法的規定存在差異,學界爭議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代理說和固有權說。
1.代理說
代理說又分為三種觀點:第一,被繼承人代理說。即遺囑執行人是遺囑人的代表或代理人,其著重強調遺囑執行人是依照遺囑并以實現遺囑的內容為目的而執行遺囑的。故遺囑執行人須忠實地執行遺囑,受遺囑人意思的約束。英、美、法等國是此種立法和學說的代表。如《法國民法典》第 1033 條第 3 款規定:“遺囑執行人承擔一個無報酬的委托代理人應付的責任。”第二,繼承人代理說。即遺囑執行人是繼承人的代理人,其著重強調遺囑人死亡后不再是民事權利主體,代理關系不能發生,遺囑執行人不能成為遺囑人的代理人。若繼承開始時,遺產已歸屬繼承人所有,遺囑執行人則實際上是代理繼承人處分遺產、執行遺囑。日本、韓國、我國臺灣地區等采此種立法例和學說。如《韓國民法典》第 1103 條第 1 款規定:“被指定或選任的遺囑執行人,視為繼承人的代理人。”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繼承編”第1215條規定:“遺囑執行人有管理遺產,并為執行上必要行為之職務。遺囑執行人因前項職務所為之行為,視為繼承人之代理。”第三,遺產代理說。即遺囑執行人是遺產的代理人,其著重強調將遺產視為特別財產,遺產的地位與法人相同,屬于無權利能力的財團。
2.固有權說
固有權說認為,遺囑執行人執行遺囑的權利,是其固有的。具體又分三種觀點:第一,機關說。即遺囑執行人是維護遺囑人利益和實現遺囑人意思的機關。第二,限制物權說。即遺囑執行人是遺囑人的限制的承繼人或受托人,其在遺產上享有限制物權。第三,任務說。即遺囑執行人如同破產管理人,在任務上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德國判例采此觀點,日本也有此主張。
(二)司法焦點
1.被繼承人與遺囑執行人法律關系
向美瓊等人訴張鳳霞等人執行遺囑代理合同糾紛案在2003年審結,屆時我國還沒有對遺囑執行人的法律地位和遺囑執行人的權利義務做出明確規定。該案中,張鳳霞被熊毅武(被繼承人)指定為遺囑執行人,而后又與繼承人之間簽訂了執行遺囑代理協議,收取執行繼承遺產費用。寶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律師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律師不得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擔任代理人”。張鳳霞作為律師接受熊毅武生前囑托擔任遺產執行人,應視為與熊毅武形成委托代理關系;而張鳳霞與繼承人(熊偉浩等)以協議書刑事簽訂代理合同,其實質內容源于熊毅武生前遺囑。實質上是對同一事項的雙方代理。張鳳霞行為不僅違背立遺囑人生前囑托,使繼承人財產受到損失,而且違反《律師法》禁止性規定,因此判決張鳳霞執行遺囑代理協議無效。
然而二審中,陜西省高院認為,《民法通則》與《繼承法》沒有對遺囑執行人的法律地位和遺囑執行人的權利義務做出明確規定,因此,只要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民事主體有權處分自己的權利。由于在熊毅武制定遺囑執行人的過程中,并沒有約定執行遺囑應得到報酬的具體內容,因此,與繼承人熊偉浩等就執行遺囑的相關事項簽訂協議,并按照協議約定收取遺囑執行費,不屬于《律師法》第三十四條的禁止性情形,一審法院據此認定繼承人與張鳳霞的委托代理合同無效屬于適用法律錯誤,并依據合同法對合同效力的規定認定該協議有效。
至此,陜西省高院對于還沒有具體規定產生的遺囑執行人制度展現了極大的寬容態度,允許了律師作為遺囑執行人的情形。寶雞市法院認為遺囑執行人與被繼承人之間存在委托代理關系,遺囑執行人與繼承人簽訂的協議同樣屬于委托代理協議。然而,就遺囑執行人與被繼承人、繼承人的法律關系陜西省高院并未言明。從裁判思路來看,陜西省高院似乎認為,熊毅武與張鳳霞之間的遺囑執行人協議并不完全,而張鳳霞與繼承人之間簽訂的協議屬于對委托張鳳霞作為遺囑執行人協議的補充,遺囑執行人有權利在執行遺囑的過程中獲取報酬。雖然委托代理合同一般在委托人死亡后即終止,但任命張鳳霞之行為系遺囑的一部分,屬于死因法律行為,因此該委托關系得以在熊毅武去世后生效。由此,筆者認為我國司法實踐中一般認定遺囑執行人與被繼承人之間存在委托代理關系。
2.遺囑執行人對物權利
2009年無錫市南長區審理的車英訴萬某等遺囑繼承糾紛案中,車英為被繼承人,適時并未離世,而為繼承便利將名下可以作為繼承財產的某房產通過虛構買賣的方式轉移至其子萬某及萬某妻子李某名下。此后,車英出具《遺產繼承書》(被法院認定具有遺囑效力,屬于遺囑而非分產協議),明確指出該房產在其百年之后有五位子女平分,而由萬某代其實現分割與繼承的過程。該案中,萬某李某宣稱該房產權系其二人所有,要求車英搬出房屋,并對其實施辱罵等騷擾行為。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認為,車英為萬某執行遺囑之便利而使萬某李某成為登記所有權人,但該房屋所有權是基于車英的遺囑意愿而非實質性轉移,車英并無放棄該房屋所有權的意思表示。萬某作為名義上的登記所有權人,并不因此享有完全所有權,李某作為萬某之妻,更非遺囑繼承人,并不享有任何實質性權利。
