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門為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慈宮、上慈宮、沖脈。屬足太陰脾經。沖門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
名稱由來
沖,有直沖、上沖、突進之義。門,人所出入處,經氣流注開闔之處。凡穴以“門”、“關”、“梁”等命名,均為經氣流注的要沖。本穴位橫骨兩端的紋中動脈處,《圖考》:“適當大腿縫中之紋端,以手切之動脈應手。”此穴在腹部之“曲骨穴”旁,當腹股溝動脈處,足太陰之脈自箕門穴上行,由此直沖入腹,故名沖門。
腧穴定位
沖門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解剖位置
沖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起始部。內側為股動脈。當股神經經過處。皮膚由髂腹下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分為脂肪層和膜性層。前者以脂肪組織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異;后者以纖維組織為主,在腹股溝韌帶下方一橫指附著在闊筋膜。兩層之間有腹壁淺動靜脈、肋間動靜脈(下位)及皮神經經過。上述由淺入深之腹壁肌由第6至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前支支配。穴位的內上方深部, 腹肌的深面,有從髂外動脈發出的腹壁下動脈,并有靜脈伴行。腹股溝下方,有股三角,其內有股動、靜脈和股神經。
腧穴功效
健脾化濕,理氣解痙。
主治作用
沖門穴主治腹痛,疝氣,痔疾,崩漏,帶下,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難產,子宮內膜炎,產后血崩,胎氣上沖,子癇,癃閉,少腹疼痛,霍亂,泄痢,腹部痞塊,尿潴留,睪丸炎,精索神經痛,小便淋瀝,尿閉,小便不利,乳腺炎,乳少,胃腸痙攣等。
我們只分享一分鐘內能讀完的美業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