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20 22:33:44 / 個人分類:教學改革
三、人生坐標
如果把人放在一個坐標系里去考慮,他應該有兩個維度,一個是一個人的學習歷程(橫坐標: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另一個是一個人的生命歷程(縱坐標:品性、品格、品德)。但是,看我們現行的教育,幾乎就在橫坐標上進行無限的增長。隨著學習歷程的增加,孩子的知識量在不斷的豐富,但孩子的生命歷程卻淡出了我們的教育視野,假如到初中九年,隨著學習歷程的增加,他的縱坐標(生命歷程)基本上是九個零。生命歷程這一塊,該定性時沒有定性,該定格的時候沒有定格,該儲德的時候沒有儲德。這樣導致我們的孩子是一個平面的,永遠也成不了一個立體的。
感悟:現行教育體制造成了孩子在學習歷程上的單一發展,這是人人都能見到但又難以改變的現狀,高效課堂是否能承擔這一歷史重任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既便不能改變,也會使傳統教育這潭死水激起波瀾。胡校長的“人生坐標”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如何讓孩子在橫縱坐標兩個維度上均衡發展,成為一個立體的人,真正的人。
傳統教育的一個最大的弊端是把這兩個維度放在了對立面上,一是形式上對立,把“學習歷程”交給了課堂教學,把“生命歷程”交給了德育活動;二是在時間上對立,德育活動往往讓位于教學工作,因為教學成績是教師和學校的硬指標,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與胡校長提出的人生坐標在內容上相吻合,無論是三維目標還是兩個維度,在人的培養過程中都應該統一而不能剝離,高效課堂模式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四、現行教育
現行的教育基本上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功利化的教育(中考、高考只求分數,不管其它),造就了勢力化的學校(學校、教師),最后培養了無力的學生。
感悟:功利化的教育造成了學校的畸形發展,教育已偏離其原有的目標,甚至背道而馳,所以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而課堂教學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但僅有課堂變化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教育體制的改變和相關制度的保障,教學改革不會走的很遠,甚至會流于形式。
五、打造高效課堂-雙核結構
高效課堂的結構我把它叫雙核結構,就是把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活化元素都發揮到最大值,讓學生在課堂上被課堂模式激發以后,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去,真正地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讓孩子真正的發自內心的主動的去索取知識。孩子的狀態在課堂當中得到了激揚,老師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在課堂當中真正和學生一起構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教師是學習的首席,是孩子在課堂中的引路人,是孩子在遇到迷惘時的點撥人,是和孩子一起教學相長的學習者,在課下是課堂的設計者。
整個課堂的描述可以從一個字到十個字:學-自學-學舒服-揪住雙本-以學生為本-自主合作探究-把學習還給學生-學會會學學樂創學-主動性生動性生成性-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孩子們在課堂上可以各取所需,孩子們的生命狀態真正是生命和生命的碰撞,靈魂和靈魂的點燃,是孩子靈性、野性、天性的一種天然的迸發。這樣的課堂才真正體現出一種孩子自身的真正需要,我們的課堂才回歸了課堂的本原,是一種對孩子負責任的教育。真正的高效課堂必須是教師、學生雙高效。
