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管理 三字出真
——剡小、實小教學常規檢查情況匯報、交流
窯頭中心小學副校長 朱文新
首先,感謝教體局領導和教研室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互相學習的機會和相互交流的平臺。
我們一組四人前往剡溪小學和實驗小學學習了兩天。我們這一組非常幸運——參觀了一所農村學校、一所城市學校,使我們既能向同我們一樣的農村學校學習,又能向城市先進學校學習。
現在我就對兩所學校的檢查學習情況向領導們作個匯報。
一、基本情況
兩所學校對常規工作抓得都很實在。學校領導班子能帶頭備好課、上好課,還能經常性進行聽課活動,指導老師的教學。
教師們都能做到先備課后上課。實小教師的隨堂課與推薦課同樣的精彩,可見其備課之實。作業的布置適量,批改及時,學生的作業都有訂正要求。作文有總批,有的教師眉批也作得較好,如剡溪小學的劉春蓮老師在學生習作的眉批中既注重了對學生的鼓勵,又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在她對學生習作的眉批中就有“這是自我介紹”“真是個書迷!”“前后呼應好”等等簡短批注。剡溪小學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批改還作了詳細的記錄。實小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有兩個成績評定:答題成績和書寫成績。
學校能按規開課,通過向學生調查訪問,教師們能按課表上課。實小做得尤其好。實驗小學為保障課程的落實,既有制度又有措施。其具體做法是:教導處根據課表隨時抽查,查到誰擠占別人的課將扣其1分,被擠占課的人也將扣1分,自己擠自己的非統考科目的課將扣除其2分。有力地保障了考查科目的教學的落實,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兩所學校能正常地開展聽課活動。聽課有記錄,有評議。盡管由于教師本身素質的不同,作出的點評效果不一。
教研活動能開展,實小做得尤其出色,每次活動有主題,形式也新穎,措施有力。
每月的常規檢查,兩個學校都落實得較好,有詳細記載。檢查的內容較全面,涵蓋的范圍廣。
二、亮點:
(一)、剡溪小學:
1、實行“推門課”,促使教師課前作好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具體做法是:上課前10分鐘,學校將隨時通知下堂課到某班聽課。使教師時刻注意及時備好課,作好準備。
2、本學期學校針對學生書寫差這一薄弱點,開展了書法練習,學生和教師都要上交作業。
(二)實驗小學:
在實小學習的一天時間里,我們學到了很多的經驗與管理辦法。
1、實小的集體備課、電子備課實在、有效。真正地集中了教師的集體智慧,并真實有效地用于課堂教學,教學效果好。
2、安排固定的時間,促進教師閱讀。學校每周兩天利用一個早讀課和第一節課分別組織語文、數學教師集中到閱覽室進行閱讀。集中讀書,營造了讀書的氛圍,提高了讀書的效果。學校在教師讀書方面著重效果,而對摘錄筆記的數量不作固定的要求,但所作筆記一定要對自己有實用,如,對自己寫論文有用的教育名言、精彩語段等,則要摘錄。我們4月8日去實小檢查時是全體語文教師在閱覽室閱讀。
3、“走進實小”校本課程,減輕了一年級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心理負擔。“親了閱讀”、“親子日記”促進了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拉近了家長與學校的距離,同時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4、每天固定8分鐘的美文誦讀,讓學生積累了知識,陶冶了情操。
5、特別要介紹的是本學期的新舉措——“全員動態校本教研模式”。模式的簡要流程是這樣的:
(1)、確定主題。
開學伊始,由各備課組及課題組確定一至二個教研活動的主題,供每次教研活動前隨機抽取。
(2)、活動準備。
在每次校本教研活動結束時,現場抽簽確定下一次活動的組別和主題后,由該組備課組長(課題負責人)組織全體教師共同學習與主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從理論上武裝每位教師的大腦,提升教師的認識,確定自己的觀點。再從抽取的這個組中抽取主持人。
本組其他教師在主持人的布置下精心布置一節課或其他的教學情景,在下一次的教研活動上展示,供教研活動時進行主題研究、摸索。
(3)、活動過程。
主持人精心籌備,認真組織本次活動。
①抽取教研活動的主要展示人。(除主持人外的同組其他老師)
②全體教師觀看主要展示人所提供的課例或教學片斷。
③借助電腦,隨機抽取產生5名左右的中心發言人;再抽取4名評價員,組成評價團。
④中心發言人以課例片斷為素材,圍繞主題進行現場評議。
⑤教師自由發言。
⑥評議團緊扣主題,對參與活動的主持人、中心發言人以及其他參與活動的教師,進行總結性的評價,并現場公布各個角色的得分。
⑦參與了本次活動但未發言的教師均得1分,若會后將自己本次活動的反思交評價員,評價員再視其反思質量,可得1分。
⑧抽取下一次教研活動的組別和主題。
⑨主持人在學校網站論壇“教學教研”版發主題帖,教師跟帖,視跟帖質量給予0.5或0.3分加分。
