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劉病已出場,用了“粉墨登場”一詞,有看官指出,這個詞是貶義,在此似有不妥。后臺君承認犯了個錯誤,確實不是故意想貶低漢中宗劉病已的身份,應用“閃亮登場”為佳。謝謝諸位看官的火眼金睛。
后臺君以為,如果按政治水平給西漢皇帝排個位的話,漢高祖劉邦自然是第一,漢武帝劉徹恐怕只能屈居第四,他的爺爺漢文帝劉恒能排在第三,而第二則應屬于漢宣帝劉詢——他是堪稱西漢皇帝里僅次于劉邦的男人(略遜于呂后)。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可以看看這幾個人在政治上所取得的成績與所付出代價的對比。劉邦是皇朝的創立者,功績無人可比,自然是實至名歸的第一。漢文帝是承上啟下者,在執政期間勵精圖治,讓漢朝國力大為增強,而且并沒有付出很大的代價,可以說是用了較小代價實現較大成績的人。漢武帝呢,盡管在內政外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其所花費的代價也空前巨大,是用極大代價實現極大成績的人,綜合一下,不如漢文帝。而漢宣帝劉詢,他取得的成績并不遜于漢武帝,而他所耗費的代價也不并比漢文帝高多少,因此,把他排在漢文、漢武之前,無可厚非。
今天,我們來講講漢宣帝劉詢。
劉病已的三板斧
我們早先曾講過,劉病已在剛剛被扶立為皇帝的時候,正確地判斷了形勢,吸取了他的前任劉賀的教訓,在處理國政大事上,唯霍光之命是從,最終坐穩了皇位。并且一直隱忍到了霍光死去,在自身羽毛逐漸豐滿之后,將霍家勢力一網打盡,成功收回皇權。這一過程從元平元年(BC74)到地節四年(BC66),前后差不多8年時間。
不過,即便在霍光當權的年代,作為“傀儡”的劉病已也并非毫無作為。他很聰明地選擇了一些雙贏——同時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霍光——的事,幫助自己在朝局中站穩腳跟。這其中最大的一件,便是劉病已繼承皇位的正統性問題了。
劉病已登基后,作為做出這一抉擇的人,霍光承受著此次事件中最大的壓力。壓力一方面來自于天下對他擅自廢立皇帝的質疑,另一方面也源于劉病已的出身在當時缺乏繼承天子寶座的正統性。劉病已是劉徹的曾孫沒錯,但他的祖父劉據是在巫蠱之亂中公然舉兵違抗天子的罪人,雖然后來得到了劉徹的諒解,但并未在政治上真正翻身——死去多年的劉據及其母衛子夫連謚號都沒有。這種情況下,作為劉據直系子孫的劉病已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
對此,劉病已也心知肚明,為此,他制定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案。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明白,這不僅是自己能否坐穩天子寶座的基本問題,同時也是霍光亟需解決的問題。所以,他拉上霍光,一起搞了個三板斧。
第一板斧,先解決最緊要的問題:給自己一個正式身份,摘掉“造反派后代”的帽子,盡快結束劉據這一支在政治上不清不楚的尷尬地位。在處理完封賞重臣及拒絕霍光稽首歸政的事情后,劉病已立刻下詔要求有關部門為故皇太子議定謚號,并正式列入宗廟祭祀。有關部門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情況,最終給衛太子劉據一個十分值得玩味的謚號:戾。
按一般的理解,“戾”是一個貶義詞?!兑葜軙ぶu法解》中這么解釋“戾”: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劉據當年確有違抗天子詔令、起兵謀反的事實,得一個戾字的“惡謚”也無可厚非。不過,也有眾多好事者認為劉病已不會那么虧待自己的曾祖,因此給這“戾”字想了很多其他的解釋。比如,《說文解字》里說到“戾者身曲戾也”,就是身體彎曲的意思,引申出蒙受冤屈導致直不起身子的意思,說戾太子的戾并非惡謚,而是為他蒙冤來正名;更有甚者,將戾太子的死亡地點“湖”加了進來,說“戾”左邊加上“水”就是“淚(淚)”字,隱晦地表達了劉病已的哀思之情。眾說紛紜。
