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施新一輪課改以來,各個學校都開展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校本培訓。力爭使教師盡快適應新一輪課改的需要。但是,學校的教學管理仍然沒有跳出陳舊的“老套式”。
對于本輪課程改革,任何一項目標都不是輕易就能實現的,教師的教學方式更不是在短時期內就轉變得了的。它除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個人素質等因素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因而,致力于學校教學管理的改革,同樣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很難設想,用應試教育的教學管理方式來管理和評價教師,是否能讓教師產生出符合新課改精神的思想觀念和教學方式。因此,重建教學管理制度,勢在必辦!
下面就其當前農村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當前農村小學教學管理的現狀:
筆者縱觀當前農村小學的教學管理,主要是教學常規管理。教學常規管理在這里指的是對教師個人的備、講、練、批、輔、考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對教師教學工作量化檢查的制度,這是進行過程性管理,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重要的一環,也是教師天天面對的日常工作和檢查的內容,學校教學管理制度都對此制定了具體要求和檢評辦法,下面分別淺析存在的問題:
1、過分依賴制度,忽視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學校便依靠制度管理強制推進。抹殺了教師的主動地位,其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這樣,造成了被檢查與檢查者的對立,致使學校教學管理有效性的缺失,導致教師能動性的喪失與教研創新精神的淡化。教師教學工作就成了追求考試高分,參加教研活動僅是為了不受制度的處罰,而不是主觀的需要。如:備課則要求書寫認真與否,環節完備與否以及量的要求;上課是否講普通話,學生是否發言積極,教學效果是否好,回答問題正確率是否高,作業次數是否達標和是否有批有改,每個單元是否進行考測、講評小結;教師相互間聽課要達多少節次,組織教師業務學習要達多少次,組織教研活動要有多少次等都寫進了教學管理制度中,且與津貼、評優、推先等利益掛鉤。顯然,過分依賴制度管理,忽視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的需要。
2、從各校教學常規管理的進程中看,仍停留于形式的多,沒有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體現為:
(1)備課:備課是教師對教材的重新加工處理,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學情的分析,教學預案的制定,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學校在教學工作月查記載中記錄的是:備課認真,備課環節完備,按進度備課,詳案(或略案)等。從課堂中了解的情況看(隨機聽課):一是個別教師上課不帶教案,說教案放在家里沒帶來;二是個別教師仍有抄《備課教案》書的現象;三是個別教師還有課后補教案以應付檢查的現象;四是教師用書“保存完好”,沒有一點閱后勾畫的痕跡,更談不上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的問題;五是教案上體現用教具和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的非常少。
(2)、上課:課堂教學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主要途徑,因為教師教學方法的優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都主要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但就我鎮對課堂教學的檢評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上課賦分主要是依據縣教研室對教師的課堂評定要求籠統地給分評定;二是沒有形成自下而上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沒有教師對自己課堂教學的反思;三是教師“獨霸”課堂的現象仍較為普遍,教師講的多,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少。
(3)、作業:學生作業的布置與批改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作業不分層次,學生沒有選擇作業的權利;二是為應付學校及上級檢查,只注重次數,不注重作業訓練的面和量,更談不上作業訓練的梯度;三是作業形式單一,基本上都是鞏固性的書面作業,缺乏一些實踐性、活動性、探究性作業;四是能夠讓學生當堂完成書面練習性作業的教師較少,大部分都是讓學生在課后完成,擠占了學生自習和課外活動的時間,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4)、聽評課:每學期規定每位教師聽評課的節數,其本意應該說是好的,可以促使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和互相學習,提高教師的執教水平。但在具體實施時卻不盡人意,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一是沒有研究的主題(或者說是目標)使聽評課漫無目的、流于形式;二是沒有形成促使執教者和聽課者提高水平的運行機制,只當完成任務,缺乏主動性;三是檢查的滯后性和形式化,不可避免地造成弄虛作假現象的發生,為此導致個別教師利用他人的《教案》編寫“聽課記錄”的現象。
(5)、業務學習與教研活動:盡管每學期的業務學習達到16次以上,在檢查時要檢查規定的筆記,每月一次集體備課,每期要開展三次以上的教研活動。這些是否成了教師自覺的需要,是否成為指導和幫助教師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的需要。因此,如何將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和教研活動三者有機整合起來,使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是今后教學管理工作中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那種認為進行課題研究,教育科研就是寫研究報告或論文的思想是遠遠落后的,搞課題研究絕不是搞花架子,業務學習也好,校本培訓也罷,集體備課也罷,不只看有無次數,而是要通過這些手段和過程,解決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通過教研活動要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目前學校還遠遠沒有形成學習與研究的良好氛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①還只是停留在制度上的,自上而下的要求上,沒有形成教師自覺的行為。沒有形成教師主動地、自覺地發表自己見解的運行機制,教師有效參與低。
