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男主角晉元,是一位報社記者,也是一位單親爸爸。當妻子去世之后,他不知道如何讓年幼的女兒去面對,選擇了隱瞞。因為工作的緣故,他經常不得不把女兒一個人放在家里,內心時時充滿了自責。在調查一段同學之間毆打的校園暴力視頻時,他不得不帶著女兒去采訪。在親眼目睹多個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步入的誤區之后,他深深認識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告訴女兒媽媽去世真相的同時,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片中的晉元,是一個具有工作責任心、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的好男人,同時他的內心也是痛苦的。除了片尾難得的笑容之外,前面大部分鏡頭呈現的,是一雙憂郁的眼神,接女兒放學遲到時的無奈、目睹“馬路信件”的揪心、看到暴力視頻時的悲憤、和患病妻子生死離別時的悲愴……直到告訴女兒真相時面對女兒撕心裂肺的呼喊,他終于忍不住放聲痛哭。影片中的這些頻頻出現的淚點,之所以打動觀眾,不僅因為男主角的家庭故事感人,也因為這樣的故事其實很多人都曾經遇到過,那就是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今社會里,為了工作,許多父母經常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內心深處或多或少會有不安寧的感覺,甚至成為不少職場人共有的一大憂慮癥。
無論是在行政事業單位上班,還是在國有民營企業打工,或是創業當老板,越來越多的人們感到工作壓力大,加班、跑市場、陪客戶、沖業績……早出晚歸,起早貪黑,是很多父母的工作常態。與此同時,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永遠的牽掛,是心底深處最稚嫩的地方。越是忙于工作,就越是感到虧欠孩子。當然,父母陪伴孩子少了,孩子更有可能出線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放學后》中反映的校園暴力、進網吧、抄襲作業等,等到父母發現問題時,往往已經造成了嚴重后果,令父母痛心不已。
著名心理學家、情商研究專家張怡筠博士說:“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我發現很多職場爸爸媽媽都會出現心理焦慮和抑郁的狀況,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張怡筠表示:“現代社會的生存壓力和自身的發展需要,都迫使越來越多的人們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照顧好孩子。面對‘顧此失彼’的情況,職場爸媽們要進行有效的心理建設。”
“《放學后》中,男主人公金元選擇了一種看似極端、卻很公益的方式,最終解決了工作和孩子教育的矛盾,也許他的方式并不是最佳的,但是影片提出了這個話題,讓我們感同身受。”一位提前觀影的職場媽媽評價。5月20日,該片正式登陸全國各大院線,勢必掀起一輪關于孩子教育的話題浪潮。
《放學后》真實版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