⑩每次活動,由教研組長和評議團及時將每位教師的得分制成表格交教導處核實和存處。
每學期各教師的累計積分納入星級教師考核。
8日下午,我們通過現場觀摩,發現這種教研模式有力地促使了全體教師積極參與,課例質量高,評課質量高,評價公正。在這樣的活動中,每位教師都做到了真正參與,不做“看客”,對教師的成長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不足:
1、剡溪小學教師老齡化嚴重,教學觀念較陳舊。建議老教師也要加強學習,接受新鮮事物,改進教學方法。
2、剡溪小學的教研要有主題,不能停留在聽課評課這樣簡單的層面上,如果教研不能向深層次發展,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教師的幫助,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
3、剡溪小學集體備課在如何克服因人員集中難,而造成集體研究缺失上,還得動動腦筋,想出切實有效的高招。在農村小學,一個年級在中心小學或許只有一、二個平行班,其他的都分布在村完小。而村完小又是一個人包一個班,這位老師要來參加活動,則學生無人照管。如果是放在周末教師休息時間進行集體備課的話,一、二次倒可以,教師會理解。如果作為常規每周或隔周進行,那也不妥當。沒有真真切切的集體備課,討論交流,沒有實實在在的二次備課,等于無效。唯一的好處是多給了教師休息的時間。
4、實驗小學教師的作業設計是采用個性化的,也就是在集體備課中沒有得到體現。這難免會給作業布置隨意留下機會?!皞€性化”是好,有針對性。如果教師用另外一本備課本專門備自己的個性化課堂作業,這樣既能避免作業布置的隨意性,又能為教師作業設計積累素材。這樣是否會更好?
四、一點建議(與其說是建議,不如說是我這兩天到兩所學校學習的一點體會)
我認為常規管理一定要做好三個字:“常”、“實”、“新”。
(一)、常規管理要抓好“?!弊?。這里的“常”指平常、經常、常態。我們的教學常規工作不是少數幾次的表演、展示,而是在每天、每節課、每個教學環節中要做的工作,所以,應當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抓,要經常性地抓,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成為常態化的管理。因此,我們要盡力做好兩件事:①建章立制(建立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制度);②照章辦事(教導處、教研組、每位教師按制度所規定的要求,在每天、每件事上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常規任務。)
(二)、常規管理要抓好“實”字。“實”,就是指在教學常規上要扎扎實實,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虛以應付,不蜻蜓點水,不花里胡哨。為達到“實”字,我們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重視常規的質。做事從有效、有用出發,無用的事情只會學浪
費教師的時間,耗費教師的精力。比如,外似“集體備課”的“分工備課”,不如不搞,而讓老師認認真真地鉆研教材,在書上備,同樣減輕了老師的負擔,還節約了大量的備課紙張,省了不少的復印費,豈不更好!當然,管理者首先要有得力措施保障它的實效。又如,實驗小學在教師閱讀上從實效出發,讓老師真真切切地讀書,而不是純粹地讓老師摘抄多少萬字的筆記,與那種筆記摘了好幾本,抄后什么都不曉得的相比,我們應選哪種做法呢?
②確定可完成的量。在量的確定上盡量達到適中,哪怕偏少,決不貪多。因為數量過多,老師完成不了,會造成虛以應付,甚至次要擠走主要,沒有實效。這樣還不如實在一些,稍做少點,做得好點。比如,農村小學教師除一人擔任一、二門主課外(村小教學點的老師擔任四門主課)還要擔任好幾門非統考科目的教學。如果要他們把所有的課都備好,抄在備課本上,那這位老師一整天就不需要上課和批改作業了。是否可讓小學(不同于中學有專職教師)任多門考查科目的教師,選備一門考查科目,或考查科目就在書上備,在書上圈畫?我們的語、數等考試科目,有人還提出在書上備,考查科目又有何不可呢?
③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檢查相結合。人是有惰性的,這兩種檢查形式的結合,促使教師時刻保持壓力,按時完成工作,如剡溪小學的“推門課”實實在在地落實,也是可行的。
三、常規管理抓好“新”字。任何事情反反復復地做,時間長了,次數多了,難免就煩了,應付的情緒少不得就出現了。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除了要真抓實抓外,還要有新意。就如吃菜一般,肉好吃,可是,天天吃,餐餐吃,不用幾天你就不想吃了。如果或炒、或燒、或煮,不停地調換,作料不斷地變化,花樣不斷地更新,與其它菜的搭配不斷地變換,我想,每個人都會將吃肉進行到底!實驗小學“全員動態校本教研模式”的實施就是一個創新的范例。
對常規管理的看法可小結為一句話:常規管理,三字出真。
最后,我用清朝詩人鄭燮的《竹石》一詩,對我們的常規管理工作作一個注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