其實,按劉病已慣常的務實風格以及當時的地位,他恐怕不會有那么多的花花腸子。當劉病已拿到有關部門的建議,說要給自己的親曾祖父一個“戾”的謚號的時候,他的內心也是很掙扎的。然而,他是個目的明確、對自身實力評判也很客觀的人。對他來說,不管是美謚、平謚還是惡謚,只要有個謚號,他的“正名”目的就已達到,沒必要再冒險去爭一個虛名。劉據雖然是自己的曾祖,然而畢竟忤逆過漢武帝,按照禮法要求和當時的高層輿論環境,他都應該選擇站在漢武帝這邊——給劉據一個惡謚,更能體現劉病已的政治立場。這件事如此處理不溫不火,達到了摘帽子的目的,也不忤逆漢武帝的顏面,做得十分漂亮。
劉病已的第二板斧更加精彩:在摘掉帽子之后,進一步將自己擺到了漢武帝繼承人的地步。議定劉據謚號的次年,劉病已下詔“議定武帝廟樂”——給漢武帝定一個廟號,進一步承認他在位時取得的成績,把他放到和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恒一樣的高度來尊崇。
我們前面講過,漢武帝雖然有過非常輝煌的執政成績,然而也為國家和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一度導致執政末年民生凋敝。這一點在當時也是得到公認的。況且西漢時期朝臣比較耿直,有一說一,若是真提出來給漢武帝立廟,肯定會有人跳出來反對說他不配,甚至鬧得不可收拾——反而把好事變成了壞事。所以,漢武帝的親生兒子漢昭帝劉弗陵在位期間,一直未曾把此事放入議事日程。
此次劉病已提出,果然招致了反對,反對聲音主要來自一位名叫夏侯勝的大臣。他說,漢武帝雖然為國家開拓了疆土,但同時也使得大量將士死亡,國家財力枯竭,民不聊生,甚至一度發生人相食的慘事,這種局面對天下蒼生毫無恩德可言,怎么能立廟樂呢?
其他人也是出于好心,提醒夏侯勝說,這是詔書,是上頭的意思。不想夏侯勝卻義正詞嚴地說,這詔書寫得不對,臣子不能從命,應該堅持原則,直言不諱,絕對不能一味去奉承阿諛天子的意思。把這些朝臣好好揶揄了一番。不僅如此,還口口聲聲放出“議已出口、雖死不悔”的論調,擺出一副要跟天皇老子對著干的決心。
結果,夏侯勝被扣上了一個“詆毀先帝、大逆不道”的罪名,與有包庇他嫌疑的丞相長史黃霸一起下獄。在獄中,黃霸提出向夏侯勝這位當世大儒學習《尚書》,夏侯勝說,我們都已是將死之人了,還學個什么?黃霸引用《論語》中“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理,成功說服夏侯勝“獄中授書”。這個故事成為一段佳話。后來二人出獄,又繼續為國效力,是漢宣一朝口碑頗佳的大臣。
這件事成就了夏侯勝和黃霸的美名,更確立了劉病已在大漢天子繼承譜系上的地位。在西漢,立廟這種事情,一般只能由直接繼承人來做。劉病已雖然在皇位繼承上和漢武帝隔著個劉弗陵,但卻巧妙地通過這件事強調了自己在血脈上是漢武帝“嫡系”的事實,同時也在政治上宣告了自己對漢武帝的認同,是其真正的接班人。
劉病已的第三板斧則是通過威懾,鞏固自己的天子地位——直接事件是挫敗楚王劉延壽和廣陵王劉胥的“相約謀反計劃”。
這又是一個失敗的政治投機故事,說起來滿是血淚。楚王劉延壽一直都很看好劉胥,覺得作為漢武帝親兒子的他極有可能有朝一日登上皇位,因此在很久以前就開始幫助劉胥,并通過聯姻來加強二人之間的關系。不想,在地節元年(BC69),二人往來的書信敗露,被有關部門抓到了證據,最終導致楚王劉延壽自殺。
比較微妙的是對劉胥的處理。劉病已和霍光非但沒有就此事對劉胥治罪,反而還對他多有賞賜。估計是二人看準了劉胥的草包本質,最多也就搞搞巫女詛咒的事情,不會對大局造成實質影響,放心讓他繼續存活下去吧。
不過,劉胥終究沒能獲得善終。五鳳元年(BC55),劉胥再次讓巫女詛咒天子,覬覦天子之位。此事后來被人發覺,導致劉胥下令將涉事巫師和知情宮女都下毒殺死。然而,這一次,他卻未能再次僥幸獲得天子的法外開恩。因為此刻的漢宣帝已逐漸步入暮年,自覺時日無多,同時太子劉奭又偏仁弱。為了免除后患,漢宣帝最終選擇將漢武帝這位最長壽同時也是最不成器的皇子逼上絕路。次年春,廣陵王劉胥在眾叛親離、窮途末路的局面下選擇自殺。
可悲?。{一身橫肉扛得起大鼎的劉胥,卻無法接過父輩的旗幟,終究在歷史上扮演了一個政治小丑的角色。
通過這三板斧,劉病已趁著霍光在位的時候,成功坐穩了天子寶座,為后霍光時期的權力結構打下了基礎。
