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孩子的時候,很不能理解朋友們為了孩子餐風露宿排隊報名、孟母三遷的舉家學區房、填鴨式的奔波在各大興趣班、補習班里……..
我對孩子是自由呼吸的,不強求不盲從不放縱不跟風。一直到一年級開始,才知道,狼真的來了,自己育兒憂慮癥越發加重:
起床了,怎么還在睡?吃早飯,不吃怎么有精神上課呀?快走,不能遲到…..晚上回家:作業做完了嗎?復習了嗎?預習了嗎?老師要求的背了嗎?明天要用的學習工具準備好了嗎?今天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功課了嗎?孩子的成績為什么總是起起伏伏………罄竹難書啊!真的要統計起來,可能有林林總總幾十個不同的問題,犬牙交錯,積重難返。
教育,的確是一個富有挑戰的大事,作為家長,還必須得去面對和承受結果。
有時候管太嚴格,怕讓孩子反感厭學;采取放養式教育,又怕孩子養成其他壞習慣。
懂得分享和感恩,是我對孩子最基本的教育原則。我總結了七點,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教育體會。
1
勞動的習慣萌芽
勞動對自我獨立意識和小腦發育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建立孩子勞動習慣的萌芽非常重要。
孩子5歲的時候,我開始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全家人吃飯,小朋友要先數人數,根據家里人數來判斷搬板凳的個數,數學也融會貫通進來,再進行凳子的擺放,手腦一起,一舉兩得。
現在孩子7歲了,知道在家里,吃飯前需要做什么,吃飯后需要怎么收拾,暑假的時候,基本能從吃飯擺碗筷到給全家人添飯、洗碗收拾桌椅一氣呵成。
2
尊老愛幼
在尊重老人上,因為家里是外婆一直在帶他,當大家開始就坐進餐前,一定是最大的長輩先動筷子。畢竟餐桌禮儀決定一個孩子修養的高度。
而且我一直跟孩子強調,在日常,“尊老愛幼”是個動詞而不是名詞,不能只是說說,而且要落實到行動里去。
一次,他在小區里騎自行車,我上樓去給他拿水,當我下樓的時候,我看到了很有愛的一幕:
兒子在逗一個躺在嬰兒車里的小朋友玩,輕聲細語的說話,逗得小朋友咯咯直笑,兒子彎彎的嘴角,閃著帶笑的雙眸,滿滿的都是愛。
那一刻,我被萌化了,真心覺得一切都不重要了,兒子內心的愛和善良才是最彌足珍貴的。
3
懂得分享
兒子很小的時候,吃水果或零食,我就經常問他,能給我吃點嗎?一般情況下,都會給我,只有在他特別喜歡的時候,他會舍不得。這個我可以理解,每個人難免都會有一些自己特別喜歡的不想放手的吧。
他的玩具、書,我會提醒,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他現在已經懂得主動給小伙伴說,我們一起分享玩(看)吧。
來源:丁丁媽
4
懂得感恩
其實,自私一點說,這個也是為了我自己,老有所依吧。當然,懂得感恩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受歡迎的。誠然,也不是為了受歡迎我們才重視感恩,于我來說,培養孩子的感恩,是塑造孩子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的建立,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2歲左右,他開始懂得說話了,我們大人給他做任何事情,他都會給我們說謝謝。比如一些小事情:為他盛飯,他會說謝謝;給他買了書或玩具,他會說謝謝;帶他去旅行游玩,他會說謝謝。
直到他5歲的時候,鄰居阿姨給他一個蘋果,他搖著頭說,不吃,就走開了。回家的路上,我問他,你為什么不給阿姨說謝謝,他很詫異的說“:我沒有吃蘋果,為什么要說謝謝?”
看著兒子閃亮的眸子,我說“:阿姨是看你可愛,所以給你分享她的蘋果,你雖然沒有吃,但別人是因為對你的關愛是真誠的,所以才問你吃不吃蘋果的,這個是別人對你的付出,即使你不吃,也應該感謝別人的好意,對不對?”
兒子聽后,一幅言之有理的樣子“:恩…那怎么說呀?”我笑了,摸摸他的小腦袋說“:如果下次,別人再給你分享東西,但你不需要,你可以說:我不吃,謝謝。”兒子認真的點點頭。
我的教育理念是,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是義務的,但父母對孩子所做的事情也是需要得到回應的,沒有那么多的理所當然,需要孩子給予父母尊重。
所以,兒子懂得,長輩或別人為他做了事情,他需要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別人的付出。
5
學會換位思考
3歲的時候,帶他到朋友家玩,他一看到別人家小朋友的玩具,就自動自覺的拿來玩耍。我發現后,就問他,你玩別人的玩具,給別人說了嗎?別人同意嗎?他愕然,那表情無辜的樣子,似乎在想,還有這茬?這個還需要說嗎?
于是,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兒子,如果別人到你家里來玩,也沒問你,也沒經過你的允許,就開始玩你喜歡的玩具,你高興嗎?小伙子把頭搖得象撥浪鼓,OK,成交。
兒子現在到任何地方,想要跟別人一起玩,或希望得到什么玩具,都會首先詢問別人,同意嗎?得到允許后,才會去拿。要讓孩子明白,換位思考——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這樣做,也會讓別人尊重你。
來源:丁丁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