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教師角色知多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對教師的一貫要求,但是,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這種說法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缺陷。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與學的主體,是學生的“知識源泉”。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那么,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有多少呢?
1、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和學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要想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教師不僅身體要走下來,走近學生,更為關鍵的是心要走下來,貼近學生,與學生交流,一起活動,共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合作意味著參與,師生有一種共同的體驗。教師不應該對學生說你去干什么,而是應該對學生說我們一起去干什么。我們要把學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2、做謙虛的傾聽者
以前,教師掌握著“話語霸權”,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個個容器,等著教師往里灌東西。新課程則要求我們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能夠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聽到“花開的聲音”。
3、做真誠的賞識者
教師要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學生一丁點兒的優點,我們都要加以表揚,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是表揚的尺度我們要把握好。賞識孩子不能只憑自己的預先設計進行,賞識時要關注一些小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
4、做得體的協調者
新課程倡導探究學習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打破學科壁壘,打破區域界限,努力造就“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師能適應多種環境,協調各種關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
協調者要有寬廣豁達的胸懷、熱情服務的意識,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長資源,要有雙贏的策略。
5、做資源的開發者
新課程不僅是教科書,還包括由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等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課程已經不只是“文本課程”(大綱、計劃、課本),而更是“體驗課程”(被師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它意味著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每一位師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自身的解讀,使給定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課程”,把教學過程變為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以前“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現在我們要努力營造“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我們的課程建設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異的社會”,“面向瞬息萬變的世界”,“面向迅速發展的高新科技領域”。
6、做得法的組織者
教師在很長的時間里是一個管理者,制訂了許多條例,不準學生做這個,不讓學生搞那個,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扮演著“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課程,就要求教師淡化權威,建議學生應該做什么,參與學生的一些活動,有效地組織教學,做“平等中的首席”。
7、做有效的促進者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會有學生個性的覺醒,才能釋放學生的潛能。教師要重視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把“給學生壓力”變為“給學生動力”,由“牽著孩子走”變為“推著孩子走”。
美國學者羅伯特麥瑞克認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六種:關懷、理解、認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師要在人的潛能向現實素質的生成過程中,充分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動學生生動活潑、快樂自由地發展。
8、做勤奮的學習者
我們要向名師學,向社會學,向網絡學,向學生學,更要向書本學。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都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教師要用讀書來提升人生品位。要讀文學名著,要讀理論經典,要讀科普文章,要讀哲思美文……要把讀書作為人生的精神之旅!
教師與學生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這是一種觀念,更需要行動。“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或許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今天你不生活未來,那么明天你將生活在過去!”學習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現代人的第一需要。從某種角度說,學習已經成為每個現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格調。只有學會學習,我們才能在當今社會大潮中搏風擊浪,勇往直前。
熱愛教育意味著熱愛學習,投身教育意味著投身學習。第斯多惠說過,“教師本身必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促進真正的文化教育事業,進行終身自我教育,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古今中外的名師無論學歷高低,都具備好學不倦、自學終生的特點。作為一名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善于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尤為重要。所以我們要不斷用學習來重塑自己!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利用計算機網絡學習,與學生互動學習,每天淘汰自己!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我人文素養,養成苦耕不輟,終身學習的習慣。
9、做扎實的研究者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一個人真正的生命是他的思想,對某一問題不倦的探究,是個體成長所必經的心路歷程,也只有在這樣一種理性的思考的基礎上,人才會活得有尊嚴。因此,我們不可能沒有對自身教學理念、教學行為的一種思考。“教師即研究者”是國際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理念。教師要想獲得持續性發展,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須在自己的從教生涯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研究,不斷的改進。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實踐中的事實,進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從而發現和認識教育現象的本質和客觀規律。
教育研究是教師成長的必備條件。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說,教師的專業知識拓展、專業能力提高和專業情意的發展,都離不開研究。我們主動加強自身的科研素質,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究,勤于思考。樹立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自覺地把研究之水注入課堂,認真學習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學會確立研究課題、如何進行數據處理、如何撰寫課題報告等等,自覺地在研究中應用,做教學實踐中的“有心人”,積極探索,鍥而不舍,勇于革故鼎新。
10、做精明的反思者
反思使人成為人,使人的生活成為有意義的生活、有價值的生活。教師之所以是教師,人之所以為人,就因為他在反思。人在反思中過有意義的生活,在反思中存在,在反思中成為有個性的自我。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反思是我們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因此,我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養成多思考、愛琢磨的好習慣,學會了遇事不要總是歸責于外,而是遇事先反思自己,學會改變,學會調整,學會反思。改變不了環境,改變自己;改變不了事實,改變態度;改變不了過去,改變現在。不斷地反思自己,調整自己,適應教學,也適應生活。
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中不斷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盡快使自己從“教書匠”邁入“研究者”的行列。這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實踐的各種問題。教師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動起來,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使研究更明確、更扎實、更持久。
實施新課程,教師就要轉變角色,樹立服務意識,努力發揮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課堂效果,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努力實施“功夫在課外”的教育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動合作的意愿,體現坦蕩寬廣的胸懷,展示勤業、敬業的職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