②教師教研活動的效率、效益低。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的問題意識,要么泛泛而談,要么無目的地學習幾篇文章,要么就是漫無邊際空談,教研活動一定要有問題要有研究,要形成對問題的解決策略,哪怕一個學期解決一個問題,對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都有好處。
(6)、在制度的組織實施上存在的問題:
①還存在見分不見人,見章不見人的現象。好象在實施這些制度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賦分,缺乏制度的實施者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指導。
②制度的實施都是學校的管理者,實施的對象就是被管理者 ,使兩者處于一種對立狀態,都是自上而下的行為,或者是一種權力行為,與當代社會民主化進程相背離,也與我們對教師實行民主化教學的要求不相符。建立民主的科學的教學管理機制,讓廣大教師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已是大勢所趨。
二、針對以上問題的對策:
對農村小學教學管理現狀存在問題的分析不是目的,而分析產生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才是目的所在。為此,針對農村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一) 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管理與評價機制。
在堅持原教學常規檢查(月查)基礎上,一是改變現行的教學管理模式和方法,將教師被動接受檢查改為主動參與,變領導只作檢查為帶頭參與。具體做法是:
1、備課:每位教師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學設計參加交流、評比,按優、良、一般、差四個等級進行評定,同時寫出評語,指出優點和存在的問題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評語還要寫出與前一次教學設計相對比的評價肯定其進步,將評定結果返回教師本人審定后存入教師發展檔案。
2、上課:每位教師每學期上一次匯報課或探討課并交一份該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參加交流、評比、評選要求同備課。
每位教師的匯報課或探討課,由教研組負責同志主持,上課者要說課,聽課教師參加評議并記錄,確定等級,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上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說課稿,一起存入教師發展檔案。
3、聽評課:每位教師每學期提交兩份聽課評課報告,由參與聽課的主管同志簽字后參加交流、評比,操作方法同備課。
4、作業:每期舉行一次學生作業展評活動,作業必須包括實踐類、活動類、探究類作業,具體評定方法同備課。
5、綜合評定:每學期結束后,進行一次全面綜合評定,將所有能反映一個學期以來教師教育教學各環節中的所有案頭材料和各種形式的備課、聽評課記錄、教學反思、說課稿、作業布批、理論學習等進行集中檢評,具體操作同備課。
二是評定結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結合其他方面的評定結果,進行××優秀教師的評選,并進行表彰獎勵。第二可根據等次劃分,記入教師工作量化考核中,兌現獎懲。第三進入教師業務檔案記載存入教師發展性評價檔案中。第四建立警示制度,即對某項目連續兩次被評為差等的,要給予黃牌警示,限期整改提高,連續三次為差等的,要以教學事故給予處理。
(二)改革和建立校本教學研究制度
1、要優化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的方式方法。一是每個教研組對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除按常規要求進行正常活動外,還要有問題意識,即要有專題,每個學期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至二個問題。二是對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的質量進行評價。每次活動時,每位教師都要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建議、觀點等進行記錄,每個學期在期中、期末分別對本組內的所有教師依據提出的價值點的多少進行質性評價。操作同備課。
2、創新校本培訓方法。一是每學期初要針對上期教師工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擬定本期校本培訓內容及方法的計劃,在培訓時能者為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切忌無計劃的學習培訓。二是學用結合,整合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做到有學習、有討論、有研究、有教學實踐,真正促進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不斷提高管理人員實施水平的操作體系
任何一項制度都主要靠管理人去實施,管理者的水平決定了制度實施的質量。因此建立一支素質棒、效率高的管理者隊伍,應該成為學校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是上級教研部門要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對業務副校長、教導主任、副教導主任提高教學管理能力培訓方式和激勵機制,其內容應包括其工作職責和工作要求及考核細則等。每期末進行考核評價,將評價情況及時反饋,同時存入個人檔案。
二是學校要規定業務副校長、教導主任、副教導主任,除了完成好本職工作外,每月應對所分工負責的對象談一次話,聽取教師的意見。能當場解決的要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要限定時間予以答復。同時注意留心事關全校發展的問題,同時交流對該教師工作的看法并提供幫助和指導;業務副校長每學期要與全體任課教師要有一次正式談話,校長一年內與全體教職工要有一次正式談話。
三是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副教導主任、教研組長,每學期(或學年)應至少面向全體教職工做一兩次學術報告,要體現自己的學術水平,理論修養。內容可以是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的思考,也可以是對理論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好觀點,經驗的介紹,但嚴禁抄襲。
四是改革業務學習(或校本培訓)組織形式,可以由以下三個板塊構成:第一為提升修養板塊。內容可以是藝術鑒賞,如聽名曲,賞名畫,析名著等,也可以是師德學習,每次由一位骨干教師主講,用時不超過15分鐘。第二為教育論壇板塊。通過對教育實踐中難點熱點問題的探討,交流思想,展示自我,促進提高,每次安排1—2位教師書面發言(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副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的學術報告也在這個時間),其他教師可以自由提問或發表看法,同時一般不超過15分鐘。第三為校務工作板塊。總結、安排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一般用時也不超過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