至此,可以看到在委托執行遺囑中存在對先行轉移不動產登記的物權權屬認定問題。無錫市南長區法官認為,很多遺囑人在訂立遺囑后會將其所有的動產、不動產轉移給其委托的遺囑執行人。對于動產的轉移交付,相對容易理解一些,遺囑執行人僅僅是對動產遺產的臨時占有,不享有所有權。而對于不動產,由于我國采用的是不動產的物權公示登記制度,因此不動產的轉移是以所有權登記轉移為標志。應當注意的是,物的交付轉移并不必然導致相應物權同時發生轉移,立遺囑人將不動產所有權轉移登記到遺囑執行人名下并不意味著其放棄了該不動產的所有權,遺囑執行人在不動產轉移登記到其名下后并非就想當然地享有了完全的所有權(第三人善意取得除外)。本案立遺囑人車英的真實意思并非放棄不動產所有權,而是基于委托萬某為今后遺囑執行人的意愿進行轉移登記。萬某對不動產僅在繼承開始后才享有有限的處分權,因此,其僅為名義上的所有權人,并不真正享有完全所有權。
而對于非繼承人的遺囑執行人而言,被繼承人在生前將不動產轉移至遺囑執行人名下,遺囑執行人并不享有不動產的所有權,雖然可能存在登記公示情形與事實不符的情形,但不動產的所有權人仍應為被繼承人。而在被繼承人去世后,則發生非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繼承人因繼承開始而事實上取得該不動產的所有權,并受到法律保護。此時,雖然遺囑執行人通過不動產登記成為名義上的所有權人,但應當按照約定幫助被繼承人實現遺產的繼承。
五、遺囑執行人的法律責任
遺囑執行是實現被繼承人的遺愿,保護繼承人與利害關系人利益的重要環節。遺囑執行人必定非遺囑人本身,非嚴格規定其可能的責任,則不免有怠于執行或不依遺囑本旨為執行之虞。遺囑的執行無論是選定的還是指定的,其職務都是執行遺囑,實現遺囑的內容。這既是遺囑執行人的權利,又是遺囑執行人的義務。對遺囑執行人在執行遺囑,分配被繼承人的遺產中可能會因為遺囑執行人的過錯,給遺囑繼承人帶來損失的,此時遺囑執行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果遺囑執行人涉嫌犯罪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下面就遺囑執行人在執行遺囑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責任進行了一定的總結和劃分:
(一)民事賠償責任
1.因遺囑執行人過錯導致遺囑繼承人損失
遺囑執行人因為缺乏法律意識或者工作不盡責,未仔細審查遺囑的,遺囑執行人職位應當被撤銷,同時退還所收取的全部價款。如果因此給遺囑繼承人帶來損失,遺囑執行人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2.遺囑人隱瞞真實情況導致遺囑無效
遺囑執行人工作盡心盡責,如遺囑人違反忠實告知義務,隱瞞財產真實情況,導致遺囑無效,遺囑執行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遺囑執行人已收取的費用不予退還。如果遺囑執行人的費用尚未支付的,遺囑執行人有權以實際工作內容為限要求報酬。
3.遺囑執行人故意隱瞞、篡改和毀損遺囑
遺囑執行人遺囑執行人故意隱瞞、篡改和毀損遺囑的,遺囑執行人的職務應當被撤銷,遺囑執行人已收取的費用應當全部退還。繼承人有證據表明遺囑執行人的行為對其造成了財產上的損失,繼承人有權要求遺囑執行人賠償。
4.遺囑執行人未按照遺囑的意思表示執行遺囑
遺囑執行人未按照遺囑的意思表示執行遺囑,遺囑執行人的職務應當被撤銷,遺囑執行人已收取的費用應當全部退還。
5.遺囑執行人過失導致遺產價值受損
遺囑執行人執行遺囑時,應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遺囑的指示執行遺囑,如果因主觀過失導致遺產價值受損,遺囑執行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二)刑事責任
1.遺囑執行人為謀私利,惡意侵占、低價變賣、與他人勾結盜竊等對遺產進行侵害
遺囑執行人應當忠實于遺囑人生前的意思表示。遺囑執行人為謀私利,做出惡意侵占、低價變賣、與他人勾結盜竊遺產等行為的,已經造成損害的,遺囑執行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果遺囑執行人與遺囑人簽訂的委托合同有約定違約金或其他賠償條款的,遺囑執行人還應當遺囑這些條款進行賠償。同時,遺囑執行人還應當承擔觸犯盜竊罪、侵占罪等罪名的刑事責任。如果遺囑執行人與第三人勾結殺害遺囑人的,應當承擔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
2.因為意外事件、除遺囑執行人以外的第三人的過失或故意犯罪,導致遺產受損
意外事件、除遺囑執行人以外的第三人的過失或故意犯罪,即使導致了遺產的受損,遺囑執行人也不應承擔任何民事賠償責任。遺囑執行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應當采過錯原則。如遺囑執行人主觀上無任何過錯,自然不應承擔法律責任。
國慶如律師:
盈科國際合作委員會秘書長
盈科基金信托與家族辦公室業務部副主任
IBA國際律師協會成員
國慶如律師曾就職于倫敦外資所及私人信托公司工作,在私人財富及家族辦公室業務方面有所深耕,尤其是涉及到高凈值客戶家庭的跨境財富安排、涉及離岸低稅率司法管轄區等相關法律業務,能夠綜合運用法律協議安排、境內外信托架構安排、離岸股權架構安排等統籌境內外各領域從而提供一站式的財富保全和傳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