現在教育屆有兩種傾向,一個是把傳統教學說的一無是處,認為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一無是處,這種課堂有它的優點,可以很有效地把握課堂時間,可以按著我們的預設,最有效地傳授知識,可以有效地把控課堂的進程。但是在傳統課堂當中,由于無限地放大了老師的作用,使學生處在一個被灌輸的地位,老師傳授的東西學生沒有反饋,跟老師沒有交流,所以課堂上基本沒有生成,這種沒有生成的課堂只是信息傳就的課堂,意義不大。因為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是按著一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去預設課堂的,很大一部分學生在教學實際進行過程當中被過度教學或失度教學,實際上課堂教學是對一部分人發生作用的,對很大一部分人是沒有作用的,傳統課堂對很多孩子來說是做的無用功。
現在,高效課堂又有一種傾向,認為只要是高效課堂,就全部都是學生活動,老師不能講話,這個也不對,高效課堂中老師的緊張度比傳統課堂還要高,因為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老師都有不同的任務,在學生獨學階段,老師是落實個性化教學的最佳時機,學生獨學時,老師在這十分鐘或八分鐘就知道哪個學生學習有困難,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你就要走到學生面前,要和學生進行交流,進行個別指導。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老師就要關注到哪個小組會對哪個問題存在著疑惑,要走到小組當中去和小組進行交流,在小組活動當中,組長是不是發揮作用了,我囑咐他的事是不是做到了。因為對小組活動一是要有明確的目標明確的要求,再一個就是對組長要適時進行培訓,讓組長在課上發揮作用。在學生展示的時候,你更要注意傾聽,要捕捉孩子瞬間出現的靈感和錯誤,要給孩子及時點撥指引或更正,在孩子達不到預設的高度時,我們要及時的給他們搭建臺階,在這個
感悟:高效課堂不是對教師的要求低了,而是更高了。如果認為自主學習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而教師成了旁觀者,那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高效課堂模式下,教師似乎少有作為,都是學生在獨學、對學、群學和展示,其實教師大有作為,而且必須有所作為,否則高效課堂就會成為低效課堂。教師的作用不在灌輸上,而是在組織、觀察、幫助、點撥和引導方面。與傳統課堂相比,教師的作用變了,對教師能力要求的標準也提高了。
實際上,現在很多學校都有困惑,高效課堂把課堂放開了,模式也改變了,但我們的課堂卻沒有因為這種課堂模式的使用來達到我們心中預想的那個目的,什么原因?這是我們做了一年多之后困擾我們最大的問題,時間不夠用,效果不好,我們就靜下心來開始給課堂做第一次診斷。當我們做課堂診斷的時候發現,我們孩子的學習方式改變了,我們老師的教學方式卻沒有改變,我們的理念并沒有變成我們的觀念,并沒有隨著孩子學習方式的改變把老師從備課到上課的各個環節隨著孩子做一個大幅度的改變,還是局限在我們老師傳統的教學觀念當中,也就是說還是用打撲克的規則來打麻將,這里肯定有很多東西是無解的。老師從過去為自己講準備材料,現在為學生學準備材料,他能準備好嗎?過去寫教案,現在寫學案,學案和教案是有本質區別的,有的老師認為把教案兩個字換成學案就可以了,把教學目標換成學習目標就可以了,這是絕然不對的。如果只是在名詞上做了一下轉換,而在觀念和方法上不做徹底轉換的話,那么這個學案是做不好的,課堂也是無法進行的。
感悟:胡校長找到了“高效課堂”并不高效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學生學的方式變了,而教師教的方式卻沒有改變,教的思維也沒有改變。有些教師把學案寫成了習題集,沒有按照學生“學”的規律來編,還是按照自己教的思路來寫,所以出現兩層皮。還有的教師感到學生講不明白,就取而代之,沒有理解學生展示的最終目的。
如果老師為學生準備的是土和木料,學生只能蓋土房,如果為學生準備了磚和水泥,學生就可以蓋小樓,如果為學生準備了水泥、鋼材、塔吊,學生就可以蓋出摩天大廈。這就看老師給孩子呈現的什么東西,你給孩子呈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習路徑,就決定了課堂的高度,決定了課堂是否有效和高效。
感悟:教師能為學生呈現什么東西很重要,教師準備材料(即寫學案)的質量決定了學生學的質量,這需要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認真地挖掘教材。
我想,胡校長的這段話還可以這樣理解,那就是教師要了解學生有能力做什么事情。教師要給有能力蓋摩天大廈的學生準備水泥、鋼材、塔吊,給只能蓋土房的學生準備土和木料。反之則會出現一個沒能力蓋,一個沒興趣蓋。