立后、改名與海昏侯
有個成語叫“芒刺在背”,說的是劉病已和霍光的事。說劉病已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和霍光一起坐馬車謁見祖廟,盡管霍光坐在他背后,他仍然嚴憚于霍光的威嚴,隱隱覺得十分難受,就好像有芒刺在背上的感覺。劉病已這一“芒刺在背”的感受直到霍光死后才消除。
芒刺在背的事情,從側面說明劉病已的性格中有謹小慎微的一面,這不奇怪。作為民間出身的天子,劉病已的曲折經歷讓他特別珍惜自己的地位,在權力漩渦中也顯得格外低調和謹慎,凡事喜歡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霍光在世時如此;霍光死后仍舊如此。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漢宣一朝在平定霍氏謀逆之后在權力方面沒有遇上太大的風波。
在后霍光時代的皇室問題處理上,有這么幾件事值得說一說。
第一件事,給太子找個母親——立后。受到霍氏謀逆牽連,霍皇后被廢,此后皇后之位一直空缺。同時,許皇后所生的太子沒有母親照看。于是,劉病已就在宮中找了一位無寵的婕妤王氏做了皇后。在此,要特別強調一下“無寵”。這聽上去很奇怪,古往今來,能當皇后的要么是有很強家庭背景的名門閨秀,要么是受到天子格外垂青的美人。而漢宣帝的王皇后卻是例外,既無顯赫家世,又無天子盛寵。沒有家庭和天子垂青的依靠,意味著王皇后只能依靠好好照顧和培養太子來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這既能減小外戚干政的風險,又能讓皇后一心撲在撫養太子上、盡心盡責,在后宮政治上是一箭雙雕的舉動。
大家可以將之與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比較一下。從中可見劉徹、劉病已二人秉性的不同。前者好大喜功,表面上是為求目標不惜作出犧牲,但其實本質上更多是在作秀;后者呢,沒有什么令人側目的手段,卻通過低調務實的做法達到了差不多的效果。立太子、立后的事情如此,其他事情同樣如此,可為漢武、漢宣二人的個性和為人添上一個注腳。
第二件事,改名。劉病已將自己的大名從之前的“病已”正式改為“詢”。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是為了天下避諱的方便?!安 薄ⅰ耙选倍质浅S脻h字,如果因為為了避天子的名諱,大臣百姓在寫文書的時候都不能用,確實會引發諸多不便,因此,選了一個相對較為不常用的漢字“詢”作為自己的新名字。避諱的理由不假,不過劉詢可能也是覺得自己之前的名字多少有些不雅,趁自己終于穩定了朝局,干脆換個名字重新出發吧。
“詢”這個字也頗值得玩味?!霸儭笔怯伞把浴焙汀把眱勺纸M成,本義是說“每十天問一次”。有趣的是,劉詢親政之后,確實建立起了定期朝會的制度,了解時事,并讓大臣們提出治理天下的建議。劉詢選擇這個字,估計也有向天下表達自己開明的政治觀念、廣開言路的用心吧!
第三件事,劉詢特別關心了一下自己前任劉賀同學的現狀。他特別下令劉賀軟禁地的山陽太守張敞要“謹備盜賊、察往來過客”。張敞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劉詢真正擔心的是劉賀這個潛在的“竊國之賊”。于是,他將劉賀的起居活動,每天干點啥 ,見過什么人,事無巨細一一上奏,并奏報劉賀被廢黜后的精神狀態就如同一個白癡(“清狂不惠”)一樣,更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能力。劉詢得到奏報,相信了劉賀不足為懼,才徹底放下心來,在次年封其為?;韬?,讓他在死去的時候還能享受到基本的皇室尊嚴。
當然,如果說劉詢僅僅在鞏固權力方面水平很高,那他是絕對配不上本文開頭給的評價的。劉詢在政治上是有真正作為的,他基于自己在民間時期的觀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哲學,在執政時期創立了很多制度,讓以后的人們受惠良多。我們下次嚴肅地講一講他在治國方面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