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摘要:文章從 分析 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過程中存在的 問題 入手,提出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應向實踐性的教學手段轉變。
關 鍵 詞: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 問題分析 實踐性教學手段
伴隨國家 教育 部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 音樂 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與實施,我國進入 現代 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同時掀起面向基礎教育培養優秀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發展 。 轉載于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n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合唱與指揮”課是培養中小學合唱教學與活動的組織者與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及高等 藝術 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音教專業畢業生在中小學教育活動中 應用 最廣泛的學科之一。然而從 目前 我國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現狀以及中小學合唱活動的開展現狀來看,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的不 科學 ,學生 理論 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之間聯系的不緊密,考核 方法 的不全面等。
一、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盡管我國師范院校“合唱與指揮”教育不斷進行自身的教學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現狀并不容樂觀,這主要表現在高師“合唱與指揮”教育存在著與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不相適應的滯后現象,兩者之間缺乏及時、全面的溝通。
1.教學過程多是合唱排練課
高師合唱課與音樂學院聲歌系的合唱課因教學目的、培養目標不同,雙方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各有側重。音樂學院聲歌系培養的目標是歌劇演員以及專業團體的合唱隊員,而高師培養的是中小學的音樂教師,是將來能夠擔任中小學合唱教學和歌詠活動的組織與指揮人才。而目前,師范院校的合唱課多是專業合唱團合唱排練的教學模式,學生以合唱隊員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個聲部,教師從音準、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對合唱作品進行排練,其教學過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視長期的教學計劃、教學進度及教學組織。因此,由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對“合唱教學法”的認識和 學習 ,他們往往只會“唱”合唱,而不會“教”合唱,不懂如何訓練與編排,不能適應中小學合唱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
2.教材內容存在缺憾
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師和學生學習音樂時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國“合唱與指揮”相關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適合現今高師音樂教育發展的、能夠體現師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導中小學合唱活動、突出實踐環節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教材。筆者認為,無論是高師“合唱與指揮”教材編寫組編寫的《合唱與指揮》、教育部 體育 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組編的《合唱與指揮》,還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揮與合唱訓練》,楊長安、周躍峰編著的《合唱指揮與訓練教程》等書籍,在內容和結構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訓練和指揮技法知識;大量篇幅是中外經典合唱作品的選編,且偏重于成人混聲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關于中小學合唱實踐的問題、重點不夠突出等。同時這些教材都相對缺少歐洲早期優秀的宗教合唱作品、當代國內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選編,以及缺少切實指導合唱實踐的相關論述。
3.專業教師的欠缺
近年來,雖然我國高師“合唱與指揮”教育發展很快,但仍缺乏專業的合唱指揮教師,合唱課多是由聲樂教師、器樂教師或理論課教師兼任授課,亦或由院系選送教師到專業院校進行短期進修培訓,這就造成合唱課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系統的“合唱與指揮”教學方法。而根據高師“合唱與指揮”課的授課內容及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對該課程教師的要求并非單一的聲樂、器樂或理論教師,而必須是綜合素質較高、實踐能力較強、專業知識扎實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