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不同于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它內涵深刻,能發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當我們聽到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樂時,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最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本期專題,讓我們遠離都市的喧囂與車水馬龍,一起走進古典音樂的殿堂,聆聽那些抒情曼妙的音樂,使我們的心靈回歸寧靜,懂得欣賞音樂的人才更懂得生活的美。
柴科夫斯基幾乎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激情,樂章抒情又華麗,并帶有強烈的管弦樂風格。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極端情緒化、憂郁敏感的性格特征,突然萎靡不振,又在突然之間充滿了樂觀精神。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樂里,我們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柴科夫斯基曾寫道:“至于我對音樂里俄羅斯元素的關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異國。在我年幼的時候,俄羅斯民族音樂無法描述的美麗就已經充滿了我的生命。”
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頗為艱深,但是他從來不會以炫技為最終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詩意和細膩的情感。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卻從來不受傳統的束縛,敢于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于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于色彩。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稱為“樂圣”。貝多芬是音樂最高級的建筑師,他的天才在奏鳴曲——交響曲的思想結構形式中得到了表現。他的速記本顯示出他構想的樂思是怎樣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顯示出他將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時付出了多么艱卒的勞動。在貝多芬的藝術中,鋼琴曲占據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鳴曲,被恰當地稱為是鋼琴家的“新約全書”。貝多芬認為交響樂是向人類致詞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響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戲劇,它們以席卷一切和激動的氣勢肯定了生活。
德國作曲家,是將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他諳熟他的時代的所有音樂形式,并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以及對和平與幸福的渴望。巴赫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
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之王”。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極富想象力,充分挖掘了鋼琴的音響功能,對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系,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的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舒伯特在音樂史上被譽為“歌曲之王”,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 其最廣為流傳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這些歌曲都是從詩的內心情感中直接產生出來的,沒有人能勝過他那洋溢的才華和清新的情感。鋼琴伴奏也產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兩個小節描繪出潺潺小溪,街頭藝人破舊的手搖風琴,或是“天堂門前”的云雀。談到舒伯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對《C大調交響曲》的評論:“這種音樂把我們引入一種境地,使我們忘卻了以前曾有過的東西。”
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被譽為“神童”。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樸優美,織體干凈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后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
十九世紀維也納的施特勞斯家族,可以說是一個堪與中國古代“三蘇”相媲美的音樂世家——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和他的三個兒子小約翰、約瑟夫和愛德華都是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在古典音樂史上留下不朽的傳奇。小約翰·施特勞斯被世人稱為“圓舞曲之王”,他的父親被譽為“圓舞曲之父”,是維也納圓舞曲體裁的奠基人。小約翰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他還將源于德國南部性格溫和的連德勒舞,改造成為結構簡單、節奏靈活、旋律優美、感情奔放的音樂體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生于漢堡,12歲開始創作,17歲即完成《仲夏夜之夢序曲》。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作品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極少矛盾沖突、富于詩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響曲《蘇格蘭》、《意大利》,序曲《芬格爾山洞》、《平靜的海與幸福的航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有人曾說:“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英雄的、男性的;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優美的、女性的。如果把前者比喻為亞當,那么后者就是夏娃了。”
海頓是繼巴赫之后的第一位偉大的器樂作曲家,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被譽稱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弦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海頓愛好日常生活的親切題材,長于表現人類樸實明朗的感情和樂觀的信念,但不喜歡表現人的復雜的內心沖突。他不是以戲劇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勝,快樂和充滿希望構成了海頓藝術的氣質。海頓的音樂之所以具有不朽的價值,是因為它面向現實,面向人生,氣息清新,朝氣蓬勃,令人受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